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思想与心理健康

(2010-12-07 21:03:38)
标签:

孔子

博爱

《论语》

儒家思想

道家

杂谈

分类: 生活杂谈

儒家思想与心理健康

儒家思想与心理健康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在儒家思想里,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修身方面的思想。正如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所说的:“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这其中所谓的修身,就是“修己”,“修养自身”之谓。应当说,古往今来,儒家关于修身的学说和专著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然而,其宗趣却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在笔者之见,若用一字来概括它的话,那就是“仁”。

  “仁”作为儒家修养德目之一,为其创始人孔子最为乐道之语。据统计,《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次数有108次之多。实言之,后儒所谓“本心”(孟子)、“博爱”(韩愈)、“天理”(二程)、“良知”(王阳明)皆“仁”之同义语。正像前儒所言:“孔门之学,在求仁矣。”

  仁之含义宜作何解?此问题颇难回答。在论语中,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然而并无一致界定。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解释不一,如孟子言:“仁,人心也。”韩子(愈)言:“博爱之谓人。”在我看来,儒家所谓仁,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笔者研究梁漱溟思想及《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梁漱溟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惟有儒家对仁之认识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另外,在《论语》中,有“仁者不忧”一语,此“不忧”恰与梁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而且,儒家其他修养德目之宗旨仍可归结为“仁”,即“合理的人生态度”。

  如何做到仁?历代儒者对此曾做出深入探索,并多所论述,现就其大者做如下概括:

  其一,立志。儒家学者多言志,即所谓“士尚志”。《论语》中有“士志于道”之说。其实,儒家所谓道,即“仁”。也就是说,要想做到仁,要想使自己生活得合理,最重要的是是要树立“志于道(仁)”这样一个志向。只要树立了这样一个志向,就能够做到仁。就像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反之,若没有坚定的求仁志向,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就像孔子对他学生冉求所讲的那样。冉求声称,不是自己不喜欢老师的学说(仁的学说),只是力量不够。孔子说:“若是真的力量不够,赶到半道就会走不动了。可是你却是自己停止了。”也就是说,在求仁方面,要有一种“掘井及泉”的精神,半途而废怎么也不能成功的。由此也不难看出,在现实中真正“志于仁”的人是不多的,孔子的学生里面也仅有颜渊一人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所以说,在求仁方面,立志是最为重要的。

  其二,求友。一个人要做到仁,或者说使自己的生活达到合理,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朋友的帮助。对此,儒家思想中有颇多论述。如曾子讲:“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贡问孔子如何为仁时,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谈到调整心理时指出:“如果我们有意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因此,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朋友的帮助是不可少的。

  其三,执中。中庸学说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行为合乎中道也是儒者们的最高追求。在过去,人们常把中庸看成是一种折中主义,是不对的。事实上,它是一种很高并且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如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的表现就是“中庸”。

  孔子就是合乎中庸人格的代表。《论语》里曾这样描述他:“子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论语》里还曾载有这样一则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可见,他的学生子张(颛孙师)和子夏(卜商)都没做到中庸,一个是做过了头,另一个则欠火候。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两种不合中庸的人格,那就是“狂”和“狷”。他讲:“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我们说,过和不及,狂和狷这些反中庸的人格,其缺欠点皆在于拘于一偏。因此,在现实当中,需要对其分别做具体而不同的教育。就像孔子一样,对性格鲁莽的子路持以警戒态度,而对性格懦弱的冉求则予以鼓励。

  应当说,孔子及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的。这是因为,现实中的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实际就是没有做到中庸的人,比如抑郁症者似可比作狷者,躁狂症者大抵可视为狂者。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以不同的指导,使他们的心理由不平衡转为平衡。

  其四,处乐。乐观向上也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也是仁者所必须具有的。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斯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而且,安贫乐道也是最为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精神境界,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就是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对于他们的表现,论语中是这样描述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和颜回的这种人生境界后来被宋儒称为“孔颜之乐”。应当说,儒家的这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首先是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让那些有心理问题者先乐起来。

  其五,居敬。通过自己的修养以达到的仁的境界,这是每个儒者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在修身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敬。当子路问什么是君子的时候,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意思是说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就行了。在孔子看来,欲修身以达仁,首先要有一种严肃认真(即“敬”)的态度。《论语》中这段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应当说,这样一种态度对于调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儒家与道家思想,同为中国历史文化困境中所衍发出来的哲学突破。其对于往后的文化的走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人生的根本题,亦分别提出了纾解之道。语云:「儒家足以处常,道家足以处变」,就在常变更相迭乘的历史洪流中,儒道分提供了不同安身立命的处世智能,在前人提剑四顾心茫然之余,化解了不少进退失措与心知情识的因惑。

    然而西学东渐之后,吾人似乎逐渐淡忘了先贤的慧智,虽然谈不上数典忘祖,但是,今人对于心理困惑的纾解,的确处处乞灵于西方的行为科学。若果强欲从先贤的哲思中,归约出化解心理困惑之道,恐难免招致河汉无极,众所同去讥。然而,东学西学,本无分轩轾,亦各擅胜场,有感于此,所以不揣简陋,就个人平素对当代人心理困境的观察,略加分析;并就道家理念的启示,求其纾解之道。

    论及当代人的心理困境,真是人人感受深刻,而究其成因,却又众说纷纭,难衷一是。不过,若举其荦荦大者,则不外下列诸諯:

    一、过份的物欲追寻,使人丧失本真:科学昌明之后,使人得以以一定的程序与方法,追求物质的丰沛与生活的享受。于是人类竞以物欲的追求与获得,作为幸福的指标。然欲海难填,物欲的争逐乃无有已时。老子云:『不见可欲,其心不乱」,又云「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而嗜欲深者天机浅,刻意而不可自拔的物欲追求,正是使人心志丧乱,不可或解的当代梦魇。

    二、激烈的竞争,带来不尽的挫伤:竞争乃是当代人的特征之一,你争我斗的结果,使人不能避免挫伤的侵蚀,而烦乱无以抒泄的挫伤感,遂形成种种心理机转,甚或转向攻击,等而下之,竟以自我毁灭作为变相的报复。但看今日升学主义之下,多少不幸挫伤者的不良适应行为,即可窥斑而想见其全貌了。

    三、天人合一与自然合谐的破坏:人定天的信念,使人致力于征服自然。自然或可征服,但是与物相刃相靡,天人合一宁静和谐的憧憬,却也破灭了。更有甚者,神道的面纱一破,人类再也无终极的精神依归,当代人遂成自我放逐于凄清原野的异乡人。

    四、固着的自我,加深人际的疏离:由于价值的纷歧,人人各以其是而是其所是,各以其非而非其所非。如此,固着的自我断绝了与他人的沟通,加深了人际疏离,寂寞与孤独,遂成当代人必须忍受的苦痛负荷

    对于上述的心理困惑,我们固可在当代心理学或其它行为科学中,寻求解答。但是,同样的,在道家学中也隐含了特有的消解之道。

    一、无为而求心安:道家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陷溺的意思。于是一切机变巧诈皆在心胸外,自然也就不会有挫伤,乃能达至「其息深深,其寐」的宁静和谐,而内心一无成见之余,乃能无为|而无不为,坦然将一己的生命才情癹抒于事中。

    二、以「全一」化解偏执的对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美之为美,所以有固着、有竞争、有挫伤、有迷乱。道家则从全一的观点,面对宇宙全体:美不美、善不善、为无为,正是「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既可免于伤残害性,复又跳出趋避冲突的机栝与心思情识的纠缠,对于心理健康的增进,可不谓大矣?

    三、生命情意的自我提升:化解一切机心、对待、巧变妄为,个人生命情彩,乃得自固着的小我中解放,像是去以六月息者的大鹏,抟扶摇而直上者九万里。超越的情意自我乃得真自由,彷徨逍遥,自适其适,以一种艺术情趣,观照人生。那么,一切躁灼难安的心结,也都该净滤殆尽,不上心胸了吧?

    道家学说,稍偏于清静无为,似不足指引人生,积极奋进,当世学者,甚有衰世之学的按语。然而在今日过份妄为,机巧满胸,本真荡然之际,道家学说,何尝不是一帖救偏解蔽的清凉剂。因此,我们若不自蔽成见,就其大成若缺、正言若反的立论,回观反照,则其于当代人心理困境的纾解,多有足供借鉴处。然以上所论,终归一愚之思,犹待高明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