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异抄》(一)
(2015-08-19 21:28:34)
标签:
佛学 |
分类: 祖师教言 |
《叹异抄》
日文著者:唯圆房
【解说】:
本书主旨在悲叹亲鸾圣人灭后,在东国的弟子之间产生了违背圣人口传真信的异说,圣人的直传弟子(据说是唯圆房)为了去除同朋们的疑虑,所以写下了此书。
本书内容,首先汉文的序文,述说撰述《叹异抄》的目的为何。
正文是由十八个条文所构成,从文意又可分为前后两段。前面十个条文记述著者(唯圆房)从圣人处所听闻到的开示内容。其中,第十条的后半则提到圣人灭后所产生出来的异义。从后半的第十一条至第十八条文为止,列举了当时所产生的异说而叹异,并列述圣人所开示的法语。
最后是总结文,举出圣人在吉水时代所遇到的“信心一、异”的争论内容,和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开示。
前后两段中,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和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相对应著,其他则不一定有对应。
《叹异抄》的抄写本中,以第八代宗主莲如上人的书写本为底本者,则保存着承元法难(1207,承元元年)时的流罪记录文,其他抄写本则没有此记录文。
序文
窃回愚案,粗勘古今,叹有异于先师(亲鸾圣人)口传真信之异说,思后学有相续之疑惑。幸若不依有缘之知识,争得入易行之一门哉!莫全以自见之觉语(自己一人的知见),乱他力之宗旨。乃聊注所留耳底之故亲鸾圣人的法语,但为散同心行者之不审(疑问)也。
第一条
弥陀誓愿不思议,必定救度我往生,如此生信动念想要念佛时,即已获得摄取不舍的利益。
弥陀的本愿不挑选老少、善恶人,当知唯以信心为要。其缘故,本愿乃是为救度罪恶深重、烦恼炽盛众生的誓愿。
因此信本愿,他善亦非要,无善能胜念佛故;恶亦不可恐,无恶能障弥陀本愿故。
第二条
诸位翻山越岭走过十余国的国界,不顾身命来此的目的,不外是为了询问往生极乐之道。但是若羡慕我,以为我除了念佛以外还知道另有往生之道,知道其他法门等,那就大错特错了。
若不相信我所说的话,南都(奈良的兴福寺等)北岭(京都比叡山的延历寺)亦有许多优秀的学僧们,不妨去参访彼等,仔细听闻往生之要。
对我亲鸾来说,但蒙信善知识(法然上人)的“唯念佛可被弥陀救度”之言外,无别的窍门了。
念佛,果真是往生净土的因呢?还是会堕道地狱的业呢?我完全不知道。
即使被法然上人骗了,念佛而堕到地狱也决不会后悔。原因是,倘若我原本即是能励诸行业成佛之身,却因为念佛而堕到地狱,方可说是后悔被欺骗。但是吾身无论什么行也做不到,不论如何只有地狱是一定的去处呀。
弥陀的本愿若真实,释尊的说法就非虚假。佛说若真实,善导大师的注释就没有虚假。善导大师的注释若真实,法然上人之说如何会虚假。法然上人之说若真实,亲鸾所述之法义又怎会是虚假。
总之,愚身的信心如此,此外,你们要取念佛而信之,或是舍之,但悉听尊便也。
第三条
善人尚且往生,何况恶人呢?但是世人常说:“恶人都能往生,何况善人”。这两句话乍看之下很相似,后者却是违背本愿他力的意趣。
其缘故,靠自力修善求往生的人,完全欠缺信靠他力的心,所以远离弥陀的本愿。但是若转自力的心而信靠他力,就能得到真实报土的往生。
烦恼具足的我们,无论修什么行也无法解脱生死。本愿,即是为慈悲我等这样的众生而发下的,誓愿的本意,是为了恶人成佛,所以信靠他力的恶人,最是往生的正因(机)。因此说:“善人尚且往生,何况恶人呢?”
第四条
慈悲有圣道、净土的不同,圣道的慈悲,在对万物心存怜愍、悲心守护。但若想如意如愿的救度,实在极难。净土的慈悲,在念佛疾速成佛,能以大慈大悲心,随心随缘的利益众生。
这辈子,不论你觉得有多么可怜,也很难如愿如意地救度之,所以这种慈悲有头无尾、没有始终。只有念佛,方是真正彻底的大慈悲心。
第五条
亲鸾为了孝养(超荐)父母,连一次念佛也没有念过。其缘故,一切有情皆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所以不论是谁,全都应该在此生寿终往生成佛而救度之。
念佛若是我的力量所积之善,方可以说是回向念佛救度父母呀。唯有舍弃自力,速开净土的觉证,六道四生之间,不论沉沦于哪个业苦中,即能以神通方便,先度有缘。
第六条
在专修念佛的人里面,发生了“我的弟子、谁的弟子”的争论,这种事情实是非常荒谬。亲鸾一个弟子也没有。其缘故,以我的智慧教人念佛,方可以说是自己的弟子,但是,将受到弥陀摄取念佛的人,说是我的弟子,这种态度真是荒唐至极。
有相聚之缘,自然会来相伴;有该散之缘,自然会离去。不可以把缘尽离去的人,说成是背叛师门,还说这样的人,即使依止别人念佛也无法往生等,这真是不应该有的言行。
这样的心态,不就是把如来回向给众生的信心,当成是自己的东西在看待了吗?这种言行举止实在不应有。
人若与自然的理法相契,自会既知佛恩,又知师恩也。
第七条
“念佛”者,无碍之一道。这道理如何说呢?即信心的行者,天神、地祇亦敬伏,魔界、外道亦无法障碍,罪恶业报亦不感(受业报时,不会怨天尤人,会心甘情愿的接受之),诸善亦无及故。
第八条
念佛,对行者而言,非“行”非“善”也。
不是用我的计度(能力)所能做得到的,故说“非行”;亦不是以我的计度所能造的善,故说“非善”。这完全是他力,离自力,故对行者来说,念佛非行非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