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房产品很特殊
房产品自身70年产权以及交易流程较长的属性决定了房产品不是一般的商品,更不是股票,其交易行为和时间价值也就不能用一般商品或者股市的理论来生搬硬套。
而且在中国,除了按揭贷款,关于房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甚至于没有,所以也就不能简单的套用美国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概念,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楼市还是实打实的实体经济。
另外一方面,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将农业土地转化成现代化的资产这一步是必须要走的,但是在我们国家的体制下不可能去做“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所以只能通过房地产,以市场的方式去实现这个转换。具体到个人,在这个过程里面其实谁也没有吃亏,只是兑现的时间不同,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财富的积累自然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只要社会在良性循环,社会的进步与大部分人的富足基本是同步的。比如过去30多年的发展当中,我们的父辈大部分也就是35岁左右才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少谈房价,多关心土地出让所得款的去向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在意房价无可厚非,毕竟是自己真金白银拿出来买的。但是这种在意却未必要体现在舆论上,购房前多比较、多了解是更为务实而有效的方法。只要对楼市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其实讨论房价是一个伪命题,没什么意义。收入低的可以先租房、买不太热门的地方或者申请保障性住房。问题在于很多人非得要自己买、非得要住到市中心,才有了所谓的房价问题。退一步讲,假设房价降50%,原来买得起一套房子的人可以买两套,买不起的选择面就更小了,依然买不到。
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就少谈房价吧,反而是土地出让所得款的去向应该多多关心。即使万一买贵了,排除非理性的情况,这部分贵的钱最后还是会通过“招拍挂”成为土地出让所得款的一部分,如果对这个环节监督好,这部分资金最终还是可以花到个人身上,譬如说减税、降息或者增加公共设施配套,只要房子是你的,总不会吃亏。如何监督?最近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的构成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当前楼市,稳定才是硬道理
楼市从来不缺话题,只要稍加辨别,当前一些负面的报道或者说警告,无非是担心房价的过快上涨,破坏了当前的市场平衡。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前景不确定、政策反复,现在不抓紧买,不抓紧卖,还能怎么办?群体性的心浮气躁才是推动价格过快上涨的心理基础,所谓的利空只会适得其反,产生更多的短期行为。
市场不好的时候需要稳定预期,市场好的时候更加需要。非常形势下成交的持续放量很正常,对于当前楼市,稳定才是硬道理。在稳定的预期下,商人赚钱就不仅仅靠眼前的涨价,而是良好的资金周转率;老百姓也就可以相对从容的买房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