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雁门(60)

标签:
忻州 |
分类: 山西游记 |





















关帝庙正殿里的关云长塑像
从关帝庙院内俯视边贸街和雁门寨
地利门是关城西门,位于关城北侧,石座砖身,南北坐向,门洞上方额匾书刻篆体“地利”二字
地利门门洞,脚下残石见证了千年沧桑,也见证了1938年冬日本鬼子杀村民、烧住房、拆毁关楼祠堂的暴行
站在地利门内的练兵场上,可看到西边地利门与东边天险门以及两门之间的关署和远处的雁塔
关城内设有营盘和校场供守御将士操练,此为校场点将台
地利门关墙上朝向敌方的四尊明代铁炮
左边是强弩,右边待考
古代兵器
修复中的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威远楼,俗称雁月楼,但其门不包括在雁门关三门之内
雁门关关署,位于关城内地利门与天险门中间的正高地上,又名守备衙门
关署待办房的对联,联云:“城头纵马伐地虎,塞外弯弓射天狼。”“七尺龙泉射牛斗,一生襟抱寄烟霞。”
关署大门
关署正堂
关署公案
雁门关城东门叫天险门,石座砖券,为明代所筑
门洞内青石板是明代原物,六百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辉煌的过去
天险门上关楼叫雁楼,坐西朝东,通高十二点五米,右侧是镇边祠
上为罗哲文“中华第一关”,下为张一“雁门关楼”,不过那个牌匾倒是有点苍凉感觉
天险门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天险”二字,据传为武则天所写,右边是明正德八年《新修雁门关东西二楼记》
雁楼内是古代建筑博物馆,辩识历史遗物,遥想千年风云,体会雁门山上攻城守关,南下北往的壮烈景象
立于城门之上,北可总观关城地势,西可沿城墙攀至山脊制高点,俯视九窑十八洞等屯兵屯粮设施遗址
镇边祠是明正德六年(1506)为纪念战国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清改名护国镇边寺
后遭毁灭,仅存地基,2009年复建后称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
祠内祭祀的人物有偃公:史载最早镇守雁门关的人,因戍守立功,周成王赐姓“幸”,为幸姓鼻祖
李牧:赵国戍边大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得到武安君封号,后“李牧死,赵国亡”
秦始皇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出雁门北击匈奴,悉收河套之地,并修筑万里长城
汉李广曾在此与匈奴交战数十次,紧守汉家门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但最后因战败被俘,佯死才得逃脱
隋末唐初,名将李靖数次率军在代州与突厥大战并获胜,成为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
唐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并于永淳二年(683)因病在雁门关去世,被唐高宗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
北宋杨业战死后,张齐贤自请出任代州知州,两次大败辽兵,后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天险门外镇边祠侧有雁门关驿站,曾接待过22位皇帝,23位将军,3位公主,和不计其数的名人贤士
1948年中央前委从延安赴河北西柏坡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这里作短暂的休息。
过雁峰为关城北坡制高点,海拔1819米,峰顶建有高21米的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雁塔
雁塔和敌楼的作用都是瞭望和传递军情,与烽火台一起构成传警体系
雁门关在西周还是普通的地理关口,到战国末期形成南控中原、北扼荒漠的著名军事要塞,
雁门古道,南起南口,经前腰铺、阜家坪到制高点关城,再下雁门寨,经后腰铺至新广武城,全长20多公里
三千年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这里血腥厮杀,有历史记载的较大规模战斗就有130多次
汉击匈奴,唐战突厥,宋拒辽金,明阻瓦剌,雁门关成为凝结塞外古战场无数烟云的历史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