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西天(53)

标签:
临汾 |
分类: 山西游记 |
隰县小西天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原名干佛庵,因这里地势奇险,寺内塑天官仙界,天门题有道入西天之字,并区别于县城南的大西天佛寺,故被称作小西天。从历史记载看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在不同时期又分为禅宗的两个派别即曹洞宗和临济宗。《重修廊庑碑记》下题有“曹洞正宗菩萨戒比丘隆鉴”等,说明小西天创始人东明应是曹洞宗僧人,另据《西方圣境灯油碑记》又有传临济正宗第二十六世龙池净土觉天禅师的记述,说明清雍正年间的住持觉天禅师属于临济宗。据此明未至清雍正初年小西天应属于曹洞宗,之后则属于临济宗。小西天坐落在隰县城西零点五公里许的凤凰山颠,当步出县城北门时放眼西望,“有山翼然,面绕城堞,背拥岗峦,大河平涵,旁溪潆带,山形奇绮,俱含飞动之情,脉络纵横,实挟回翔之势。”这里三面环山,河流潆洄,树木森森,凤凰山峭崖突兀,小西天雄踞山顶,直指云空,恰似琼楼玉宇半空悬浮,飘飘然有“小西天之意境,是一方充满神灵之气的宝地。
山下的停车场
通往小西天的曲径
朱家峪河从山旁流过,沾了灵气,在此形成小小天池
过通天仙桥,
登240余级石阶,
来到第一道山门,
再穿10米洞天
便“道入西天”了
佛字照壁前向右一转,就进入小西天正院
要理清寺院的精巧奇妙结构,先熟悉此图,首先知道整座寺院坐西朝东
寺院分上下两院,下院在前,上院在后。在佛字照壁前仰望上院南偏殿顶部
进入西南角寺门来到下院,这是院落内座东朝西的孤桐峰三层殿阁和前面的韦陀殿
韦陀殿内韦陀像由整块楠木雕成,工艺精湛,形象逼真
韦陀殿后左侧的疑无路门洞,可登临孤桐峰
韦陀殿后右侧的别有天门洞,亦可登临孤桐峰
北偏殿原为经舍,完好珍藏一部明万历版经书7000卷,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对面南偏殿为工作人员休息处
韦陀殿对面的无量殿为下院正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禅堂
无量殿北侧暨经舍西侧,可通到上院
通往上院的甬洞台阶
登上台阶,是上院北偏殿,供奉着文殊菩萨
上院也是全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坐西朝东,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
精美绝伦的大多创作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之间的悬塑就完整保存在殿内
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诸佛依次端坐在莲花台上,面目慈祥,神态自若
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
同年10月22日再来此地


传说远古之时一对凤凰遨游天下,被这里景色吸引,其中一只观景入迷撞山跌落,变成一座形似凤凰的山峰
























殿南山墙塑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故事,殿北山墙塑造须弥山上33层忉利天佛教故事和释迦牟尼本生故事
从网上引用三张照片及部分文字,以展现这些数以千计的姿态各异、造型生动置身千佛国殿堂楼阁之中的彩塑
天宫楼阁,层层迭迭,鬼斧神工,惊心动魄
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经三百余年纤尘不染,完整如新
南偏殿供奉普贤菩萨
供奉文殊菩萨的北偏殿
从上院的无量殿顶宝刹旁望对面下院东侧韦陀殿后孤桐峰顶的观音殿
千佛庵南北两侧崖壁上的旧民居
孤桐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下为地藏王殿
地藏王殿右侧的小偏殿
地藏王殿前的观光小院
通往摩云阁的台阶
地藏王殿后左上侧的鼓楼
地藏王殿后右上侧的钟楼
从地藏王殿后看对面的下院无量殿和上院大雄宝殿
摩云阁是风头,下院是风背,两旁山翼是展开的翅膀,上院大雄宝殿为风尾,远望正像一只低头俯视的凤凰
古木森森,山崖峭耸,天堂般的西天圣境
孤桐峰上摩云阁前远望隰县城
旧民窑内仍有人居住
可以让人遐想的崖壁崖沟
千佛庵下新建的大观音堂
由此下孤桐峰
远处遥看孤桐峰上高耸的观音殿
寺院后新建的念佛堂
石臼,当地人叫“碓房”
近看千佛庵下的大"观音堂"
观音堂前下山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