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
(2012-03-25 21:59:41)
标签:
漳厦铁路福建第一条铁路陈宝琛蒸汽机车育儿 |
分类: 铁路.交通 |
(一)筹 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在京闽籍官员光禄寺卿张亨嘉等发起筹建福建铁路,推举闽籍官员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为总理,得到清政府同意后,乃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在福州成立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十月,福建铁路有限公司开始筹募股款,订有《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招股章程》。章程规定:“本公司既名为商办,凡附股之人,无论有无官职,皆为股东,应得各项利益,一律从同”。“本公司奏明专招华股,如有为外国人代购转售,抵押于外国人,本公司概不承认。”每股收库平七钱二分重通行银元5元,拟招优先股120万股银元600万元,但经一再努力,实际资本只有240多万元。其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陈宝琛等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东南亚募股,次年回国,共向福建籍华侨募股170余万元;二是依靠所谓“强制出股”,由闽浙总督奏准征收路捐,凡完地丁一两,粮米一石,附加路捐200文,买盐一斤,附加路捐一文,计得股金厦库平银28600多两;三是铁路开始动工后,宣统元年(1909年)因股款不继,向广东交通银行借款50万元。
(二)勘测施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元月在嵩屿增安乡设立工程处,从京汉、正太两铁路调用工程技术人员,并从马江海军造船厂抽调绘图人员,一面进行勘测,一面筹划施工。全线分两段进行,嵩屿到江东桥为第一段,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同时钻探嵩屿码头及江东桥基础。同年九月,结束第一段勘测设计工作,随即着手测量第二段江东桥至漳州一段线路,长17公里,后因经费无着落,停止定测。
线路按单线路基、蒸汽机车牵引、标准轨距设计,并预备发展双线。线路海拔不高,纵坡起伏不大,无长坡地段,江东桥路基标高比嵩屿仅升高3米。为了减少土方数量,弯道较多,曲线半径亦较小,最小半径300米,路基标高设计在洪水位以上。
因地处海滨,河汊较多,又通过耕种区,桥涵特别多,桥梁全部为一孔明桥,有人行的交通地点,不修平交道,采用立交桥。涵洞分拱涵和箱涵两种类型,在人行交通地点,拱涵设计成两层,上层做交通道,下层泄水;箱涵按一孔0.6米,二孔0.6米及三孔0.6米等3种设计。
为方便旅客上下车,除车站外还设有乘降所(旗站),在嵩屿海滨设码头1处,专作往来厦门的旅客上下及货物的装卸之用,码头长约160米,50米突入海中,110米在填土不高的陆地上。
漳厦铁路第一段(嵩屿至江东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初九正式开工,聘请陈怡堂、王幼谷两位工程师负责。各项工程均系招商承办。
路基土石方工程,是一公里到一公里半为一段,包给一个小包工承做,路堤填土不打夯,经过大雨沉落后才铺轨,土方数量较大,运距较远,使用小钢轨土斗车运输。
桥梁上部建筑。跨度在3米以内用轨束梁,其余采用钢钣梁及钢桁梁。下部建筑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嵩屿至石美间,吴宅至江东桥间,用花岗岩;石美至吴宅间,水运不便,则采用闽南特产的红砖砌筑。
拱涵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筑,箱涵盖板用花岗岩条石,墙身用花岗岩及红砖两种材料。嵩屿码头突入海中50米部分,高约8米,三面用粗条石砌,形成一堵大档墙。由于施工质量差,加以风浪袭击,坍塌数次。
首先施工的5公里工程完成后,即铺轨通车,主要用来运输工程材料,并附带办理客、货业务。这时工程尚未完工,工款已经用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十一日,在福州召开闽路大会,各界人士到会3000多人,大家表示支持,主张继续筹款兴建,但认股总额不过4万元,无济于事。后由股东会议决定,经清政府邮传部批准,向广东交通银行借款50万元,才完成收尾工程和购买机车、车辆及轮船等设备。
漳厦铁路通车营业时,计有英国制造24吨和美国制造21.5吨蒸汽机车各1台,搭客列车二等车厢2辆,三等车厢6辆,运货棚车3辆,敞车6辆。其路线从嵩屿起,经海沧、下厅、通津亭、后港溪、石美、蔡店、吴宅、江东桥共9站,全长28公里。客运列车每日由厦门至漳州上行两次,漳州至厦门下行两次,全程约3小时。
(三)衰 败
因为漳厦铁路“前不过海”(嵩屿离厦门海程3.5公里),“后不过江”(江东桥离漳州17.5公里),搭乘火车十分不便。由于铁路修建时质量欠佳,工程粗陋,平时缺乏维修养护,日久天长,枕木朽坏,螺丝失落,列车不敢疾驶,丝毫没有交通便利可言。然有些旅客好奇,搭乘一次,饱尝车、船转乘之苦后,再也不敢问津。铁路运营从一开始就不景气,至民国19年(1930年)11月停止行车。
民国21年(1932年)工农红军进攻漳州,国民党军队在溃退时,将铁路器材及物资占用或盗卖。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翌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厦门,嵩屿车站房屋遭敌机炸毁。国民党军队撤退时阻滞日军追击,拆除全部路轨,炸毁或拆除桥梁上部建筑,并征派民工挖掘路堤,铁路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国民党军队还把钢轨及钢梁全部运到沿海一带作防御工事和修筑防空洞之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官员勾结地方豪绅,借拆除工事和防空洞之名,把残存的钢轨、钢梁盗卖一空。至此,漳厦铁路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