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都有一种“爷”文化。
标签:
潘世雨大城市公共资源中小城市大树底下好乘凉杂谈 |
分类: 生活杂谈 |

大城市的教育条件好。进入了大城市就取得了几代人免费或低费获取教育资源的条件,并为改变今后的收入状况创造了先决条件。
大城市医疗条件好。进入了大城市就取得了几代人就近就医、高水平的医疗条件和设施,加上大城市所提供的医疗资源的补贴和医保制度的优越,不但可以降低就医的费用、医保的费用(保险等),还为几代人的健康打下了基础。
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进入大城市就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也同时增加了获取高收入的机会,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并不愿意回到出生地的地区或边远落后的地区,而宁愿在大城市中磨练。
大城市的创业机会多。大城市中所聚集的文化、科技、娱乐、服务、演出等条件远远优于中小城市。而这些都给了人们独自创业的机会,让许多人可以在偶然之中找到必然,或一曲成名、一夜成名,不仅仅是简单的就业,而是成为了创业的主导。
大城市的商业机会多。集中的贸易、金融、服务、商品供给与疏散的条件,因人口因素而好于和高于中小城市,形成的机遇自然处处可见。
大城市的公共设施与保障优于中小城市。不但提高了生活质量,也降低了生活的费用,如公共交通的补贴、水、暖、电、气等供给与补贴等等。
类似这种公共资源差异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恰恰是这种公共资源配给的差异性形成了土地价格的差异和住房价格的差异。
可以明显的看出“告老不还乡”的发展趋势和年轻人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在让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和财富聚集作用在放大。当消费向大城市集中时,这种消费所推动的城市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提高了城市的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并形成一种循环发展的模式。
中国有句古话“大树底下不长草”。是指大树吸收了周边土地过多的营养,连草都难以生长。中国的大城市其辐射与吸养的能力也有些类似,让山西的煤生产地的财富消费在北京,却将污染留在了山西。公共资源在强烈的吸收着周边财富的消费能力。
中国还有句古话“大树底下好乘凉”。则是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公共资源在大城市的优势,而让更多的人宁愿花个高房价也要享受更多的荫凉。而高房价的付出则在荫凉中得到了补偿。就像10万元解决不了上一个重点中学、20万元解决不了上一个名牌大学的问题,恰恰可以通过居住地与户口迁移的问题在大城市中得到了解决一样,高房价仍然挡不住这种公共资源的乘凉优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