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宁波年糕

(2012-06-20 08:45:37)
标签:

舌尖上的中国

宁波年糕

分类: 〓人文美食〓

舌尖上的宁波年糕

朱惠民

    从湖北莲藕到西湖醋鱼,从兰州拉面到潮州糖葱,从陕北馍馍到宁波年糕……近期,央视一部介绍中国美食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于荧屏,风靡于网络。

《舌尖上的中国》分别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方面呈现美食之道。在高清镜头之下,形形色色的吃食披上完美色泽(虽然美食家蔡澜不大认同这种方式,认为“太摆了”),冲击观众的视觉,挑逗观众的味觉。然而不得不承认,片中美食以新鲜的料理、精心的烹制、原生态的风味,唤醒的是人们对于吃食尘封许久的记忆。这部片子不仅为观众端上一席视觉的饕餮盛宴,更使千年积淀的中国饮食文化得以开掘与梳理。而这种食文化又弥漫着一个地方的食俗个性,片子以接地气的极普通吃食为载体,把原本只有本地人知道的食俗、民风、生计串起。手打宁波年糕,陕北石磨黄馍馍,得以在他省甚至异国崭露头角。这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这也标明一个地方的一种食材,一种食俗文化,它能折射出这个地域或这个城市特有气质,从而与其他地方或其他城市相区别。食评家沈宏非在修改解说词时改了一句话: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城市之间,能被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习惯和弥漫在城市上空的气味。

宁波这个地方即弥漫着宁波年糕香味。“宁波年糕”进了这部片子的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这令宁波观众兴奋不已,虽然只有短短七分钟时间。它介绍了宁波年糕的手工制作全过程:浸米、磨粉、榨水、刨粉、蒸粉、搡捣、成型……特别是这做年糕背后的人情温暖,着实为观众送上了一碗温情的“心灵鸡汤”。片子中宁波年糕讲述的故事不在慈城,而在象山新桥镇井头村顾圣在、欧秋霞夫妇家。顾老伯年近八旬,早年参加过“抗美援朝”,带过戏班子,养过鸭子,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的老伴欧秋霞少他两岁,体态瘦小,皮肤白皙,有一种农村老媪身上颇少见的淡定和优雅。摄制组到达时,欧阿婆已在灶间忙开了,她家一方土灶最先吸引目光:灶壁以白色瓷砖拼贴,因平日勤于擦洗而异常干净;灶台则铺以一块黑色石板,整体朝右方稍倾斜,烧水煮饭时洒溢出来的水,可通过右墙上的一个小孔直接排出厨房;灶台布置疏密有致,左右两眼铁锅,上方一只小汤锅,沸水通过内部管道通至灶身,以水阀掌控,可直接灌入热水瓶。如此美观又节能的设计,恰好宜于蒸粉的拍摄。该分集导演胡迎迎说:“一切为了视觉。那么人觉得馋,靠的是设备、灯光到位,两者必不可少。在拍摄时,导演的这种意念灌输至每个微距镜头,长焦的运用,用他们的专业语言述说故事。

开拍时欧阿婆便张罗帮衬的人开始蒸粉。先将木蒸桶搬入盛满热水的大锅,慢慢的倒入细腻的米粉,抚平拨匀,末了再用筷子戳几个小洞以便透气。欧阿婆告诉说,蒸粉的火要烧得大且匀,否则米粉不 易蒸透。约半小时后,灶间已是雾气缭绕,恍惚中真像在过大年。待米粉色泽晶莹、里外熟透,便可拿到院子里拍搡粉了。搡年糕是重头戏,顾老伯大显身手,场面热闹非凡。滚烫的年糕粉倒入石捣臼后,顾老伯挥起舂头一人搡,帮手一人翻米粉,搡者 的气力与翻者的灵巧很默契地融合在一起一落之中,数十回合后,捣臼中的年糕粉便成了年糕团。而凑热闹的旁观者“嚯嚯“的壮势,激起满院的欢声笑语。

   年糕粉搡好,就在长坂桌上揉搓了。只见顾圣在一家人将这洁白粉团反复翻揉、拍拢,很快就规整出一个长约40厘米,宽约15厘米的长方形年糕块,而后用刀横切出104厘米宽的年糕,便大功告成了。与慈城先摘条成棒状,再用印版压成年糕的方法相比较,象山似更为粗狂简朴,甚或更接近原生态,这或与两地稍有差异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罢。或许这是摄制 选择在象山的一个缘因。

 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黏,随意摘一小块,或蘸豆酥糖,或陷雪里蕻咸齑炒肉丝,或爱原汁原味,众人分而食之,这就是年糕团的热吃是也。搓年糕也可即兴做些小白兔、小猪、小鸟之类给小孩玩耍,欧阿婆给宁宁小囡的那玩意儿,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电视用特写镜头拍了。顾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家常,其乐融融。又拍了。

 由年糕而移伸至宁波圆子的细节,实属画蛇添足了,这是《主食的故事》的一个瑕疵、宁波圆子是洒出来的,它与宁波汤团是宁波的另一种名吃,两者不能混淆。但这不能怪编导,只怪我们宁波人对食俗文化的推介不力。

其实,宁波年糕的名气还是蛮大的。宁波汤团、宁波圆子亦如是。宁波学者王静的《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考证了宁波(慈城)年糕的渊源,传布了宁波(慈城)年糕的文化。该书引录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上海环球社印行的《图画时报》“营业写真”专栏(第32期)上做的宁波年糕广告:宁波年糕白如雪,久浸不坏最坚洁。炒糕汤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苏州红白制年糕,供桌高陈贺岁朝。不及宁波年糕爽,太甜太腻太乌糟。足以推断宁波年糕其时已风行上海,乃至全中国。台湾美食家唐鲁孙对宁波年糕吃口的赞赏与推崇即是有力的佐证唐鲁孙写道:

谈年糕以浙江宁波的水磨年糕称为首选,为什么宁波年糕这样出名呢?因为磨成米粉制作年糕的米,是宁波特产的上白“晚稻米”。宁波的农田一年两熟,分早稻和晚稻两种。早稻性质硬,食后耐饥;晚稻质软而滑但没有胀性,用以做成年糕,一经制熟,吃起来觉得软滑可口,而且不黏牙齿,因为干燥适度,更能久藏不腐。

宁波年糕是不加糖的,所以要吃的时候可随心所欲。爱吃甜的用猪油和白糖来煮;爱吃咸的,花样就更多了,咸菜肉丝、黄芽菜肉丝,或者是菠菜;在宁波还有两种特产油菜和塌棵菜,都是配炒年糕的好材料;另外,喜欢吃汤的,有汤年糕;喜欢干吃的,有炒年糕;一样年糕,随个人口味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吃法,滋味亦各不相同。

宁波年糕切成薄片,用高汤雪里蕻冬笋丝煮汤年糕,比吃刀削面还来得滑爽适口。有一年我在太原,适逢春节,赵戴文(次泷)先生请我爱他家吃汤年糕。我心里想,山西的朋友做宁波汤年糕,恐怕未见高明,谁知端上来碧玉溶浆,柔香噀人,色香已列上选,吃到嘴里才知道是酸菠菜泥烩的,糕薄泥腴,太羹醇液,其味弥永。虽然事隔多年,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其味醰醰呢!

年糕虽然甜咸皆有,但我总觉得咸可当餐下酒,当年柳诒征贡禾叔侄在世时,每年春褉在南京扫叶楼举行“白下诗钟雅集”,并以晒干莼菜冬笋切丝加鸡蛋炒宁波年糕饷客,桌上放置美国方瓶鸡汁酱油精,供客自调咸淡,入口芳鲜,为炒年糕中隽品。

在现行的关于年糕文字中,唐鲁孙之谈堪为经典之辞。这是缘于著者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地独特美味,加之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故而所成文字宛如一盘盘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读之如同品鉴佳馔。唐鲁孙有“中国美食第一人”之誉。而谈论宁波年糕的吃口,则能如此形象地描绘出自己舌尖品出来的滋味与感受,足见宁波年糕的美味了。“荠菜肉丝炒年糕,灶君菩萨伸手捞”,从这句宁波老话中即可知其鲜味的绝伦。《舌尖上的中国》有一个特写镜头,那是顾圣在家烧制的一味“梭子蟹炒年糕”,它晶莹透明、蟹与糕的红白相间中点缀着去腥的几片金黄姜片,这是宁波人所独有的美味,看着令人口水直流。更值得称道的是,这盘梭子蟹炒年糕,它很家常,属于平民吃食。它又很精致,亦可称之珍馐美食。高级而又普通的它,让宁波人倍感真有吃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