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2020-09-30 21:23:14)
标签:
高考教育 |
分类: 教育 |
一、高考真题再现
1、2020年全国卷一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 2020年全国卷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3.2020年新高考卷一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高考真题答案】
1.选B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2.选A,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这些事务。
3.选C 古代对皇后、皇太子、公主、诸王的敬称,丞相不能称殿下。
二、模拟演练
A.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如“封妻荫子”“荫庇”。
B. 省寺,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唐朝时,“省”有中书、尚书、门下三省。
C. 说书,一般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宋朝陪侍天子内廷讲说经书的职官也叫“说书”。
D.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2.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有时,皇帝其它的儿子也可被称为太子。
C. 年号,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庙号,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 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围,一般用来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D. 尧舜, 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跟官职的调动有关。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建中:年号。中国封建社会里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其他朝代皇帝有多个年号。
5.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6.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本文中的“满秩”指官吏任期结束。
B.丞,指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也指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府丞、县丞等。
C.殿,后也。古代行军时,处在前面曰启,处在最后曰殿,如殿后、殿军等。
D.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称“甲胄”。
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殿试,古代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B.词,五代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尚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断代史,始创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
A. 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
B. 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 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
C. 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
D. 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
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为秀才,及格者叫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乞骸骨,古代官员年老请求辞职。表辞职退休的还有致政、告退、归故里等。
C.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D.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围,一般用来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10.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臣,君主时代的官吏,也指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有时还可以表示谦卑时自称。
B. 相国,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各国都设相,称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
C. 廷尉,位列三公,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事宜。
D. 夷,古代一人犯死罪而深灭其亲属的刑罚制度,通常犯谋反罪的人会受此刑罚。
1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 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 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 “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除”指君主召见并授予其官职,它与文中的“徙”“辟”“迁”等意思相同。
B.“建元二年”,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C.“给事中”,古代官名,给事中因侍从皇帝左右,参议政事,执事于殿中得名。
D.“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1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有用皇帝年号纪年的方式,如《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中的“永和”。自汉武帝开始,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康熙、乾隆。
B.古对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C.“契”,为古代符契,刻字后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兰亭集序》中“若合一契”就是根据“符契”的含义译成“像符契那样相合”。
D.为尽孝道,古人在服丧期问,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5.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侯是指爵位名,一般是功劳大,爵位就高,分得土地也多。
B.左迁:贬官,降职。其他可以表示贬官、降职的词语有谪、左转等。
C.崩是指古代帝王和王后的死,亦可指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16.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上称下时的敬词。
B.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与”,给予。
C.不忝:不辱,不愧。出自《孔丛子•执节》。“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D.折差:古时称专为地方大员送奏折到京城的邮差为折弁,折差即折弁。
17. 对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号是名、字之外的称谓,一般本人自取。如苏轼号“东坡”,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B. 在唐代,门下省与尚书省、中书省并称“三省”,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
C. 合、升、斗均为容量单位,一般计量米粮、酒水。古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D. 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插梅花和茱萸等习俗。
18.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A.“讳”指名讳,古时说话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称,说及去世的尊长时,在名字前加“讳”,以表尊重。
B.“经”为经学著作,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解释经文的书为“传”,二者合称“经传”。
C.“举子业”指在科举时代为应考试而准备的学业,包括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等。
D.寒食,清明之后的一二日,节日里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
20.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古代文人相交轻财而重情谊、才学,多以诗文相赠答。
B.淮阴,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而得名,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
C.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D.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参考答案】
1.
2.
选B
3.
选B
4.
选D
5.选A,正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才是为法定继承人。
6.
选D
7.选C,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选C
9.选A,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10.
选C
11.选B
12. 选A “除”,指官府授予官职,而文中的“徙”是指调职;“辟”是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13.
14.
选B,
15.选C,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称作薨。
16.
选A
17.选D,重阳节没有插梅花的习俗。
18.选C 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9.D
20.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