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遊江南第一县衙慈城随感——再续我的故乡临山

(2013-06-03 10:36:32)
标签:

外婆

宁波

古镇

文化

慈溪

分类: 怀念家乡

遊江南第一县衙慈城随感——再续我的故乡临山(1)

http://s6/mw690/416ab5dagde36e8339435&690

 

http://s1/mw690/416ab5dagde38bfa753e0&690

http://s11/mw690/416ab5dagde382e25c75a&690


http://s11/mw690/416ab5dagde3835a6cbba&690

最近退管处组织了一次遊慈城古镇的活动,我很期盼。不但我积极参加,而且动员我太太参加,其原因是我们都应该是那儿的人。其实我从来没有到过慈城,但知道慈城原来是慈溪县的老县城。1954年余姚与慈溪区域划分时,慈溪县城搬到浒山,慈城成了余姚管辖下的一个小镇。再后来,大概1960年,由于慈城地理位置近宁波,又将慈城划给了宁波。慈城历史悠久,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当时作为越王句践的东部重镇。从唐开元(公元738年)至1954年,一直是慈溪县城。但我为什么如此向往呢?原因是从小就听母亲、外婆经常讲起过。但由于慈城在余姚东,我们在余姚西,就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为什么说我们应该是那儿的人呢?因为我们都是余姚东部的人。我太太的老家应该是长亭、陆埠,而我的老家就是慈溪、河姆渡。听母亲说过,外公老家是慈溪河姆渡浪士桥,外婆娘家是慈溪龙山,山北杨家。后来我通过网络收索知道,山北杨家与旁边的高巷村于1961年合并成杨高村了。其实80年代我常去慈溪师桥、范市一带,可能路过过我外婆的娘家,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写到外婆我突然想起,外婆高兴时会给我们讲“跃马过潭溪”故事,同时一个人自乐自娱地哼唱起戏来,但外婆唱的调,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既不是沪剧也不是越剧,难道是曾经流行在慈溪至今已经消失的民间剧中?如果可以挖掘出来,也许说不定是非物质遗产呢,我有点想入非非了。我坐火车去宁波,就会经过丈亭、慈城。如果从高速公路走,就会经过陆埠、河姆渡、大隐和慈城。当然也会经过更小的地名,如东江沿、车厩、浪墅桥等。

http://s3/mw690/416ab5dagde372c5b4c62&690

http://s13/mw690/416ab5dagde3733e414cc&690

http://s12/mw690/416ab5dagde3736d5c61b&690

http://s9/mw690/416ab5dagde377abe69b8&690

http://s11/mw690/416ab5dagde3780bf528a&690

http://s11/mw690/416ab5dagde3783b725aa&690

http://s10/mw690/416ab5dagde3786f8bf39&690

http://s1/mw690/416ab5dagde3789f49a10&690

http://s3/mw690/416ab5dagde378cc6d012&690  

大巴从高速走,过余姚梁辉,便是陆埠、河姆渡,沿着姚江,山清水秀。姚江是由西往东走向,从地图看,非常像一条舞动的彩带。穿过余姚城后,舞动得更加厉害。到河姆渡时,姚江向东南方向有个比较大的舞动幅度,因此看上去是由北向南而走。自然住在江西边的人们就将这条江叫成东江了,那么沿江的村子也就叫东江沿了,也许这就是东江沿的地名来由。浪墅桥,我常写成浪士桥,当看地图才知道,原来外婆他们是将“墅”读成“士”的。当然我没有兴趣去考证车厩、浪墅桥的地名是如何而来,但经过这里的确有种亲切感。毕竟这些地方是外婆小时候经常来过的地方。就像我小时候经常去泗门、湖堤、黄家埠一样。

http://s14/mw690/416ab5dagde37ef3f5d5d&690

http://s10/mw690/416ab5dagde37f246f1c9&690

http://s6/mw690/416ab5dagde37f53ae7e5&690

http://s14/mw690/416ab5dagde37f82a4b6d&690

http://s3/mw690/416ab5dagde37fb53b4e2&690

由于司机道路不熟悉,我们在小镇外饶了几个圈子,但印象中小镇平静、整洁,管理有方。我们先是参观了校士馆,显然是后来建造的。接着参观了老慈溪县衙,应该也是后来建造的。午饭后参观了文庙,由于文庙的建筑属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相信部分建筑应该是原有的。再后来参观清道馆,应该都是后造的。但不管原来的还有多少,但能恢复起来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建筑风格、环境协调、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可看可遊性等方面均感觉很好。

http://s7/mw690/416ab5dagde38099ec116&690

http://s13/mw690/416ab5dagde380c61f46c&690

http://s7/mw690/416ab5dagde380f7391c6&690

http://s3/mw690/416ab5dagde38127b6482&690

http://s13/mw690/416ab5dagde381568c3fc&690

http://s15/mw690/416ab5dagde38185ea97e&690

在校士馆,我们领略了古代的科举制度;县衙则讲述古代衙门的森严,同时也了解到慈溪地名的来由以及慈溪的溪字为什么过去的写法中有个“谷”字;文庙叙述着中华古老文化;而三清馆又是中华道教文化的集中体现。我因对道教文化知之胜少,在这里倒是恶补了一下,第一次听说什么“六十太岁”,居然找到了属于我的那个“太岁”。由于时间关系只参观4个景点,其实这里还有“城隍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彩绘台门”等一些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这些景点,包括建筑、山水、人物故事等,我相信并非无中生有,但一定是加题发挥了,但只要文章做得恰如其分,我觉得无可厚非。联想到我们临山,无论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以及墙门建筑等,临山绝不逊色慈城。它有老县衙,我们有武衙门;它有校士馆,我们有参将府大校场;它有文庙、城隍庙,我们有福田寺、大王庙;它有清道馆,我们有天香亭、三官殿。至于台门,临山的墙门更有特色,除了槐德义庄,临山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墙门,加上沿山而筑的城墙、烽火台,环城河、水城门等,吸引不了游客才怪呢?当然这一切要依托经济实力,和政府支持。慈城好在依托宁波这个大都市,无论规划、管理都比较大气,大手笔,才能创建现在这个“江南第一古县城”。临山否能也创一个“江南第一卫”,就要看临山人的胆色和智慧了。

http://s4/mw690/416ab5dag7c9f3b94be63&690

http://s4/mw690/416ab5dagde38551ddc33&690

http://s3/mw690/416ab5dagde3856b1bf72&690

http://s9/mw690/416ab5dagde38580c6c38&690

http://s1/mw690/416ab5dag7c9f3c266690&690

http://s9/mw690/416ab5dagde385ac76028&690

当然慈城最让我欣慰的是它的确保留了些东西,如古建筑、古树等。否则它怎么能获得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奖励呢。在古迹保护方面,临山的确应该向慈城学习。临山的福田寺毁了,连山门前唯一的一颗千年古樟树都没有放过,实在令人掐腕叹息呀!临山应向慈城学习的另一个方面是慈城的城镇建设风格。慈溪古镇不像湘西、云南等茶马古道上的古镇,也不像周庄、乌镇、安昌那样的江南水乡古镇。它并没有完全恢复到老慈溪县城,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小城市。柏油马路,肯德基快餐,高级酒店,高档绿化与古建筑群协调融合,相映得彰。我想临山也不可能再恢复到50年代前的临山,今后发展的模式也应该是慈城现在的样子,美丽、整洁、安静,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协调的格局。再有,慈城街景整齐有序,道路规范清洁,没有见到乱搭乱建、乱设摊、乱停车等混乱现象,这些恐怕更值得临山学习了。

http://s5/mw690/416ab5dagde3870064544&690

http://s8/mw690/416ab5dagde38749018c7&690

http://s4/mw690/416ab5dagde387c76e963&690

http://s5/mw690/416ab5dagde387fc48274&690

这次慈城行,感觉不虚此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午的一个便餐。尽管是旅行社安排的午餐,不可能有什么三珍海味,但上来的菜都很合我口味,像是外婆做的感觉,很是亲切。如黄豆肉骨头汤、油洞鱼鲞蒸肉饼子蛋、蕃茄烧乌贼、烤扁洋芋艿等。

只有一天时间,虽然我无法感受外婆时代的老慈溪,但也稍稍满足了我的好奇性。

 

http://s8/mw690/416ab5dagde389472f707&690

http://s14/mw690/416ab5dagde38992e30fd&690

http://s16/mw690/416ab5dagde38a164b37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