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2015-09-13 21:15:0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类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王春勤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  江苏盱眙   211700)

一般教学目标

1.给三个字注音(含“笼”字异读)。

1)缥piāomiǎo 灯笼lóng→箱笼lǒng

2解释三个词(含“珍奇”的活用)。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定然:必定、一定。珍奇:珍贵而奇异;形容词性短讯活用为名词性短语,本文珍贵而奇异的商品。

3.解说本文“物品”改为“商品”的理由。

“物品”运用范围比“商品”广泛,“商品”更能体现“街市”的特点。

4.概述神话故事“牛郎织女”。

重点教学目标

5.运用课文中“多层联想”的写法,描写一段画面,且解说“多层联想”的层级;改写一段课文中的文字,且比较解说课文更加合理的理由。

一、导入

生:(全体静听著名歌手乌兰齐齐演唱《天上的街市》的录音)。

师:(示范朗诵《天上的街市》)同学们再来三遍。

生:(齐诵)

师:有什么感觉?有什么问题?

生:天上居然如此有趣。

生:激动,愉快。

生:写得非常有趣,不知道为什么?

师:哪位能解释?

生:善用比喻。

师:举例说说。

生: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师:不错。你们能再写一个比喻吗?

二、新授

师:下面来谈谈原因。先看第一段,诗人先说地上的“街灯明了”,由此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天上的明星现了”联想到“点着的无数的街灯”。从地上的街灯到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是不是两层虚写,两层联想啊?

生:是的。

师:你们的回答没有经过思考。请读一读第一段,再想一下。

生:是两次虚写,都是一层联想。

师:请具体说说。

生:第一次,从地上的街灯到天上的明星;第二次,从天上的明星到天上的街灯。

师:对。都是从实写到联想,都是虚写。没有从虚写(联想)到再虚写(再联想)。再看第二段,“缥缈的空中”是实写吧?由此的第一次联想(虚写)是什么?

生: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师:这叫第一层联想。后面像不像第一段那样,不继续联想,停下来实写?

生:不像。继续联想,继续虚写。

师:对。联想的什么?

生: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师:这叫第二层联想。但“物品”好像不准确,应当改为――

生:商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在街市上。

生:有街市就有商店,有商店就有商品,而不是一般的物品。

生:对。物品,范围大了;商品,是街市中商店中的。

师:好!联想要合理嘛。联想有没有又停下来?

生:继续联想。

师:联想的什么?

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珍奇”,工具书上是“珍贵而奇异”的意思。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生:珍贵而奇异的东西。

师:本来是形容词短语,现在是名词性短语。什么语法现象?

生:形容词用如名词。

师:好。“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一句是第三层联想。正好第二段就此结束。请问这一段联想的思路是什么?

生:层层联想。

师:具体写出来。

生:(一学生上黑板写)1.街市→2.物品→3.珍奇

师:从实写“那缥缈空中”开始,联想到“美丽的街市”。这里有点突然,空中怎么会有街市呢?

生:第一段结尾写到“点着无数的街灯”。

师:哦。有街灯就可能有街市。街灯哪里来的?

生:天上的明星现了。

师:对。“明星现了”是实写,接着(板书)1.街灯→2.街市→3.物品→4.珍奇。加上第一段的“街灯”,共四层联想,层层相连。这一层层怎么合理地连起来的呢?

生:根据前面事物相关的特点联想出另外一个事物来,一个接着一个地联想下去。

师:对。(边总结边板书)明星现了→1.街灯(街上)→2.街市(大街上的市场)→3.物品(天上的街市中)→4.珍奇。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这种写法:“前后相关,层层联想”。

三、巩固

师:下面请按照这种写法阅读三四段,参照黑板上线型图再画一幅图。

生:(边读课文边画图)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先看到的是天河,然后联想到“不甚宽广”,接着联想到“牛郎织女”,又联想到“骑着牛儿子来往”,最后联想到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上闲游。

师:四层联想。每次联想有什么依据?

生:从河联想到“不甚宽广”,从“不甚宽广”联想到隔着河的“牛郎织女”,从“牛郎织女”又联想到他们“骑着牛儿子来往”,然后从他们“骑着牛儿子来往”联想到“提着灯笼”在天街上“闲游”。

师:从天河的“不甚宽广”联想到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后面与前面有什么相关?

生:有个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师:哦。

生:还是请老师讲好,我们表达不够精练。

师:不过,我讲过以后,你们要用精练的文字出来。

生:好。

师:古代有个叫做牛郎的孤儿,在嫂子只给他九头牛却要领回十头牛而非常沮丧之际,得到高人指点,在伏牛山发现一头生病的老黄牛,即被打下凡的金牛星。牛郎悉心照料,将它带回家来。后来经过老牛指点,找到下凡的仙女沐浴游玩的地方。认识了织女,坠入爱河,并生有龙凤二胎。后被王母娘娘发现,织女被带回天界。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即可腾云驾雾。牛郎因此飞上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又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可天界喜鹊为之感动,化作鹊桥,二人得以团聚。王母娘娘有些动容,后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可在鹊桥相会。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扁担中,上天与织女团聚。

生:好。

师: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写到这个神话故事。下阕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生: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只要提到天河,就可以联想到两边的――

生:牛郎织女。

师。只要是牛郎,就可以联想到他过去放牛的事。现在就可能联想到他和织女――

生:骑着牛儿来往。

师:他们俩人“定然在天街闲游”是怎么联想出来的?

生:既然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既然王母允许他们定时相聚,也只(就)可以联想出他们在天街上闲逛。

生:天上的星星的形状与亮光,与他们提着的灯笼相似。

师:也不错。但主要是由“闲游”联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层层相关的内容主要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或者说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为诗人的“多层联想”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第三四段的几层联想。大家画一个线型图吧。

生:(一学生上黑板作业)1.天河→2.不甚宽广→3.牛郎织女→4.骑牛来往→5.闲游→6.提着灯笼

师:谁上来修改,把相关内容的补上去?

生:(一学生上黑板修改)1.天河(河有宽窄)→2.不甚宽广(银河阻隔)→3.牛郎织女(牛郎放牛)→4.骑牛来往(允许相会)→5.闲游(天街闲逛+星星)→6.提着灯笼

四、迁移

师:现在朗诵课文。一二组读“1”“3”“5”层联想,“2”“4”“5”“6”层联想,我读开始的实写。我们一齐感觉一下多层联想的效果。(朗读)“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生:(交替诵读三四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这种“多层联想”的方法口述一段景物?比如古代有个诗句叫“江上数峰清”,意思是平静的江水如同镜面一般,清晰地倒映出几座山峰。大家就以这诗句为题,先写后说。

生:(举手)老师,开头我不会。

师:哦,我忘了。开头是实写,然后是虚写,即一层层联想。比如“镜子一般的江水倒映着清晰的几座山峰……”。

生:(写作)

师: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哪位先来?

生:一如清晰的水墨画,有浓有淡,有干有湿。墨韵飘香,沁人心脾。

师:几层联想?

生:三层。

师:是否依据相关的特点?请上黑板边画线型图边作讲解。

生:倒映着清晰的几座山峰(平面可观)→1.水墨画(用墨汁作画)→2.有浓有淡,有干有湿(图画美感动人)→3. 墨韵飘香,沁人心脾

师:讲得不错。从实写到虚写的联想。而且虚写的联想有三个层次。想请你们用这种“多层联想”的方法把课文改写一下。一二组改写一二段,三四组改写三四段。

生:(写作)

师:交流一下,推选代表代表小组比赛。

生:(交流)

师:开始比赛。

生:远远近近的街灯,犹如一条长龙一望无尽,似乎天上的银河落到地上,把整个世界映照得如同白昼。

师:不错。请上来边板书边讲解联想的层级,同时解说层级之间的相关性。

生:远远近近的街灯→1.长龙一望无尽(夜晚亮而长)→2.银河落到地上(闪亮)→3.世界映照得如同白昼。

五、小结

师:好。同诗作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诗作只有一层联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师:如果我们把诗作第一段改为两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天上点着无数的街灯”,行不行?

生:也行,但“点着”就不需要了。

师:是的。总不如课文自然与合理。现在小结一下吧。我们主要学习了诗歌“多层联想”的写法。但也不要忘记一些与之相关的不离不弃的知识点啊。

(略)

【设计思考】

咋一看,本课是进行“多层联想”的写作训练,其实是一次“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综合性阅读教学活动。试想,不通过阅读理解怎能析出“多层联想”的写作知识呢?这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法不一样,而是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发现写作知识。发现知识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巩固”知识,即第二步。如何“巩固”?不是重复记忆,也不是单纯讲解,而是运用知识阅读下文(三四段)。第三步是“迁移”知识,将“多层联想”的写作知识运用到作文实践中。最后,评价写作内容,尤其是与课文比较评价。为什么又回到课文?毕竟是阅读课。如此,以语文知识为重点教学目标引领全课,同时连带起一系列知识点(字词、神话故事),构成了一条轻重结合、主次相融的线索。这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追求:通过“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达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的。

 (该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B版2015年第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