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阴脽上(20)

标签:
运城 |
分类: 山西游记 |
后土祠的原址在汉代汾阴故城西北二里的汾阴脽上,汉武帝所立的后土祠就在那里,汉代皇帝和唐玄宗、宋真宗率领文武百官也都是在那里顶礼膜拜。明隆庆年间(1567—1572),黄河干流向东摆动,到明万历末年,后土祠只得往东移建。清顺治十二年,祠内建筑大部分被黄河水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康熙元年,黄河再决,连秋风楼也一同淹没于黄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同治六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之水冲毁,同治九年再建于今址。原址所处的汾阴脽上是一条背汾带河的长形高地,《水经注》记载: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称这块地方为汾阴脽。唐时颜师古云:因其地高而起,如人尻脽而名之。目前以脽为名之地惟有此黃河汾河交汇处,此地在春秋战国时属魏地,所以又称魏脽。脽字注解有三,一为臀部,如厩马多肉尻脽圆;二为尾椎骨;三为小土山,《史记孝武本纪》云:於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