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当阳峪窑绞胎瓷 转载
标签:
转载 |
分类: 陶瓷文化 |
当阳峪窑绞胎瓷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
絞胎瓷
古代陶瓷品種。亦稱「攪胎瓷」、「透花瓷」。用白、褐兩種色調的瓷土相間揉和在一起,然後拉坯成形,胎上即具有類似木紋的紋理,最後上釉入窯焙燒而成。陝西、河南的唐墓曾出土有絞胎杯、碗、三足小盤、長方形小枕等。1972年陝西乾縣唐懿德太子墓出土一件絞胎騎馬俑,是目前僅有的一件絞胎瓷塑。絞胎瓷始於唐,宋靖康之變後燒制中斷。1981年。修武縣當陽峪陶瓷廠經過數百次試驗,又成功地仿制了絞胎瓷。
2.宋代当阳峪窑绞胎瓷碗。当阳峪窑址出土,现藏焦作市博物馆,高5.6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4.2厘米。敛口,圆腹,平底。口沿施白釉,器身内外为褐白两色泥胎相绞,并罩以透明釉,纹理如同海水翻腾。
.................
焦作馆藏的宋代绞胎纹瓷罐,直口、丰肩、圆腹、矮圈足,胎质坚硬细腻,口沿为白釉,其余部分用棕白两色瓷土,糅合成棕白相间的孔雀羽毛纹样。罐体为上下两段拼接而成,致使上下两部分图案互相交错,富有变化,极为别致。这种工艺复杂、风格别具的绞胎瓷器是当阳峪窑的独特装饰手法。
焦作市博物馆馆长罗火金
“所处时代:宋代器物规格:高8.7厘米 口径4.7厘米底径5.2厘米腹围31厘米来 源:公安移交
藏 馆:焦作市博物馆
宋代当阳峪窑绞胎瓷罐。现藏焦作市博物馆,高8.7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5.2厘米。此罐体直口,丰肩,圆腹,矮圈足,胎质坚硬细腻,口沿和圈足皆为白胎白釉,其余部分用褐白两色瓷土糅合绞结成褐白相间的孔雀羽毛纹样。此罐体为上下两段拼接而成,致使上下两部分图案互相交错,富有变化,极为别致。
笔者珍藏的这件北宋绞胎全本,历尽艰辛保存如此品相令众多古陶瓷鉴定大家为之惊叹,愈显珍贵。其瓷化程度很高,胎质坚硬,质地细腻。器物成型规整,制作精细,器壁较薄,胎土为白、褐两色相绞,纹理横竖交织,十分独特。器物为满釉支烧,底部有三个钉痕,有专家认为是北宋当阳峪窑中的极品,国内孤品,有专家认为是焦作矿山窑的东西。我们知道焦作矿山窑也在当阳峪窑系列中。
。。。。。。。。。。。。。。
。。。。。。。。。。。。。。。
北宋绞胎瓷罐,高21厘米,口径8.3厘米,磨口、圆肩、深腹,胎质坚细,白、褐两色的绞胎,在透明釉的笼罩下显现出如同大理石般晶莹美丽的花纹,绞饰间千变万化,犹如行云流水、山川日月,又加怪兽奔腾、异鸟高飞,将绞胎纹饰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至,让人在观赏时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绞胎工艺始创于唐代床时继续烧制,宋以后则十分少见。将白、褐两色胎泥揉合在一起,拉胚成型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火焙烧,烧成后器物的纹饰富于变化,或如本理,或如团花,或如乌羽,具有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由于绞胎器的制作比一般色釉器更加复杂,所以多为小型器。有时为了节省绞胎胚料,一些绞胎p的瓷胎以白胎为主,仅在白胎外全部或部分地包贴一层绞胎泥,可见绞胎器是颇为珍贵的,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绞胎瓷罐,是目前所发现的绞胎器中罕见的大型器。
。。。。。。。。。。。。
。。。。。。。。。。。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属绞胎类的器物,为瓷盖盒。盖盒造型小巧玲珑,高4厘米、盖直径8厘米,器与益作子母扣合,下承矮圈足。纹饰由盖中心旋转展开,层层延伸的花纹,如同正在开屏的孔雀,华羽尽现,美不胜收。在宋代,中原地区有些瓷窑生产一种特别的绞胎类器物,即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褐两色相纹的类似化妆土的物质,仍罩以透明釉,烧成器物的纹饰效果与绞胎相似。这件瓷盒绞花纹饰施于盒、盖的外部及内底,而器物的口沿和内壁均为坚密细致的白胎,外罩透明釉烧成,其制作。艺应属“绞化妆土”一类。此盒于1953年出土于吉林省农安县一座辽代古塔内,塔的建筑年代为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1023——1030年)。从与此盒同时出土的铜佛、香炉等物来看,这只盖盒是用于供佛的器具之一。
|
当阳峪绞釉花口瓶,金,口径 2.5 cm
花口外撇,长径,球形腹渐收之略粗于径时又逐渐外扩成喇叭状,施褐黄两色绞釉,釉不及底,釉色晶莹,胎体细白,绞釉幻化成了凤鸟,自然流畅,洒丽天成。此器型在当阳峪窑中并不多见,如此酣畅的绞釉器弥足珍贵。
|
||
| (原雪辉资料) 。。。。。。。。。。。。。。
|
||
3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