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北京人,却塑造了《龙须沟》里愤世嫉俗的赵大爷。他不是旗人,却演活了《茶馆》里侠肝义胆的常四爷。他不是唐僧,却成为孙悟空的师父。曾经他为出人头地,放弃了富裕生活远走它乡。为了走进北京人艺,他甘愿成为装置组临时工。这位演艺道路颇为坎坷的老戏骨,依然在舞台上焕发着青春。他就是北京人艺87岁的老艺术家郑榕。
郑榕最早接触舞台是从一次反串开始,那时郑老是北京大同中学的学生,由于他从小都是接受的私塾教育,所以一上初中很多科目都跟不上了,按老爷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年我又胖又笨什么都不会,初二音乐体育四门不及格,降了一年班。”可是老爷子唯独在语文和表演方面很有自信。在学校的联欢会上挑战反串,出演一个病人的老婆。他回忆当时虽然没有太多的台词,还是精心打扮了一下,抹了一个大白脸,穿了一件花旗袍……
别看郑老今年87岁了,依然是一个很浪漫的人,回忆起自己的初恋他依旧记忆犹新:“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我爱看《魂断蓝桥》等美国电影,在电影院里经常遇到一位绿衣少女,她成为我心目中的天人。她住在马场道一幢绿色的洋楼里面,是我去电影院的必经之路。我几次跟着她的后面,目送她回家。有一次她看到我,与我点头示意,我非常的兴奋,于是鼓起勇气给她写了一封信。三天后她居然给我回信了,信是用英文写的,使用的是高级信笺,信上只有两句话:‘I
can’t go out, because my father was
dead.’我第二天过去,看到她家路边搭起了丧棚,她正在送走吊丧的客人,我站在马路对面,她冲我轻轻的摇了摇头,第三封信也是最后一封,她叫我不要再给她写信了。”
然而阔别四十多年后在见到初恋,郑老爷子心中又起了怎样的波澜?他与现在的妻子在地震棚中相遇,他们又是如何相守一生?当年以装置组临时工的身份进入北京人艺的他,如何成为了“常四爷”的最佳人选?一开始看不上这个角色的他,如何找到了“常四爷”的魂?那句博得满堂彩的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又是如何诞生的?敬请关注:1月18日晚八点btv科教《非常接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