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感受与反思
(2013-01-08 19:43:3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科研 |
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感受与反思
四年前,我曾因不会写作而烦恼,也曾因职称评定没有论文而着急。赶鸭子上架似的尝试着写了五篇文章,没抱希望地投了出去,没想到竟然一下发表了四篇,而且处女作竟然还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真是不可思议。原来文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写,从此对论文写作充满了兴趣,一发不可收拾,让我从一位写作新手,从借鉴、模仿到独立创作出省级以上刊物上的五六十篇文章(其中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在2009年的扬州市首届教育科研论文成果奖评比中,我很荣幸地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更让我体会到论文写作的幸福。那么,如何进行教科研论文的写作呢?我想结合近几年来发表的论文,谈谈我对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感受与反思。
一、论文写作的感受
很多人觉得论文非常难写,不知从何处下手。根据这几年来我的写作经验,我觉得我们应该多阅读、多思考、多研究、多讨论、多归纳,多关注高考试题,从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灵感,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1.从阅读中获得启示。四年前,在我为论文而发愁时,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是怎么写的,因此我阅读了许多专业杂志,从《中学化学》中一篇关于“化合反应”的文章中得到启发,四大反应中的“置换反应”也可以写,而且还没人写过,我又发现1994年的高考试测题有一道题专门考查过相关内容,因此我归纳总结了中学阶段学过的常见的置换反应,写出《中学化学中的“置换反应”》一文,发表在2006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第9期上,而当年的全国高考I卷第27题恰好考查了置换反应,形式、内容与1994年的试测题几乎完全一样。作为一个新人,这篇文章能被编辑采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我想应该主要是抓住了高考的原因,否则还略显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这么容易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多阅读期刊上的论文是我们获得启发的重要来源。
2.从思考中发现问题。2007年高考复习时,碰到一道铜与硝酸反应中的题目,题目要求计算“被氧化的硝酸与未被氧化的硝酸之比”,题目虽然不难,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但我却没有轻易放弃。当时我想,本题中铜与硝酸中的比例关系可以确定,其它金属与硝酸反应是不是也可以确定呢?有没有什么规律?经过思考、计算、比较,我发现所有的金属与硝酸反应中,“被氧化的硝酸与未被氧化的硝酸之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此规律如直接应用到解题中,非常方便,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据此我写出《挖掘隐含规律
3.从讨论中提炼素材。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可以从同事之间的讨论中提炼出有用的素材。2008年我们备课组碰到一道试题,该试题明显是用极值法求解,但几位老师用此方法解出的答案却与标准答案不尽相同,相互之间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之间产生了激烈讨论,从中我得到启发,极值法并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据此我查找资料,分析了极值法使用的一般情况,写出了《极值法解题出错原因剖析》一文发表在2008年《数理化解题研究》第5期上。
4.从研究中激发灵感。每年的高考试题、教辅资料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试题,研究它们的命题特点、解题方法、考查的知识点等,就可以从中激发出写作的灵感来。2007年我在高考复习中发现很多资料上出现高铁酸盐的试题,2005年江苏省高考也考过相关试题,在研究了这类物质的命题特点后,我又上网查找资料,发现高铁酸盐还是一种很好的新型净水剂,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此我写出了《新型水处理剂—高铁酸盐》一文发表在2007年《化学教学》第8期上。离子共存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必考内容,学生失分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做题时,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想到什么就判断什么,这样就会漏掉一些离子间的反应,而出现错选。我通过研究这些题目的特点,发现在做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题时,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答好这类题并没有什么难度,为此我写出了《离子共存判断的四原则》发表在2010年《化学教学》第3期上。通过对高考热点的研究,我也相继写出了多篇归纳性文章发表在《中学理科》、《中学生理科应试》等刊物上。
5.从新教材中发现亮点。从2006年全国各地陆续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也发生了变化,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没有的知识,只要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这些知识都是写作的亮点。我在认真分析新教材的基础上,写了多篇文章,如《原子杂化方式判断五法》、《试析配合物》分别发表在2009年《中学化学》第6、7期上,这两篇文章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新课程
二、论文写作的反思
在2010年扬州市中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听了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辜伟节主任的报告,我认真进行了思考,发现这几年来,我在论文的写作上基本是随心所欲,没有进行系统地规划,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1.写作范围较窄,理论高度不够。我写的几十篇文章中,以教学论文为主,主要涉及知识的归纳整理、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传授、高考考点的挖掘、试题的编制与分析等方面,很少涉及理论性较强的教育论文,也很少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在论文大赛中获奖的论文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自己很少阅读教育专著,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很难写出理论性强的教育论文来。因此在以后的写作中,应正视理论,提升实践,整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强化教育著作的阅读研究,注重平时的积累,对针对性强、理论价值高、对教育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内容加以剪辑或摘抄,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笔记,从而建立一个自己的资料库。在资料的积累和研读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多发表教育论文,同时扩大写作范围,多参加论文评比,争取全方位发展。
2.教育研究不够深入,浅尝辄止。我的文章多以某一方面的知识为主,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研究得不够透彻,没有深刻研究这些知识间隐藏的重要关系,不能用教育理论对这些经验、方法、风格进行阐释,不能挖掘、提炼蕴藏在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综合性的文章比较少。因此在以后的写作中,应关注知识的研究,深刻挖掘深层的东西,将论文写作视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过程,用教育理论指导论文的写作,不断进行创新,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3.写作不系统,对教育教学的服务性不强。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我的文章多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规划,文章零散,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因此在以后的写作中,应将论文写作视为一种系统的建构过程,在继续培育自身写作优势的基础上,掌握系统建构的方法,生成系列论文的写作,系统的谋篇布局,完成教育教学中的系列论文,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让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