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几条关于对孩子奖励与惩罚的建议
(2020-10-21 14:11:17)
标签:
合肥三十八中思想品德组饮水思源教育 |
分类: 老班的快乐生活 |
家长的奖励与惩罚
问了问原因,无非家里有矿
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方式,随着金钱的流逝,游戏与赌博何异?我们并不禁止氪金,但请为值得买的游戏而买氪!
最近,我还看到和收到家长给孩子的奖励和惩罚的信息,也有的是家长向我求解的信息。上面的那一段是学生向我反映的信息。我觉得问题比较严重,现象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就想结合最近学校的联测成绩公布后的现状,跟各位家长交流一下我们老师是如何看待家长给孩子们的奖励和惩罚的。
阶段联测考试分数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看着自己娃的考试成绩,家长们的敏感神经又双叕要被牵动了!
有成绩好的孩子纷纷收到了父母的奖励,也有成绩不如意的孩子受到家长的责罚,有的甚至被罚在家门口跪了一夜。对于考试成绩,家长们应该理智看待。家长们不能一味地呵责,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也要适当给予鼓励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奖励或鼓励又或者惩戒才是适合八年级的孩子们的呢?下面就平时我收集的资料和结合本人近三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给各位家长几点建议。
无论成绩好坏,家长和孩子之间总要发生一场关于成绩的对话。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孩子成绩或好或坏只是代表了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一些过火的话语。讽刺挖苦、训斥责骂,不良的心理暗示都会给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出成绩后,这四种话千万不能对孩子说。
1.不要骄傲,考得也就那样!
自认为自己考得好的孩子向父母汇报自己成绩时,父母的心情其实是和孩子一样的喜悦、高兴,但他们担心孩子可能因此骄傲、得意忘形,从而不求进步,所以采取“打压情绪”的方式来让孩子保持清醒,正面提点他们学习之路还很漫长。
这种“泼凉水”式的话语会让大多数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他会觉得即使努力考一个好成绩也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从而产生消极的态度,甚至会导致注意力转移的出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在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向自己信任的人反馈信息,如果能得到正面的回应,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会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反过来,就可能会让孩子迷失方向,产生自卑和挫败感。
给家长的建议:当孩子向父母汇报好成绩更多的是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认可和鼓励,也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父母此时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积极回应,认同孩子的成果,照顾他们的情绪。譬如与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喜悦,从侧面鼓励他们,让他们得到价值的实现和认可,从而爱上学习,努力去争取好成绩。
2.看人家XXX,又考了个高分,再看看你!
看到成绩后,总会有家长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一面来对比自家孩子不足的地方。父母拿小伙伴来“敲打”自己的孩子,很容易让小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让他们觉得事事不如自己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产生自卑的心理。另外,对一些好胜心强的孩子还可能会矫枉过正,让他们敌视身边的小伙伴,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孩子心灵敏感而脆弱,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情感的培养,更需要从身边熟悉的小伙伴得到印证,对他们有着更强的争强好胜之心。另外孩子成长过程中,身边小伙伴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孩子能与身边的小伙伴正常交往,是他们获得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父母不要总认为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呵护和培养。更多的时候,健康的心理和良好交往能力比理想的成绩更重要!!!
建议:面对孩子不如意的成绩,家长正确的方法是要平心静气,不妨把他现在的成绩和之前的自己做一个对比:看看进步在哪里,退步在哪里,用年级成绩的具体数据,分析孩子的目标和现实成绩之间的距离,从哪些方面去缩小目标的差距,就事论事,用同情心和理解心让孩子去追逐更广阔的明天。
3.考成这样,假期别想好好玩了!
一些不用心的父母,对待孩子考试成绩则使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考得好,就给丰厚的物质奖励,甚至是满足孩子的不良嗜好;考不好,就给予身体和精神上的惩罚,甚至是虐待。在趋利避害的心理驱动下,孩子也可能会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为了得到物质奖励或者有玩手机的时间和得到游戏充值,而用功发奋的读书;抑或害怕失去奖励和假期,所以在学习上使劲避免被惩罚。
但是家长不应该忽视这种话语带给孩子的不良心理影响:首先孩子容易滋生盲目攀比、恶性消费的不良行为;其次可能会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了工具,把奖励看成了目的,本末倒置。最后孩子的关注点如果完全放在物质上,会让孩子养成了“唯成果论”的心理惯性,而不重视努力的过程。还有如果将成绩好坏和奖惩挂钩,对那些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孩子来说,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建议:看到成绩后,父母不妨认真的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对成绩做一番把脉,对孩子进步之处能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对孩子的不足之处报以理解和宽容。譬如平日里繁忙无法顾及孩子的父亲,可以抽出半天,给孩子做一次可口的饭菜;也可以带着孩子和家人去环境美好的地方踏青和吃餐饭。甚至满足孩子一个良好兴趣要求,譬如买辆自行车,买个乐器等等。你会发现,用“心”奖惩比用“物”奖惩更有效果。
4你怎么就不能跟那些学习好的比?
相信家长都曾不经意间说出这样的话。其实父母忽略了一个事实,对于成绩的好坏,孩子比父母更清楚。当你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不经意间已经将自己的孩子自动划到了不是好学生的那类人中。这也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我和好学生有差距,我是差生,爸爸妈妈对我不满意。长久下来,孩子很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够自信,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
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多创造自己孩子和所谓好孩子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譬如找班主任让好孩子成为自己的同桌同学。可以借孩子的生日邀请所谓好孩子到家里作客,有一些积极的电影上映,邀请他们和自己孩子一起观影。甚至打听好孩子在哪家补习学校补习,也给自己孩子报那个学习班。这有近距离接触才能让自己孩子观察到他与优秀的差距,从而有了方向;只有近距离接触才能消除优秀的神秘感,从而让优秀立体有温度的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才能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