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优势就是人口的总量越多,意味着一个国家,人才可能就越多,企业搞的规模可能就越恰当,竞争可能越激烈。市场可能越大,人均军事负担可能就越小。国家力量可能就越大,国家及个人生存起来可能就越容易。还有很多其它的许多好处。我们把这个称之为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优势。
人口密度优势就是人口集中在一起,大家可以共用很多公共的东西。这样大家大人均公共投资就小了。大家聚集在一起,也可以便利交往,使交往成本降低。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各类赢利性公司、企业等相应分布密度会大一些。这些公司,企业等,也需要相互交往、交流等等内容。大家离的近了,成本当然要低了。因此,我们把这个称之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优势。
人口规模优势与人口密度优势具有较大联系,我们常常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其实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人口规模优势与人口密度优势对一个国家,究竟有多大价值呢?究竟有多大优势呢?难以估测。只能说二者作用很大。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两个优势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感受一下。找一个,这两个优势都明显的国家。再找一个其它优势明显的国家。我们对比一下,就可以感受了。
我们可以找两例发展成功的国家。具有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这两个优势,最典范的国家,大概非日本莫属了。日本的典范之处,还在于日本的人均自然资源极其微小。在世界上是数得着的。我们再找一个人均自然资源世界一流的国家。人口又特别稀少的,人口总量又不大的国家。大概澳大利亚最典范了。
日本与澳大利亚,都是世界一流的富裕国家。这两个国家经历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同。一个是传统国家,一个是成功的殖民国家。一个在发展中,需要进口大量的外来资源,无论是人均,还是总量上看,进口资源量在世界上都数得着的。而澳大利亚与之相反,无论从人均,还是从总量上看,出口的自然资源量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可见,两国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别,各自的优缺点不同。而发展结果,两国竟然都那么富裕,竟然富裕程度上没有多大差别。可见,都是成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或者说都成功的利用了自己的优点。
总结,我们常常重视人均自然资源的优势,或者说常常看到这个优势,而看不到,人口多也是一个优势,人口密度大还是一个优势。二者合起来,充分利用,带来的总优势,还是不小的。完全可以与人均资源众多的巨大优势相媲美。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我国现在基本就没有看到自己的这两个可能优势,人口总量巨大这个优势我们利用的相对比较多,但没有充分利用。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国内庞大的自由市场,比如,法律、法规不健全,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等等。更主要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利用,我们可能的人口高密度这个优势。我们的人口太分散。城市人口比例太少,城市不集中等等缺点。都导致,我们几乎根本没有利用人口密集优势。自己的优势不用,或者用不好,又不具有别人的人均资源优势。导致我们怨天尤人。情急之下,搞了一个自我毁灭的控制人口政策,其危害深远!实属不孝子孙。真是无能又无德。竟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悲哀!
我相对详细对比一下,让大家感受一下人口规模优势与人口密度优势的经济效果。
日本人口密度是澳大利亚的97倍,人均自然资源大概就是这个数的倒数。虽然日本人口总密度较大,是我国的近三倍,但是日本的人口分布却很集中。三分之二的地方是山地与森林。几乎没有人烟。这样日本人实际居住的地方,人口密度又提高了三倍,达到1000人每平方公里。就是在这三分之一的有人居住的地方,人口的分布还是高度不均匀。高度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懒户内海周围。成带状分布。导致在局部人口密度更大。规模效益当然更大了。
而澳大利亚总人口较少,不过,人口分布还是比较集中。70%的人在东南部。86%的人口在城市。可见澳大利亚还是知道人口集聚的好处的。不过,人口积聚的程度,与日本相比要逊色多了。因此,相对于日本,这是个劣势。不过,澳大利亚的人均自然资源是日本的几十倍从这一点上看,还是很有优势的,澳大利亚也确实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
日本有铁路3万多千米,人均0.2米。澳大利亚有铁路4万多千米,人均2.5米长。日本人均铁路长度由于自己人口密集的原因,具有规模效益,因此人均省2.3米的铁路长度,2.3米值多少钱呢?1000米,按照现在的市场修建价格在我国大概2000万人民币。1米合2万人民币。日本人均由于自己人口密集而省2.3米,共省2万3千人民币。一个人、由于人口的规模及密度优势光造铁路这一项,就可以省23000人民币。而在运行当中,那国人做火车更方便呢?是澳大利亚还是日本呢?每平方公里国土澳大利亚有铁路5.5公里。每平方公里国土日本有铁路56公里,铁路密度日本是澳大利亚的10倍。相对来说,日本人出行做火车更方便,通达度更大。日本人均在铁路上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比澳大利亚的人花更多的钱,还要方便。可见人口规模及人口密度效益是巨大的。这也是日本之所以在人均自然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你能不能分析出,做100公里同等水平的火车,在日本贵,还是在澳大利亚贵呢?假设,两国劳动力价格相同。你能得出个什么结果呢?
澳大利亚拥有人均自然资源的巨大优势。优势究竟是什么含义呢?举一例子,澳大利亚的大铁矿。澳大利亚大量出口铁矿沙,主要向日本出口,还有我国。铁矿沙可以卖钱,卖的钱,其中有一部分是劳动力费,一部分是资本投资正常利润,还有一部分是损耗补偿金,还有一部分是正常税金。既然铁矿是一个较大的优势,如果光有这些,那就不叫优势了,就与普通工厂没有什么区别了。其实,铁矿沙卖的钱中,在大部分时间内,还有一个超额利润。超出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在市场低迷时,大概就没有这部分超额利润了。在正常市场情况下,一般都有。这才是人均自然资源优势的体现之处。这部分超额利润,一般是通过政府税收搞掉一部分,或者全部。剩余的就给各个股东分红了。在股东中澳大利亚人可能要多一些。不论是股金分红,还是政府税收,都等效于提高了澳大利亚的人均收入。但是澳大利亚人口稀少,人均交通量大,这些获得的收入一般都消耗到由于人口相对稀少,而导致的人均交通量增加上了。因此,从总体上看,澳大利亚的人均收入并不比日本人高。
从上面的分析,你可以看到,人均资源优势一般都伴随着人口稀少,人口稀少导致人均交通成本大增,这也是一个大缺点,这个的缺点一般刚好被人均自然资源的优势所弥补。因此,那些由于人口稀少而导致的人均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优势并不比那些人口稠密而导致的人均自然资源较少的国家大。因此,那些宣称自己由于人口多或者人口稠密而发展缓慢的国家。这个理由,纯属借口。这个理由其实是不真实的,是根本不符合实际的。一般的可能,是社会制度有问题。
人口稠密导致人均自然资源少,发展较为成功的另一个例子。就是韩国。韩国比日本人口还稠密。人均资源大概更少,人均军事负担也很大。不过,人家在优秀的社会制度下,获得了快速发展。是又一个人口稠密国家发展模式的楷模。
再举一例。东京,人口1000多万,地价极端昂贵,在1000平方公里的都市区里,土地价格,可以买得住,澳大利亚全国的耕地及草原,如果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换算的话。如果按照地租。东京城区1000平方公里每年的地租,完全能抵得上澳大利亚全国的耕地及草原每年的地租金额。可见,澳大利亚所谓的人均耕地及草原优势,是不堪一比的。东京的地租金额巨大,这些钱都是城市的规模效益导致的。而澳大利亚的耕地及草原是资源优势导致的。这些钱除了花销外,一般都变成了资本投资。所以东京每年产生的剩余资本金额是巨大的,全日本更多。因此,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人均海外资本量世界一流。不知,澳大利亚人均资本输出如何。大概还没有日本人均输出的多。如果真的没有日本人均输出的多,那么我就可以判断,日本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优势合起来,大于澳大利亚的人均自然资源优势量。在人均资本输出上,事实如何?
大陆人口众多的规模优势
人口多有一些缺点,我在这里基本不谈。人口多也有很多好处,我在这里主要谈这个。人口多的缺点,无非就是,资源不够用。而资源是全球通用的,可以购买。想买多少基本是就可以买多少。
我在这里谈几个人口多的好处,即人口的规模效益。企业有企业的规模效益,国家有国家的规模效益,那么人口也有人口的规模效益。人口的规模效益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要一一说起,那就多的没样。比如,当兵,由于大陆人多,因此大陆的男性青年,绝大部分在一生当中可以不当兵。而我们的台湾的男性青年,就没有这个福了,几乎每个男性青年都要当一定时间的兵。这点就是人口多的一个好处。这只是冰山的一小角。
我再举出一个例子,让大家感觉一下。就拿修铁路来比吧!大陆有7万千米的普通铁路,加拿大有9万千米的普通铁路。大陆有13亿人,加拿大有2千6百万人。如果大陆的人均修铁路量,达到加拿大的人均水平,那么大陆需要修建多少铁路呢?大陆的人口是加拿大的50倍,因此需要修建加拿大50倍的铁路,既需要修建450万千米的铁路。而大陆到现在实际不到10万千米铁路,由于人口的规模效益导致大陆少修440万千米的铁路。其实大陆的铁路确实有点少,大陆应该有30万千米的普通铁路。这样才能基本满足大陆的未来发展需要。就假如大陆有30万千米的铁路吧!那么还是与加拿大相比,由于大陆的人口的规模效益,而少修420万千米的铁路。这420万千米的铁路价值多少呢?在大陆修一千米的铁路,大概需要2千万人民币吧!这420万千米的铁路大概需要80多万亿人民币吧!80多万亿人民币可以购买多少石油呢?一吨石油按4000人民币吧!共可购买200亿吨石油。现在我国每年进口2亿吨,需要100年进口。我们的人口的规模效益,单从铁路建设方面看就可以节约这么多钱,这么多钱可以进口这么多石油,我国从开始用石油到现在也没有用这么多石油。可见人口的规模效益是极大的,如果你算一算可以发现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算的不是石油,而是宝贵的粮食,一吨粮食价值1000多人民币,80多万亿人民币共可进口700多亿吨的粮食,我国如果按每年消耗7亿吨的粮食(实际消耗5亿吨),可供我国消耗100年的粮食。相当于由于人口的规模效益,而导致的仅仅从铁路这一方面节约的财富,就够中国人吃100年的粮食,这些粮食相当于一分钱不花。有些人会认为与加拿大对比不恰当,那就与澳大利亚对比,我估计结果一样。因为澳大利亚与加拿大都是地广人稀的资源丰富的国家。这样对比有些特殊,那就拿是加拿大人口密度十倍的美国对比吧!这样可能就比较有普遍性。
美国有2亿8千万人口,现在有28万千米的铁路。我国的理想铁路里程为30万千米。如果我国按美国的人均普通铁路拥有量,应该可以拥有120万千米的铁路,减去我国的理想铁路里程30万千米,还有90万千米的铁路节约量。这完全是由于我国的人口的规模效益导致的。90万千米的铁路价值18万亿人民币。基本相当于我国的二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见节约量是极大的。其实我国的这30万千米的铁路,在运行时,人们的使用会比美国要更方便一些,铁路也要比美国的铁路赚钱一些。这个例子仅仅是铁路,公路呢?能人均少修多少公路呢?大概会人均少修更多的公路。总量累积会更为极大,绝不会比铁路少。谁有兴趣可以算一下。还有其它的吗?有,多的是,只要你去找。比如在科技方面,在企业发展方面,在国防方面,都有人口的规模效益。
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与什么有关
首先,与社会制度有重要关系。社会制度的不同会导致发展速度有很大不同,比如,朝鲜半岛上的那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仅仅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导致发展速度不同,在短短几十年内,积累出了极大差别。为什么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速度会有差别呢?原因在于,有些社会制度在压抑人类的本能,几乎每种社会制度都有这种现象,但不同的社会制度压抑的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社会制度发展速度就不同了。极个别的社会制度压抑非常严重,此时社会制度的重要性才突现出来。在许多国家社会制度的差别是较小的,社会制度导致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也是很小的,几乎难以察觉。在研究它们之间的发展速度差别时,此时就可以认为社会制度是次要的了。比如在所有发达国家之间对比发展速度,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就变的微不足道了。但在发展中国家研究时,首先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社会制度的差别。
其本质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存在摩擦力的,摩擦系数有大有小。社会制度的不同会导致摩擦系数不同。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会导致腐败层出不穷,普通人信用不好,增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经济交往)的成本,等效于减少了交往。减少了人们的幸福(当然包括减少了人们的收入)。因为法制是一个社会制度的重要内容。再举一个例子,政策,比如,有的国家建设了大量的公共的企业,这些公共企业与其它所有的公共的东西,比如政府,都是会存在腐败的。相对于那些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公共企业腐败的可能性或腐败的程度要大的多。当然这些公共企业就发展比较慢了。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在其它社会制度与自然人文条件相同时,哪个国家的公共企业占的比例大,哪个国家发展速度就慢。这是两个例子,不一定典范。但类似的由于社会制度不同而导致的差别是很多的。这些差别都会对经济有影响。
其次,与人种民族有关。在其它所有条件相同时,人种民族的不同,就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这可能与智力有关,但主要由不同人种民族的文化及性格所导致。比如,储蓄的文化与性格,勤劳的文化与性格。这是两个重要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差别。这两个民族性格与文化差别,会导致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差别。比如,储蓄率的不同,如果有两个民族的性格与文化差别导致储蓄率相差一倍,在其它所有条件相同时,如果都没有外资来源,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相差一倍。当然随着发展程度的差别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别也会逐渐的减少。因为在科学技术一定时,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科学技术所可能提供的发展程度,经济发展速度就会越慢。
比如,日本。虽然以前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现在却较慢。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都较慢,原因皆在于此。勤劳的文化与性格,也是很重要的,这是创造财富的一个量的标志。不同民族勤劳的文化与性格是不一样的,这点不一样,也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不一样。并且有些民族之间的这个勤劳的文化与性格的差别是较大的。这个性格差别较大,在其它所有条件相同时,那么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别一定也较大。智慧的差别一般也有,就是较大的智慧差别,在其它所有条件相同时,导致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别也不会较大。不过还是会有一点的。智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最高级别的科学上,而这个最高级别的科学成果一般是全人类通用的,且是免费的。所以这个差别导致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别不大。没有这两个性格的差别导致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别大。还有许多其它的文化或性格的差别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不再一一提了。
其三,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的差别。自然条件,比如资源,这个大家都好理解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确实有价值,确实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不要高估它。除了一个暴利的矿产资源石油外,其它所有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速度都起不到多大促进作用,会有一点的,但不大。因为其它的非暴利资源,一般是正常利润,或者略多一点。如果再经营不善,确实利润不大。与搞其它企业类似赚钱。其它国家虽然没有什么资源,但是现在资源全球通用,只需进行正常购买。无须多付出更多的钱,只比自己的资源略微多付了一点钱。对经济发展的损害或促进没有多少作用。因此除石油以外的资源无论有没有都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或作用。日本是其中没有什么资源的典范,加拿大是资源丰富的另一个典范。它们现在都富裕的不得了。但它们两个根本显示不出资源的效果。石油大概是唯一一个暴利资源,石油的利润远远高于它的成本,就是再经营不善,也是大为有利可图。因此那些油多的能大量出口的国家,就较容易富裕了。那些自己产油刚够自己用的国家,还是富裕不了。因为那些出口石油的国家在赚别人的血汗钱。这些国家的富裕是靠剥削别国的基础上富裕的,自己基本属于不劳而获。自己产油刚够用的国家,比如印尼,社会制度也差不多,资源也可以,就是搞不富,这看来需要从种族上找原因了。再举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南非,有人说南非富裕是资源导致的,这也有点道理。
其实,资源是非常次要的,如果没有来自英国与荷兰的后裔,南非是决不会有现在富裕。这些英国与荷兰的后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既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还带来了先进的社会制度,虽然拥有种族歧视政策这个缺点,但总体上社会制度对于经济发展还是有好处的。南非的白人要比黑人富裕的多,但南非的白人是世界各地最穷的英国与荷兰的后裔,既比不上它们的老家英国与荷兰,又比不上它们的兄弟,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英国与荷兰的后裔。哪个都比南非的白人富。
人文条件才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主要指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分布,这是两个重要的因素,与其资源丰富(不包括暴利的矿产资源石油),不如有高密度的人口,也不如人口的分布搞的集中一些,或分布到沿海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这样的效果要远远比普通矿产资源丰富要好的多。日本经济过去的高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并且人口分布更加集中,且分布在沿海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虽然日本没有什么资源,但这两个优势就足够了。如果假设一下,日本不是有1亿2千万人口,而是只有1千万人口。日本的各种资源照样不够用,照样需要进口各种资源。但日本不具有人口规模优势了。请问,你会认为日本的人均收入是比现在高还是低呢?许多人估计会回答比现在高吧!如果日本真的只有1千万人口,那么至少日本在世界上变的默默无闻了,日本的人均收入也不会比现在高,仅多一样。比现在低许多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缺少了人口规模优势。日本的人口规模优势可以使进口变的很方便,如可以进口大量的矿产资源,用世界上最大的油轮,货轮等,这样可以节约单位运费。由于人口多,可以建设规模极大的钢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等,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
由于人口多,可以拥有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经济的竞争,使各类企业规模可以较容易的达到规模效益。这样的企业才可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由于人口多,当然人才就多,科研企业就可以搞大,就有相对充足的人才。这个也是现在日本科技力量强大的原因。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人口排第二,因此日本的科技基本排第二,美国人口排第一,因此科技世界第一。科技是高附加值的东西,既比较赚钱,日本科技发达,这也是日本比较富裕的一个小原因。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可以节省许多修路的钱,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出的修路钱就比较少,并且出行更方便。比如加拿大有9万公里的铁路,而日本却只有2万多公里的铁路,但日本的铁路密度要比加拿大密集的多,人们做火车出行也要方便的多,日本人人均比加拿大人均少修了多少铁路。这些铁路能值多少钱呢?如果日本按加拿大人均的铁路长度,需要修45万公里的铁路,既日本少修了40万公里的铁路,值多少钱呢?1公里就1千万人民币吧!40万公里的铁路,大概就4万亿人民币吧!合5千亿美圆。能买多少石油呢?大概1吨石油按4千人民币吧!共可买10亿吨石油,够日本6年的石油进口量。等效于这6年一分钱不花,凭白用了6年的石油。这就是人口规模优势在铁路上带来的优势。公路呢?还有什么的其它呢?要一一说来那就多了。总之人口众多,这是一个巨大的不可小视的优势。
韩国相对于日本的劣势
韩国与日本是两个很相仿的国家。从种族上看,从文化上看,从地域上看,都相对较为接近。都是儒家型的温带农耕民族,都拥有类似的社会制度。人口密度日本是336人每平方公里,韩国是451人每平方公里。也比较类似。人口密度基本都是大陆的三倍左右。两国都是以山地为主,平原狭小。各种矿藏资源都较为贫乏。人均各种资源相对于大陆都要少的多。两者都属于人均资源奇缺的国家。在现代经济发展上,都获得了较大成功。以上是他们的共同点。
日本与韩国在人均收入上,现在还是有差别的。日本人均收入基本比韩国人均收入高一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历史继承原因。这个原因最大。是日本与韩国人均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韩国从朝鲜战争后,经济发展是白手起家,相对于大陆,是真正的一穷二白,并在这个基本上发展起来的。到现在潜力还是很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本的人均收入的差别会越来越小。
日本在二战时,被打成废墟。但是,经过10年的时间,完全恢复元气。(可见废墟程度很严重,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因此,相对于韩国,日本经济在50、60年代,起点高。这也是日本现在比韩国人均富裕的主要原因。那么是否,韩国再过几十年,人均收入能否彻底赶上日本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这两点也是现在韩国人均收入比日本人少的两个原因。
因此,其二,韩国的人均军事负担相对于日本太大,与我国台湾人均军事负担水平类似。据估计,现在韩国人均军事开支占自己人均收入的比例,是现在日本人均军事开支占自己人均收入比例的三倍。在60、70年代,韩国人均军事负担相对于日本人均军事负担更大。因此,人均军事负担过大是阻碍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我国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人均军事负担上看,韩国人均军事负担据世界前列。因此,人均军事负担过大这个因素,是韩国人均收入比日本人均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未来韩国人均收入落后于日本人均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国家人口规模上的差别。日本人口规模基本上是韩国的三倍。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是很有影响的。这三倍的人口差别,导致两国在高科技竞争上优劣明显。日本的人口多,人才相应也多,这很有利于科技的发展。日本的人口多,市场规模就大,这也很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因此,日本相对于韩国,在高科技产业上更具有优势。而高科技产业是很赚钱的产业,也是提高人均收入的重要产业。因此,日本人的人均收入在这一点上,就有可能超过韩国。人口的规模效益,在其它产业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如娱乐业,比如电影产业,韩国人口如果再多一些,韩国的电影市场会更大一些,很有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产业会更赚钱。在工业上照样可以体现出来,如日本有几家大型钢铁企业,而韩国只有一家。日本国内的钢铁市场可以形成有效竞争,而韩国就不可以了。总之,日本的人口规模效益是日本相对于韩国人均富裕的一个原因。也是韩国永远无法改变的劣势。因为人均军事负担的大小可以随着朝鲜半岛统一而结束。就是统一后的朝鲜半岛总人口规模也赶不上日本。因此这是永远的劣势。
以上三点是现在韩国人均收入比日本人均收入低的,基本是全部原因。
韩国的人口密度是大陆的3倍多,在45年前,韩国人均GDP只有80美圆。韩国当时的人口密度也比现在大陆的可密度大。人均收入比现在大陆穷许多。但是,韩国并没有搞类似现在大陆的计划生育政策。韩国现在开始鼓励人们多生育。并且后悔以前限制人口生育的宣传。(韩国可没有搞大陆的强制的控制人口的政策。只是象征性的宣传人们适当不要多生育,比如,三胎、四胎等。)
韩国的人均耕地没有大陆多,人均山地没有大陆多,人均水资源也没有大陆多,人均石油资源更没有大陆多,人均天然气、人均煤炭储量都没有大陆多。韩国相对于大陆只有一个优势,人口密度是大陆的三倍多,这是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保证。也是韩国相对于大陆的最大优势。
人口的密度的大小与交通量
我们先进行一个假想,比如我们的台湾的面积,形状不变,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的长度减少一半。面积就减少到原来的25%。就象平面地图一样,可大可小,但是形状不变。在假想台湾的面积变化时,形状也是不变的。并且假想台湾的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密度会增加四倍。再假想台湾的各种矿产资源量不变。那么矿藏资源的分布就等效于富积程度增加了四倍,或者矿产资源分布密度增加了四倍。耕地资源密度一般是不可能增加的,那就不用增加了。再假如所有的人们制造的东西不变,只是这些东西的相对距离变短了。比如,台湾还是有那么多城市,乡镇,村庄。并且每个城市,乡镇,村庄的人口数量不变,关系不变。并且各自分布在各自的原来的地方。或者说,各自的相对距离比大小一样。那么,可以发现,每个城市,乡镇,村庄的距离都近了一半。或者说,城市,乡镇,村庄之间的距离都是原来的一半。上面说过了,人造的东西不变,自然的东西缩小。比如,原来每个城市,乡镇,村庄,向外有多少条路,现在还是多少条路,并且方向不变。但是那些自然的东西会缩小,比如,各类湖泊,山脉等等。到此假设结束。下面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此时,你会发现,台湾人口不变,等等人为的东西通通不变。如工厂数量不变。收入也不变,(当然,耕地有可能减少了,不过农业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较小)最重要的发现是不论什么交通,长度都减少一半。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等等都减少了一半。(如果认真想一想,你会发现各种交通线路比原来稠密了,密度增加了一倍。)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大家在台湾岛内的交往假如还是那么多。不论货物还是人员。人们走的距离可以缩小一半。意味着,台湾岛少修一半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等。在道路上的建设少花一半钱。并且车辆运行也少走一半路程,车辆的运行成本可能也会降低一半。总之,这是一个巨大的节约。这个节约量我不知道对于台湾到底有多大。总之,就算台湾的总交通运行费用降低一半吧!当然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实现,只是假想。不过,我主要是想得出某种理论。既,人口密度与交通的关系。我们为了得出我们的结论,先不考虑资源,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交通量,或者向外进行必要交往所走的距离。或者人们的自由交往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平均距离量。比如一天的平均量的大小的数值,一年的平均量的大小的数值。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在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它有一个概率统计值,并且这个概率统计值在其它状况确定时是确定的。主要与国家的大小有关,人口密度状况有关,资源分布状况有关,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科学技术状况有关,人口的分布状况有关,而人口的分布状况受地形,气候等等影响。可见影响的因素确实多。但我们可以简化,比如具体到某个国家或地区,这样就可以把以上所有的条件确定了。在其它所有条件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研究人口密度的不同导致的交通量的变化。
由台湾的假想,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密度与交通量的关系。在其它所有条件一定时,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密度与人口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既,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越大这个国家的交通密度也越大,比如人口密度每增加四倍,交通密度就增加二倍。)这一句就可以了。我们由此可以推出,人均投资的交通成本量,与人口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既,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越大,这个国家人均的交通投资量就越小。如,人口密度每增加四倍,人均交通投资量就越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平均单位时间的人均运行距离量,与这个国家的人口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既,人口密度每增加四倍,平均单位时间的人均运行的或者单位货物运行的距离量,减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比如,在一年内,一个国家的人平均单位运货量或单位运人量的距离,与这个国家的人口密度的大小的平方根成反比。或者这样理解,国家人口越多,你与外界交往或交换单位货物所需要运行的长度,从概率统计上看,越短。)
解释,这个交通量是指长距离的交通量,城市及郊区的交通量不包括在内。因为从假想上也可以看到,没有假想城市缩小。城市及郊区的交通量与国家的人口密度没有什么关系,与城市自己的人口密度有关。所以不包括这个城市内部的交通量。
修正,假想没有考虑交通市场的弹性。比如,人口密度大了,人均的平均年交通量减少了。等效于交通的成本便宜了,人们会倾向于增加交通量。比如,人口密度每增加四倍,等效于交通便宜了50%。会促使人们增加交通消费。增加多少呢?这要看交通的弹性系数了。根据以上分析,实际需求的交通量比上一段分析的要大。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在人口密度没有增加时,公路铁路等线路的交通没有达到饱和。在人口密度增加后达到饱和了。这样会导致上一段的分析结果大一些,实际就需要不了那么多了。以上是两个使结果互为相反的因素。也许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误差就小了。这也是因情况而异的。
最初级的矿藏资源所导致的运输量,基本与人口密度没有什么关系。这也算最主要误差。
运用,各个国家一般是很难比较的。因为各个国家的许多因素差别较大。实际上这些差别的因素的作用一般是互相抵消。如果我们具体分析一般是可以比较的。结果应该与实际差别不大。比如中国基本是一个相对封闭完好的国家,日本也是的。而美国从陆上交通看也是一个比较接近封闭的国家。象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就不是了。因为它们国与国陆上交往太频繁了。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中国与美国的普通铁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中国应该怎么做。美国有近30万公里的铁路在运营。美国面积与中国差不多。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如果人均经济状况一样的话,中国应该拥有二倍于美国的铁路长度。既,60万千米。但考虑到铁路在美国的衰落,美国在100年前几乎就这么多铁路。那时基本没有汽车,陆上主要靠轮船与火车。因此铁路就比较多了。现在有了汽车,并且已经很先进了。对铁路竞争很厉害。因此中国从长远上看就不需要那么多铁路了。那就减少一半吧!中国拥有30万公里的铁路总是应该的吧!但是现在中国只有不到8万公里的铁路,实在太少。因此中国必须大力修建铁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