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前中国房地产界需要一批“许三多”

(2008-12-06 10:50:53)
标签:

房产

房地产研究

士兵突击

80后

许三多

中国

杂谈

分类: 极品男人

 目前中国房地产界需要一批“许三多”

邢台市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    潘世雨

日前,在国内某知名论坛上,由网友投票选出的“2007年80后十大影响力人物”,一经揭晓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王宝强、陈楚生、韩雪、易建联、潘晓婷、刘翔、郭敬明等十位80后高票当选,韩寒、姚明意外出局。在《士兵突击》中饰演“许三多”一角的王宝强最终以最高票数折桂。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房地产界需要一批“许三多”,以赚钱为天命的开发商就别难为他们了,但房地产研究界、评论界需要多出一些“许三多”。似乎有些不可理喻的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士兵突击》,居然火得一塌糊涂,成2007年度中国电视界的“神话”,而且没有一段爱情故事作“佐料”。击中亿万观众内心敏感部位的东西,正是“许三多”身上的独特的东西:正直、执著,或者说“缺心眼、一根筋”。

 

说真的,在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业利润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背景下,做房地产研究是个“价值链低端”的活。最赚钱的属于炒房者,其次是开发商,再次是经纪商(包括一手房代理和二手房中介),再再次是设计商、广告商等,再再再次是建筑商,最末是建筑工人(即民工)。房地产研究者充其量是个有些体面、实则穷酸的群体,当然比民工还是要好很多。这一房地产价值链的规律,注定从事房地产研究的多属无奈选择,同时多抱有小富即安和求稳的心态。这一群体主要分布于高校、政府下属研究部门、企业内部研究部门,若细究之,其中很多企业内部的研究人员并不能算真正的研究人员,因为他们的研究往往是为项目服务的,多集中于微观市场。

 

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机构多属于事业单位,偏于僵化的体制和机制,注定他们根本不需要像“许三多”练单杠一样做研究,只要按部就班、按时上下班、自由宽松地完成难度不大、强度不高的工作即可。所以就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目前主导房地产业内舆论(尤其是事关政策、产业等宏观面)的并非是真正的房地产研究者,而是地产大佬如王、任、潘、冯,以及一帮子良莠不齐地产评论人。真正经济学家如茅予轼偶言房地产,观点也难服众,另如董藩、徐滇庆、钟伟等虽有声音,但并不持续,而且缺乏权威性。其实真正成为名学者之后,往往做研究的时间就变少了,研究生都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板们的重要工作是承接课题和收钱,活儿由学生完成,这是公开的秘密。

 

最近,各种“拐点论”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不仅普通民众难辨真伪,就是业内人士,恐怕也会“一头雾水”。太多的房地产研究人没有能力发出声音,只能保持沉默,虽然他们干的事就是房地产研究,但由于没有体制上的驱动力,他们很难下狠劲研究出让人信服的东西,尤其是能跟实践紧密结合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太多的评论人说话不求论据支撑,把“大口号”当成明晃晃的大砍刀,希冀成为“时代英雄”;太多的开发商只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说话,既然不可能“舍利就义”,也只能无奈由之。

 

“不放弃、不抛弃”,这是钢七连的信条,同是时也是“许三多”的信念。正好最近我所在的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想招一两个研究人员,我们作为民营的房地产专业研究机构,既比较强调研究的高端性和宏观性,又要承接外部课题,最需要的是那种愿意坐冷板凳、埋头研究,而且又要承受相当工作压力的“许三多”式研究员,但是从多种渠道约见过十多人后,还是没能找到合适人选。

 

这年头,要下决心做一份要求不低、收入不高、还挺枯燥的研究工作,真不容易咧。不免让俺就生出些感慨来。

 

“许三多”呀,你在哪里?不仅我们研究所需要这样的人,中国房地产界也非常需要这种真正喜欢做研究,能够理论结合实际,以丰富的数据作为观点支撑的“许三多式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