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美汉通上海发展十五年吃客文选

(2015-05-31 10:32:22)
标签:

汉通

上海

十五年

文选

分类: 〓人文美食〓

斟酒把盏话甬菜

食美汉通上海发展十五年吃客文选

 

    编者按语:

汉通上海吃客性喜将自己对美食文化之感悟与体验,写成美文,发表在《汉通报》上,日积月累,竟有厚厚一叠。现从中选出十篇载于此,算是对汉通在上海发展十五年的一个纪念。这些文字是独树一帜的上佳饮食文学。饮撰到了吃客笔下,遂成了雅事,进而上升到饮食文化层次。中国的美食文化,早先在孔夫子那会就达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境界。清代宁波人袁枚留下一册《随园食单》,颇脍炙人口。现代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梁秋实的《雅舍谈吃》、唐鲁孙的《中国吃》等书,则引领食尚,蔚成大宗。美食本为人所创造,并供吃客品尝,如今又有了美文交相激荡,而越加熠熠辉光。人生是亟须用审美情趣来慰藉自己心灵的。于是审美对象便成了一种精神食粮。古云“秀色可餐”( 陆机《日出东南隅》有:“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乃是说美貌或美景作为主体的精神食粮对人心的陶冶和造就,如同物质食粮之于主体的感性生命一样。今之美食美文更其如此。

 

 

今日之汉通:厨艺收获利润

朱惠民

当今餐饮凭什么收获利润?这是业界关心的问题。凭厨艺,这是其中重要的一着,因为美食重要的是原料的选择,食材一定要新鲜,“调货”一定要到位。同时烹饪的过程要做到不妨碍食物的原味。有再好的厨艺和配料,假若食材不够优质,失去原料的发挥,也就丧失了食物的灵魂。除了对食物灵魂的探索和细节的讲究,当然还要用合适的食器来匹配,使之相得益彰,才能完成最后的美食仪式。在美食家眼里,饮馔不仅仅满足于果腹,更是对精致、情趣和美的追求,尤其是自掏腰包用膳的今天。

当下,汉通几年来修炼而成的烹饪策略:“差异化的原料(及搭配),多元化的烹饪服务,策略化的调味。”要继续潜心践行,方能提升其厨艺水平,从而凭厨艺的致胜法宝收获利润。汉通主打宁波菜,并擅长于宁波菜的配菜方法如“鲜咸合一”、“荤素混搭”等要做的更好。须知,混搭是一种很高级的又是很凶险的厨艺手法,弄得不好会成为乱搭,乱搞以至恶搞。笔者日前在一家主题餐厅大食堂吃到一道菜即是例证。此菜原本是葱油芋艿,传统的宁波下饭。为追求利润计,却横加一撮乌贼蛋与“凝”,又洒上几朵胡椒,弄成如此既不是甬菜也不是川菜的“怪味”,叫人实在难以下饭。混搭是有原则的,必须是一切有关系,有缘分,多少有些感情基础之物,不能“拉郎配”。像上海“福1088”的“蟹粉蛋”。此味其蛋白搭蟹粉的基础,即是传统菜谱上的“芙蓉蟹斗”。有了前缘,又有关系,蛋白和蟹粉便有了再一次的成功搭配。又如,宁波名菜“乌贼混子炒茄子”,吃口别是一方。此是“混搭”成功的范例。又如“河鲫鱼烤葱”,鱼与葱“混搭”很融洽,滋味互交后吃口别有风味。此味涌上外婆桥就做得很好,也卖得很好。靠的是厨艺的高超与烹饪的用心。

现在大食堂蜂起,有些妈妈菜如若做好,便很有市场。如一家大食堂的一味“雪菜夜开花豆板羹,”颇为吃客所青睐。因为有传统味,传统味也要靠厨艺,汉通中央花园酒店的“对虾”用传统烹制,就有传统的滋味。笔者三次啖虾,最后经过品味的比对,选择还是传统烧法的那一味。“守正出新”是调鼎正道。经典传承是出新的基础,传承不力,很难创新。宁波菜要发展创新,首先要在经典传承上下苦功夫,传承未学好,急于去创新,那就失却了基础,最终便难以创新与发展。最近在一次会上,碰见宁波菜资深名厨竺保国大师,他说到宁波菜的传承,颇为担忧道:“现在能做经典宁波名菜的人已经很少了!”,笔者颇有同感。再过若干年,这门厨艺怕要失传了,吃客要啖只怕也无处寻觅了。为此,建议汉通宁波菜研究所组织厨师拜师学艺,这份非遗技艺谁得之,谁就有可能占据这块市场,从而收获利润。作为一家大型连锁中式餐饮企业的汉通,既要能出品如宁波十大名菜的美味佳肴,又要有粗料精做而成的各式大众菜色,加之以在四季轮回中,推导当季时令菜,诸如春令菜、夏令菜,秋之贴秋膘菜肴,冬之年菜,如是在市场上驰骋,其营业额的上扬与利润率的提升,应该说的可以做到的。而这当中,大厨的厨艺乃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今天。

 

 

汉通经典美味之夏日推荐

申江食客

上海宁波馆子很多,因为上海人喜欢甬菜,在上海的宁波人也特别多。非常熟悉“汉通海鲜大酒店”,名气很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说到宁波菜,我就想到“汉通”。

“汉通”在上海有好几个分店,经常去的是他们淮海路店。淮海西路过番禺路后属于比较宁静的路段,晚上去那里,汉通大酒店总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热闹无比。去的时候是吃饭高峰时段,包厢全满,星期二有如此上座率,让我有点想不通。幸好有订位,不至于没得饭吃。

明档点菜最大的好处就是看得见实物,让人放心。因为点菜的人多,让我有点逛市场的感觉,反而觉得很好玩。门口的几个炉上都有炖着的热菜,笋、蟹等都是这里的招牌美味。整个点菜过程我很享受,热热闹闹的点完,接下来就等着品尝。

在炎炎夏日上海人的口味一般都比较挑剔。有几道汉通美味本人品尝之后觉得很不错,还是应该与大家共同分享的。

糖拌金橘。这次还吃了一道在别处没吃过的菜,“糖拌金橘”,用了金橘皮,用糖拌一下吃,是很爽口的一道冷菜,很简单,吃起来的效果特别好。金橘还降火,这个季节吃最合适。

蟹骨酱。“蟹骨酱”是纯正的宁波美味。一整只梭子蟹连壳一起打碎,经过秘制酱料的腌制,不愧是一道下酒的好菜,味道很纯,蟹壳不可以吃下去,要吐掉。要不是这个,我倒是觉得这道菜下饭很不错,当然还不至于得到“压饭榔头”称号。

盐烤小膏蟹。冷菜“盐烤小膏蟹”很实惠。膏蟹虽小,但味道很好。都是小雌蟹,里面蟹黄很硬质,盐烤的蟹本身有了咸味,肉质紧。吃的时候来点酒,感觉很棒。

微波大对虾。“微波大对虾”做法很家常,味道以鲜为主,虾肉很有弹性。口感不错,我想趁热吃很不错,微波的时间也就两三分钟,久了虾肉会老。这道菜家里也可以尝试做做,比较简单。

另外,烤菜年糕也非常好吃,还可以当点心吃,典型的宁波家乡烤菜,酥、糯。烤田螺,也是一道还喝酒的朋友点的菜,田螺肉不腥,汤汁的味道被吸收,所以特别鲜,吃的时候用牙签帮帮忙即可。

这次在“汉通”吃饭尝到了新感觉,味道“交关好”。走的时候,楼下点菜的地方还是热闹无比。真奇怪,生意怎么那么好?

 

 

夏令汉通:夜开花做的菜

叶秋枫

夏令时节,嘉蔬中吃夜开花的最相宜的。这本末如一的长条的瓜,俗语叫做蒲子。它的正式名称则叫瓠瓜(或称瓠子)。夜开花性子寒凉,止渴消热,很有保健和药用功能。周作人说,夏天吃饭有一碗瓠子汤(即夜开花汤),倒是很素净而也鲜美可口。这是知味之言。夜开花于酷暑中透着丝丝的凉意。你瞧,这淡淡的青,隐隐的白,色泽够诱人。而且其色介于清白之间,近内则偏向于白,近表则偏向于青,青白相间,煞是好看。

我常在汉通用餐,有时一盘夜开花豆板鳝糊,一碗饭,吃的津津有味。我不喜欢用韭菜芽做鳝糊,这韭菜嵌牙。更不喜欢鳝鱼当中羼上大量老笋切成的笋丝,那味比嚼蜡还难受。笋丝虽细细的,然难以下咽,只得挑鳝丝吃,这还不如吃清炒鳝丝。所以我特钟情于夜开花做帮头,软软的,再加上鲜蚕豆的肉,绿绿的镶嵌其间,这鳝糊怎叫人不爱呢!蚕豆肉,有地方叫蚕豆米,这蚕豆米可与肉丁、火腿丁同烩,其味也不错,关键是要鲜嫩的蚕豆,若用干蚕豆泡胀后剥皮,也可做上面的菜,只是味道大为逊色了。

夜开花塞肉也是汉通一道夏令菜。夜开花,挖掉当中的籽和瓤,塞进肉糜,切成一段一段的,放油里稍许一煸,尔后加酱油,做成红烧的夜开花塞肉,风味别是一方——地道的宁波家常。吃着这菜,令我想起另一道夜开花豆肉羹,儿时常吃的家乡风味菜,饭店可能瞧不起,其实把它列在时蔬中,倒比其他蔬菜诱人。时下饭店的蔬菜太一般,也太单调乏味,像夜开花豆肉羹大可上桌。民间有好菜,若去采风,粗菜细做,吃客定是欢迎的。就说夜开花,周作人在《瓠子汤》里有言:“瓠子的汤是很简单的,只是去皮切片,同笋干等物煮了加酱油而已。”他又说:“每年在夏至那天照例要吃蒲丝饼,用瓠子切丝煮熟,加面粉白糖和匀。入油中煎之,每片约如手掌大,小时候很喜欢吃,同中原的南瓜饼一样。”这蒲丝饼饭店也可一试。说不定也能像当年南瓜饼一样火红一阵子呢。

我听说,汉通有道大菜叫“瓜柱虾丝”,是高级技术顾问戴永明大师的杰作,最近去品尝了,果然不错。这道菜,形制上,采用少见的双层围边,把虾丝“围困”其中,围边一橙一绿,参差映照。期间十只瓜柱,亭亭玉立。这瓜柱便是夜开花做的,经高汤吊线,糯而软,入口即化,又有质感,且鲜味怡人。夜开花做到如此境地,可谓时蔬治馔中的绝品。这道菜,戴大师前些日子在绍兴献艺时也做了。甫一装盘,即引来闪光灯无数。在场中有位川菜大师史正良的,居然也举着相机,留影存念,并啧啧称赞其“精致之中显大气”。

 

 

汉通人家,尽享水上海鲜

芒果布丁

口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喜欢辣的人豪爽,喜欢清淡的人平和……所以要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将来想要与之发展的人,二话不说,一定要带他出去吃顿饭,无论这饭局大或小。这也就是为什么男孩子在追求初期,总是无比热情地邀请MM们吃饭的原因。

先选择菜式,是火辣的川菜、传统的本帮菜还是别致的西餐;再挑选地点,是简单的小店、喧嚣的大堂还是幽雅的隔间;最后才是点菜,是活力四射的肉祖宗、清淡雅致的素食派还是新鲜喷香的海鲜霸……一轮一轮下来,性格爱好一览无余。

饭菜其实就是最好的“暖身”,各种客套、戒备、防范的小机灵都会因为腹中充实而暂时退居二线,于是沟通变得简单而通畅起来,各种情绪都在第一时间自然反应出来,够真实;然后,来一点点小酒,从肌肉到神经彻底放松,再考察一下吃相、食量,这不,一个基本立体的她就站在眼前了。

吃这样的饭,挑餐厅很有学问:一要吃饱吃好,耽误了自己的饮食计划肯定划不来;二要小有情调,方便说说话,还方便坚持淑女的风范;三要健康新鲜,往往菜品的制作工艺并不是非常重要,材料的品质才是好味道的基本保证;最后还要物美价廉,总还要兼顾一下人家的荷包嘛!比如这一家——希尔顿汉通“水上人家”,虽然处于闹市之间,却胜在水上闲情,几条要求都达到,吃的舒心,谈得也开心。

点菜,虽然在酒店,它竟然选择了明档敞开方式,绕着走一圈,当天几百种样菜和鲜活海鲜任君挑选,就当是饭前散步好了,然后两个人在水中央的半透明包间坐定,四目相对,笑意盈盈。

总是冷菜先上来,红枣老南瓜并不出人意料,但是那烤芋艿仔却很弹眼落睛——黑乎乎其貌不扬,吃起来并不像其他宁波菜那样细腻,粉、非常粉,不知不觉连芋艿焦香的皮也吃了进去。MM保持秀气,只吃一只。

新封鳗鲞也在意料之中,不是非常咸,但相当香,而且越嚼越香;切记,千万不要边嚼边聊,难免口水。

然后MM就看着苔香吐司虾球笑了,个头很大,金黄,香气四溢。吹吹凉,狠狠咬上一口,吐司粒的焦香,虾肉的清香,苔菜沫儿的咸香,还有蟹肉的鲜香,在口齿之间腾升又弥漫。

铁板海瓜子是MM在宁波海鲜店的保留题目,今天的海瓜子尤其新鲜,服务生推了桌子出来现场烹制,一片噼里啪啦之后,香味就漫了出来。海瓜子最方便边吃边聊,很轻松,开始聊到家里宠物的,笑靥如花。

至于梅鱼倒是没吃过的新鲜货色,比黄花鱼还小一头,很鲜嫩的样子。服务生很体贴地提醒可以少叫两条,做成梅鱼烧豆腐,很入味儿。MM心想,要是能用稍微“老一点”的豆腐,也许更容易把“鲜劲儿”烧进豆腐里去。

等到苔菜糍饭糕端上来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开始交流儿时弄堂,耳边仿佛山涧水声,旁若无人,情意绵绵,一直聊到餐厅打烊,灯火阑珊。

 

 

看“海瓜子”开花

苹果派

“爬格子”的人多半爱抽烟,苹果派曾经也不例外,不过三个多月前,我还真把烟给戒了。戒烟了,才开始理解不抽烟的人的“痛苦”:跑个“饭局”,坐的是大堂,一顿饭下来,熏的满头满身是烟味,到家了还不好受,非里里外外收拾干净了才能睡。

上礼拜去了回“汉通”,他们创意化地搞了个无烟大堂区,每人落座前还得签份“协议”,许诺遵守“游戏规则”,够大胆,够人性化吧!那天,没有烟味诱惑我,神清气爽不说,连菜的味道都纯正了许多。

汉通宁波菜的“牛”劲真让我给说中了,随便找一家,电话订当天的包厢,准保是满的。听圈里人讲,宁波的餐饮巨头都在涌进上海,乖乖,可别又像“杭州菜风潮”! 

下饭拼盘。我真不想再写“烤菜”和“咸蟹”了,那太出名了,也太好吃。这拼盘不同,四样东西都是下酒菜:青鱼干、鲜鱿鱼、鳗鱼、橡皮鱼。以前,老法师讲,宁波菜轻形色,重实味,我看未必,这菜的品相就相当有创意。照我看,三五个人小聚,冷菜点拼盘真够了。

雪菜黄鱼羹。黄鱼是东海特产,吃宁波菜哪能不尝。不过,野生的黄鱼都是按个头算,大的要卖四百多元一斤,请贵宾蛮“上品”,自己吃么,实惠点还是点黄鱼羹。宁波人做羹有一套,高就高在“勾芡”上,雪菜的鲜味和鱼肉的细腻充分混合,妙不可言。

苔菜脆皮虾潺。黄金的像个大蚕蛹。咬了两口,表皮吃出来是苔菜和面粉捏的,油里“氽”的,芯子里的鱼肉却叫不出,绵糯无比,有软骨头,诱人道破:这鱼晒干了就做“龙头烤”,叫“虾潺”,北方人都叫豆腐鱼。

铁板海瓜子。这菜是我最叫好的一道菜!海瓜子、蛏子之类,一般的吃法都是“葱油”,可用铁板铺上层薄薄的锡纸烤着吃,倒是少见。

看服务员小心翼翼的样子,就知道这铁板的温度极高。她迅速撒上海瓜子,再浇上事先酿好的调料,只几秒钟,有趣的事发生了,这海瓜子居然一个个缓缓张开了嘴,像小花绽放一样,露出小指甲大的蚌肉,一桌人连连称奇。还没等香气溢满整个大堂,每个人的骨盆里已是一堆壳,这是我吃过的最原汁原味的海瓜子。

点心我建议吃宁波桂花汤圆。小时候我特别迷外婆做的宁波汤圆,饭店做的汤圆糯米厚了点,那天我是“收敛”的,照我的食量,吃30个没问题!

 

 

汉通:让你放不下筷子的美味

申江食客

在上海,你不知道宁波菜的几率很小,但你没吃过宁波菜倒是很有可能,因为你没找着你该去的地方。其实大可不必“众里寻他千百度”,因为“条条道路通汉通”。

说起宁波菜,大多数上海人都能娓娓道来,心目中总有恋恋不忘的冰糖甲鱼、龙头烤、黄泥螺、咸菜梗、臭冬瓜。这也难怪,“鲜、咸、臭”是宁波菜的三大特色。尽管有朋友早就用“宁波小菜真伤脑筋,咸带鱼来臭冬瓜”的顺口溜向我作介绍,但没办法,早已深入人心的大黄鱼、小黄鱼、宁波汤圆,还是以独特的个中滋味吸引着我这样的“海鲜迷”。

前几天刚去了汉通逸仙路店,心想“小菜”做到受欢迎实属不易,而在汉通吃宁波菜,不仅能让“小菜”登上大雅之堂,菜式的正宗与创新还能给你的味蕾带去新鲜的刺激,就好像一次奇妙的旅行。

海鲜为主的汉通菜,每天第一时间从宁波引进最正宗、最新鲜的海鲜原材料。参观过汉通的厨房,那简直就是一个丰富的海洋世界,看着那份新鲜就让人忍不住要流口水。坐着等菜的时候对肚子而言固然有些残忍,但你完全可以安心,因为店堂里怡人的就餐环境和悦人的服务质量会让你等的甘心、吃得舒心。

刚上来一道“苔菜小方烤”就让我胃口大开,心目中的名菜果然名不虚传,一下子就满足了我对色、香、味的挑剔,看着有点像家常菜红烧肉的做法,翠绿的苔菜飘来阵阵鲜香,映出方寸大的猪肉红润的色泽,精肥相间,入口即化,蘸着苔菜一起吃感觉酥酥的、糯糯的,唇齿留香。还没等到我回过神来,“铁板东海梅鱼”又将我的嗅觉抽离,微酸的梅菜与新鲜黄鱼的亲密接触恰到好处,再浇上温和的卤汁,顿时透出梅菜的清香和海鱼的鲜嫩,滑嫩的感觉似乎在挑逗着你的舌头,让你吃得“没话可说”。

到了汉通,喜欢生吃海鲜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汉通特色蟹”,这道菜刚上来的时候没太引起我的注意,只是冲着特色才点点看的,“卖相”也很一般,看上去没有复杂的工艺和太多的佐料,后来才知道妙处恰恰就隐藏在这之中——切得很工整的蟹块个个有饱满的蟹黄,透着来自无垠大海的鲜美味道,却没有丝毫使人敬而远之的腥气,原汁原味的海鲜加上巧妙细致的加工,就好像精雕细琢后的一块妙玉,值得玩味再三,能把海鲜做成如许美味不得不令人佩服。

汉通楞是把几百种“透骨新鲜”的宁波菜做成上海人“盘中餐”,那么就再隆重推出一道极品家常菜“龙头烤”。说到这先卖个关子,只告诉你主料是极鲜极嫩的鱼,而且“烤”得已经没有什么硬刺。那是怎么一回事呢?好像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吧!说是家常菜,却不是人人做得来的,你不妨亲自来解开这个窍门,兴许吃上了瘾就发现自己的手艺肯定比不上,想念之时就再来汉通吧!怪不得后来再向朋友说起汉通时,宁波人都说这里慰藉了他们的“思乡味”,而正宗上海人却说这里勾起了他们瞬间跳动的食欲。

 

 

带爸爸、妈妈去吃宁波菜

番茄蛋汤

应该休息的那个傍晚,终于把手上的事忙完,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好好亲吻家里那张平时接触时间很短的沙发。

愿望的盖子刚被打开,可恶的手机铃声却无情地把这个盖子轻轻的盖上了。

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我的多数是请我吃饭的,事实上的确如此。朋友定好位子,吃宁波菜。宁波菜属于一个相对冷门的菜系,对于像我这种30多岁不到的还有点记忆,在年轻的一辈估计只有听的份了,很多上海的年轻人只知道自己的籍贯是宁波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宁波菜。上海有太多的爸爸、妈妈是宁波人。上海有太少的做宁波菜的饭店了。

为了惩罚那个打电话破坏我愿望的家伙,我决定带上多多的人去狂吃他一顿。办公室那些女孩一听到吃饭的邀请,立刻沸腾起来,果然有好几个大叫“我们家是宁波人”。但问有关宁波菜的事,却一脸茫然。

汉通淮海店——店很大,大到可以用来开宾馆,原来就是一家宾馆,现在是超大规模的海鲜大酒店。难以想象现在用来放圆台面的包房以前是放床的。环境也就那个样子,只是具备大型酒店应该有的装潢。

除了传统的炝蟹、苔菜豆瓣之类的冷菜,宁波下饭拼盘可谓菜如其名,臭冬瓜、咸笋、咸鱼和腌目鱼蛋,口味咸而重,至于闻起来是香是臭,就见仁见智了。若来碗泡饭真就绝佳的搭配,不过那天好多好吃的菜,吃泡饭有点对不起自己。

酱油蒸鲜鳓鱼。上来的时候一片片透明的鱼鳞凌乱地翘在那里,有点像出炉的必胜客比萨,号称会跳舞,但鱼是不会动的。鳓鱼的肉比鲈鱼略紧,也鲜美,不过和着鳞片吃感觉怪怪的,说是为了装饰,建议还是把鱼鳞刮掉为好。

豆腐烧梅鱼。所谓的梅鱼与黄鱼同出一系,长不大的小鱼,主要味道都让豆腐吸了去,入口既有豆香又有鱼鲜;铁板蛏子,由于上来时没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还以为是生的。不像铁板,倒像烤蛏子,没有一滴汁水,没有任何配料,很香。服务员一直在推荐苔菜龙虾,据说是刺身、椒盐吃腻了,想出来的新招儿。听说这道菜得过金奖。不过我就是不点,你又拿我怎么办?

拍照的时候,横关照、竖关照,无论什么菜上来一定要稍生一点。但是尊敬的老马同志在吃两道宁波的特色点心——苔条糍饭糕和龙凤金团的时候,终于上当了。不知是厨师粗心还是维持其美观,端上来的金团太生了点,老马楞是咽了下去,对别人的质疑还振振有词地说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宁波的特色嘛。

吃完后,有几个女孩子说,下次带她们的爸爸、妈妈来吃。正好提醒我,我妈也是宁波人,改天带她尝尝很久没有吃到的臭冬瓜和苋菜杆,前提是她吃这些东西的时候允许我回避。

 

 

乡土情结:品味汉通之印象

吴海霞

乡愁是美丽的,每个人都无法割舍这一份对乡土的眷恋,即使是从未去过的故土,从未谋面的祖辈。因为,故乡对于我们,是生命里的根。

故乡的印象不外乎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故乡的风景和乡音。所以,近几年,出现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方言节目的走红。从电台到荧屏,乡音萦绕,一路跟随着我们,让我们倍感亲切。对于远方的游子,他乡闻乡音是能让人感到心头滚滚暖意的。

实际上,还有另一种方式让我们沉缅在对故乡的眷恋中,那就是我们胃倍觉舒适的家乡菜。曾经,在江浙一带的餐饮中,刮过一阵“妈妈菜”的旋风,立足本土、挖掘本帮菜的原汁原味和地道风情,曾令很多成年人想起童年时代妈妈所烧的家常菜。

在宁波,让人充分缅怀故乡菜肴好滋味的地方是汉通。宁波菜,主要是海鲜菜,还有那些地道的家常菜。多年来,汉通在安抚家乡人的胃口上,从没让人失望过。即使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汉通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打出一些创新菜,但它从没背离将本帮菜海鲜菜发扬光大的宗旨。一些紧跟潮流的创新菜,在时尚外,也总是忘不了添加一些本土的元素。

在汉通,可以吃到那些非常家常的烤菜、烤萝卜、煎带鱼等,那萝卜和烤菜,让人充满了怀念的韵味。煎带鱼是宁波“下饭”中的代表作,在一些上海本地人的印象中,来自宁波的亲戚和邻居,总是吃那些“臭”的、“霉”的和“咸”的菜。海鲜的吃法不外乎两种,一是鲜,吃它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为了保存,就要腌制,宁波人的口味,“咸”是最基本的,就像川湘菜中的辣、淮扬菜里的甜。煎带鱼,也是腌制得很咸,煎得焦黄,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可以闻到其独特的香味。这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来说,是充满怀旧和诱惑的。

在汉通,当然也能吃到苔菜拖黄鱼这样的宁波名菜。新版的,造型更现代,苔菜的颜色更翠,黄鱼的肉质更鲜嫩。而新菜中的一道豆瓣酱焗龙虾,里面除了有时尚的日式伊面外,还有自制的豆瓣酱,还有雪菜粒。于是,名贵如龙虾,也让人寻觅到那份难忘的家乡口味。缤炒鱼圆和金丝海鲜球也是两款让人耳目一新的菜品,前者的色彩就逗人食欲,白的鱼圆,黄的白果,红的萝卜,绿的芥兰,缤纷清丽,看着也让人赏心悦目。后者是一个个毛茸茸的球,用虾仁、目鱼、黄鱼、芹菜、豆腐皮等做成球,上面蘸了些豆腐皮丝,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吃起来口感很好。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汉通的独家点心,也充满宁波色彩,叫“杨梅红”。从外形看,这种点心的形状和真实的杨梅非常相像,外面裹着西谷米,里面的红瓤里有灌装杨梅或鲜杨梅的果肉,还有豆沙。所以,吃起来,也有着杨梅酸甜中带点清香的绝妙滋味,让人吃后回味无穷。

汉通美食就是这样在深深浅浅地撩拨着你心里的一根弦,它的名字叫故乡。

 

 

澳洲人家品“汉通”

朱赤丹

我的亲戚从澳洲回沪甬两地旅行,她知道我熟悉汉通,便早早打电话,要我为她在汉通上海淮海店订桌。她母亲的宁波人,作为宁波人的后裔,自然要体验一下汉通宁波菜的滋味。

“汉通菜”的味在食界是有口皆碑的。这口碑竟然远播到澳洲人家,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大抵是前年,亲戚的母亲先行来甬,我在汉通中央花园酒店为她洗尘,她品尝汉通清蒸鱼,赞口不绝,说这蒸鱼是这样的清鲜。我说,宁波菜讲究原汁原味,蒸鱼最能体现此道。她经常啖粤菜,就说:“粤菜很爱用酱,很多菜来来去去是一个味,此地汉通菜讲究原汁原味,少落酱,有的只用汤勾味,味道反倒鲜。”那晚我点了酱膏蟹作为一道冷菜,开始她很小心,只品了一块,觉得味道特好,后就一吃不可收拾了,整盘的酱膏蟹成了她夹菜的重点。汉通中央花园酒店的酱膏蟹做得特地道,可称之为“招牌菜”,据悉,此道菜点菜率为全汉通之最,可见它的魅力所在。咸蟹过去是标准的宁波“下饭”,大概是因为其咸,堪为“压饭榔头”,那单纯的咸,蟹肉丝缕分离,没有了弹性,舌尖一沾到蟹黄,就会有发麻的感觉。时下汉通的咸蟹可不同,是新鲜腌制的,蟹肉雪白饱满,蟹黄亮红,撕一口,有韧性,清鲜远远盖过咸味,煞是好吃。而酱膏蟹则用青蟹酱的,其味别是一方。难怪没等上热菜,就“清盘”了。

汉通的蔬菜也体现了原汁原味,简单如一道冷拌青瓜也是这样,青瓜酱一下,加上蒜泥相伴即上桌。另一道酿苦瓜更是花了大功夫。粤菜做苦瓜菜式多会加梳打,揦得什么苦味都没有,味同嚼蜡。汉通则使原条苦瓜起酿,酿入肉馅,再将苦瓜煲至腍身,没有加任何梳打之类,保留了原有甘苦味。我的澳洲亲戚品尝后,禁不住啧啧赞许声:“吃口特别有咬劲,吃得出这是以人手切细粒而不是机器搅碎的。这道菜味很好,功夫也深。”

这次她的女儿归来,为让其体验“汉通”的味,我酝酿着如何配食单。我想上一道罗宋青龙仔。这道菜借用西菜罗宋汤的烹调法,味道很别致。这罗宋汤的烧法,我已领教过一次。那天我独自小酌,厨师长替我点菜,他说:“朱老师,今天我给你点半斤草虾,保你吃得开心。”我说好。结果上桌的就是这道罗宋虾汤。汤很鲜,而且鲜的特别。平生从未吃过罗宋菜的我,一下子被其味“惊呆”了。于是乎大碗大碗的舀,真过瘾。我想,宁波海鲜在原料的多重组合上应有所创新,其烧法更应吸纳各大菜系烹制手法,如俄国的罗宋汤样式,定会创造出新的海鲜大菜。另一道是苔菜脆皮虾,用鲁菜烹调法做的:虾是宁波海鲜,苔菜又是宁波菜独有的辅料,它们的组合更有宁波味,而做法上则吸取了鲁菜精华,甬鲁菜系,珠联璧合,此菜肯定不错。事实也证实,这菜与苔菜龙虾一样,是近年来汉通烹制的最为成功的甬派新菜,让我的澳洲亲戚尝尝,看她满意不满意。

 

 

汉通点心:乡愁里的压轴

应于波

说到宁波的吃,除去生猛的海鲜主旋律,出色的点心一定少不了。宁波点心的历史十分悠久,这与甬上人家爱美食更爱美点的传统风俗有关。早年上至大户人家,下至引车卖浆,其婚丧嫁娶的宴请之上,咸甜美点定是菜肴之后的压轴,也可以说是海鲜菜的点睛之笔。

点心虽小,但用料、用工、火候样样马虎不得,要制作出地道味美的点心,难度并不低于普通菜肴,因此很多饭店各种菜肴常换常新,却不愿意花时间在利薄本不薄的点心上。如今要在宁波找出一处吃点心的好所在,已是极其不易了。比如我心里想极了的粢饭糕,比如那百年传统的水晶油包,再比如那曾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萝卜丝油墩……家常得很,现在却难觅踪影。所以,当我在汉通酒店发现一盘盘宁式点心的集汇时,不由得心儿狂欢喜。

水晶油包:甜食的天堂

记得小时候吃油包,先是用牙齿啃掉皮上的大方红印子,再一口咬下去,滚烫滚烫晶莹剔透的甜馅,就混着红丝绿丝从破了皮的口子里流进小嘴巴了!那个香甜可口的滋味啊,真是忘也忘不了,那时胃口小,一个油包一两重,可以实实在在地撑起整个小肚皮。但后来再吃到油包,却总是嫌腻,不知道是口味变了,还有油包变了。

不过,汉通的水晶油包比起我小时候吃到的可要袖珍多了,馅子的原料也讲究起来,没有了加色素的红绿丝,选的也是上等的芝麻、核桃、糖桂花,连那新鲜猪板油也是用糖渍过的。风味是依旧的,甜味却比从前略逊,吃到嘴里时也就不显得腻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舒爽,这可是喜欢吃甜食的小饕们的天堂。

苔菜粢饭糕:年少时的梦

若问我童年的美食有些啥,有一款是印象最深的——那就是苔菜粢饭糕。这是地地道道的老宁波人保留的早点之一。小时候,我常常在路边小吃摊上等师傅现炸粢饭糕,颜色是暗绿混着黄的咸菜色,但空气里飘散的香气却透着极大诱惑。长大了,还是一直留恋粢饭糕周边的那圈炸焦的粢饭,咬在嘴里喷喷香。

因为印象始终留在那难看的咸菜色上,所以当我在汉通吃到碧绿的苔菜粢饭糕时是大吃一惊的。那么漂亮新鲜的色泽偏偏还有纯正的苔菜风味,真不知道烘焙的师傅花了几十倍的苦心呀!而那外脆里糯的纯糯米口感,更是仿佛旧梦重回,纯香依旧。如此美点压轴,谁能不眼馋呢?

苔菜米馒头:诧异的温柔

一定是有神通的,才让我第一眼看到汉通的苔菜米馒头时,会产生这般诧异且温柔的心情。要知道那米馒头可是宁波乡间最平常的点心,用湿米粉发酵后蒸成圆圆的,拌着糖精水,没有馅,味道有点酸不拉叽。民间土的掉包的吃法就是用一碗浓浓的黄糖水就着吃,管饱,就像村里那个“小芳”姑娘,最实在不过的。

可那汉通的苔菜米馒头偏不说“小芳”姑娘,而是属于西施级别的美人:白色米馒头被煎成金黄,矜持地裹在翠绿的苔菜粉袄里,闪着明艳的色泽,头上还顶着几颗碎果仁,香香的。咬进嘴里,不但酸味无影无踪,味道还咸甜可口,充满了江南特有的香、软、糯、滑、鲜,从胃里泛上来的温柔心情挡也挡不住。

萝卜丝油墩:如何不念旧

说到萝卜丝油墩,那可是街头小巷小贩们的流动产品,从来不登大雅之堂。你想啊,不就是面粉里包一堆萝卜丝嘛,贱得很,再穷苦的人家也是吃得起的。所以在汉通尝到萝卜丝油墩还是觉得挺新鲜的。幸好那模样、口味和流动小贩的大不同:金黄色的圆形墩子被油包裹在外面隔空一炸,皮子薄脆的,里面满满的萝卜丝忽然都不复萝卜那种苦盈盈药兮兮的味道,变得非常好吃,脆生生的甚至可以吃出海鲜的味道,上头还有活虾一只呐!这叫海鲜萝卜丝油墩,蘸辣酱、醋,趁热吃真是鲜香松脆无比。

事实上,如果我有更大的胃口,可以在汉通点的点心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精美的点心面前,你会彻底明白什么叫“秀色可餐”,什么叫做乡愁可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汉通报第106期
后一篇:汉通报第107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