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clzg.cn/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4582.shtml
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是我杨氏家族的溯源地,是我杨氏家族心里牵挂的地方,也是我杨氏家族寻根的情结地。我杨氏家族向来是守礼义、重亲情家族,因为在我杨氏家族每一个人心中,故乡的山水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
在我记忆当中,我家族世居大中国云南保山县瓦房乡党东村,确切地址是党东村的横路上方。很小的时候,就听我的爷爷说,我们家是从南京来的,祖籍就在南京柳树湾。那为什么要从南京来,怎么不回南京去?我这样不停地问着爷爷。我爷爷告诉我说“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我也是听我的爷爷说的。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移迁到云南保山县瓦房乡党东村,究竟当时的南京应天府有没有柳树湾这个地名,我亲临南京追根溯源才知道:明故宫的遗址上看到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这块碑的一段碑文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
石碑立于南京明故宫午门以北,内金水桥之前矗立着一座高2.22米,宽为1.10米,厚0.18米的石碑,碑额虽然已经失去,但上面还有一个突出的榫头可以左证它昔日的庄重,碑身阴刻楷文12行,计350余字。本文将其定名为《疏通沟渠碑》。该碑不仅是一座400年前难得一见的环保碑,而且还可为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提供准确的物证,所以全文录下并加以句读,以期与杨氏子孙共享。
明故宫里的环保碑
《疏通沟渠碑》
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沟渠陆续疏通外,唯洪武岗以东,从工部门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北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行。近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细加阅看,得一沟洞,乃下流也。随为募夫于洞门口,掘去淤泥,进洞加工,直通至宗人府后。从此工部门首、东城兵马司门首、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门首各沟之水,但遇大雨遂顷刻俱流入东长安门下流水池。又从水池西进东长安门水关,从五龙桥河出西长安门水关至柏川桥、大中桥出江。以故洪武岗东各衙门及大小民居俱免淹湿之患。但恐日后官更吏改,偶失稽查以致浚导少疏及居民任意作践,各沟易至淤塞,诸水不得从入下流,各地方仍受淹湿。为此,碑立宗人府背后,砖砌总沟之前,使日后看官君子便于观览,相以廵查。祖制:留心疏浚,及居民但有作践者,即行严加禁治,以尽防微杜渐之意。庶几今日一番行事不为徒矣。
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日建立
从这段碑文说明:明代的南京应天府确实有柳树湾的地名存在,而且就在明宫城附近。《明宫城图第十》,上面标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将碑文与宫城图一对照,说明柳树湾的位置原在东城兵马司与太医院之间,正与现在的石门坎相去不远(筑城后由城墙隔开)。至此明白,“高石坎”应为今“石门坎",柳树湾即在今天的城东南角。
该碑原立于宗人府后,现通信学院内水塔东南,大烟囱南面约30—50米处。
从该碑的内容看,它首先是一块疏通沟渠,治理水患,改善地区居民生活环境的环保碑。涉及的范围是:按现在的街道名称来说就是御道街、后标营和南京城墙的东南角所围成的一块长方形地域。该地域在洪武二十五年后是明朝十大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所在地,她们分别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在这六部的东面:翰林院、詹事府、太医院、东城兵马司也是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皆西向。既然是政府部门所在地,而且工部也位列其中,供排水系统肯定是比较完善的。从排列看工部和东城兵马司在所有机构的南端,而洪武岗就应在洪武门一带的高阜之地。自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而南京成为留都后,这一带的政府部门就形存实亡了,在后来成为明万历首辅大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中写到:“南院(南京翰林院)列宗人府上,太祖右文之意可见。岁久塌坏,名为衙舍,木石俱尽。己亥(万历27年)年,余以使事过南中,密往视之,荒地亩许而已”。可见到了万历40年,这地域不但衙舍破败,而且民众杂居,供排水沟道堵塞,经常水患不断。有关部门才查看水情,找到了下水之处,而这些沟洞无疑是洪武时期所作的地下排水工程,自此这里的水患得到解决,并立此碑以示后人。可以这样推断,明故宫范围内的地下肯定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排水暗沟,去年在西安门和干清宫东施工中发现的巨大排水涵洞就是两例。只不过大部分地区都已高楼林立,无法考察罢了。
这块立于万历40年的《疏通沟渠碑》不但反映了当时治理水患,改善该地区生活环境实况,而更为重要的是,从这块碑的文字中为几千万云南和贵州等地的人找到了他们的祖籍提供强有力的物证。
其实,何止是我,走遍云南3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三千万人都会根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对于云南的汉族人是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传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祖籍关系讲,现今居住在云南省内的汉族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古代吴越地区,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因为从云南汉族人与南京人风俗习惯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云南汉族灶台灼力样和装饰花纹,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区农民的锅灶相似。
南京柳树湾大石坎(今高石坎),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
南京日报报导编者按:消失千百年的二十三个南京老地名,日前在市地名办及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复活,正式向社会推荐重新启用》。地名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积淀着历史、风俗和文化。这二十三个老地名背后,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即日起,本报和市地名办、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联合推出“南京老地名、城市新名片——来自首批推荐重新启用的二十三个老地名的报导,在此次推荐重新启用的二十三个老地名中,有一个叫“柳树湾”的地名,证明柳树湾的存在。
看了这段报导,人们自然就能理解这块《疏通沟渠碑》对几千万云贵高原的南京籍同胞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在柳树湾这一地名已和乌衣巷等同时被评为南京23个老地名了,远在云贵高原的南京同胞们,南京柳树湾在向你们招手,归来吧!南京老乡想念你们!
就是这么一块看似平常的石碑,但却蕴含着多少历史的故事,为后人解开了多少历史的迷雾。大凡带有人工印迹的物体都承载着当时的文化形态,反映那时的社会政治,人文景观,精神面貌…,更何况文字的记录,根据这些印迹后人就可以从中分析和研究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轨迹,可见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在人类文化史的进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云南现今居住着的汉族从何移居而来,有很多文章都这样提到: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命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大将从南京率大军三十万出征云南。公元1383年,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很赏识沐英,又念其功劳无比,便派沐英率数万众留在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疆域,促进云南的发展,洪武十五年前后,沐英亲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广招工匠,随着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世居云南。
其次,又因柳树湾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之地。就这样,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
走遍云南三十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三千万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
柳树湾位于南京城东南,当时的明皇城东南边。即今蓝旗街、光华东街一带。当时这一带地处大阳沟河湾处,河畔多植柳树,由此得名。但明朝初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批被迁往边疆。
当时朱元璋为开发和巩固边疆,决定征大批工匠去边疆垦荒、置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明陵说,这些居民大多去了现在的青海、甘肃和云南等地,直到今日,那里还有不少居民仍保留着不少南京人的习俗,每年到了一些重要的纪念日,有的还会面向东方,即南京方向,三跪九叩。
相关专家考证得知,柳树湾的居民被强迁后,当地就兴建官府,相继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入驻。
我们的大多数人中,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到清明扫墓时都要在先辈坟头插柳树条以示思念,其实这是祖先留下的规矩;一是为了纪念我们远在柳树湾的祖先;二是教育子孙后代不忘记我们是柳树湾后裔。南京柳树湾,是云南人说不完的话题,是云南人心里的牵挂,是云南人寻根的情结。
如今,柳树湾高石坎(即今石门坎)已经是处于南京城繁华的闹市区了,每年都有不少云南人去南京寻根。而很多云南人从小就对“南京”这两个字很耳熟,见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种亲切感。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是谁把我们的先祖带到这里,我们都应该看到: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正在与发达的南京及中国东部地区一样,随着中国的改革前进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对于先祖居住过的柳树湾和高石坎(石门坎),我们可以为它今天的发展摇喊助威,并亲切地说一声——南京,你好!
【注】:洪武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年号也,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止于一三九八年,经卅一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明,下令以应天府为【南京】,南京的名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三七八年改南京为京师,明初建都南京,历洪武、建文、永乐三帝,前后五十三年。一四二一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仍保留着皇宫,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柳树湾在今天的蓝旗街一带,在今天的城东南角,紧邻着御道街。而高石坎就是今天的石门坎。
|
补充
作者benmy
http://bbs.clzg.cn/viewthread.php?tid=198245&extra=page%3D1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对于已成为土著的云南的很大一部分汉人来说,是几个份量很重的地名,代表着根源。据南京史家考据,明代南京城的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但无高石坎,在柳树湾附近,有相近的地门,叫石门坎。这两个地方大至在城东南角,有一种说法认为,此地为当年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的明军的出发集结地,当年出征的大军,从这里开往云南,许多人就此扎根,经世代繁衍,成为今天云南汉族的一大主流。
今天,原柳树湾高石坎一带历经沧桑巨变,难觅当年痕迹,只有一湾秋水,几树杨柳,让人暇想。
http://bbs.clzg.cn/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P1140947副本.jpg (174.11 KB)
2009-12-24 21:43
前面就是南京留下的明城墙
http://bbs.clzg.cn/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P1140948副本.jpg (95.46 KB)
2009-12-24 21:48
http://bbs.clzg.cn/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P1140950副本.jpg (137.6 KB)
2009-12-24 21:51
这一带,现在成了一个新的居民小区,叫做月亮湾小区
http://bbs.clzg.cn/attachment.php?aid=307495&k=39e4ee70674b90e224b5d7b493401e53&t=1261663861&noupdate=yes
更多讨论请到
http://www.indali.cn/viewthread.php?tid=7026&extra=&page=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