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曲水流觞”起源是在周代,每年春天,三月的“上已”,女巫在河边举行为人们除灾去病的仪式,叫“祓除”,也称“修禊”。即洗去积秽、祛除不祥之意。后来,古人把修禊与踏春、游春融为一体;在河边临水宴饮,为增加乐趣,就让酒杯盛酒顺着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谁的面前,谁就拿起酒杯一饮而尽,故名“曲水流觞”。
魏晋时,人们已不拘泥于“上已”这个日子,一般定在阴历的三月三日。“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杜甫《丽人行》);“流觞曲水无多日,更作新诗继永和”(宋·苏轼《和王胜之》)。文人雅士尚袭古风,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淡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还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使之不同凡响。后来历代文人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当然在民间亦有将此简化只饮酒不作诗的。
南北朝时期,除了“曲水流觞”此种酒令外,继而演化而来的是吟诗应和,此酒令令文人墨客十分喜爱,流行较盛。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曲水流觞”必须在野外水边进行,后来这种形式被移借到室内,让酒杯在宴桌上按顺序流传,传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这诗如规定必须带“月”字的,便称之为“‘月’字流觞”。
兰亭的“曲水流觞”,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上,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兰亭一边饮酒,一边吟诗,排遣感伤,抒展襟抱,共得三十七首。多则两首,交白卷的——罚酒三杯。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言。其中原文描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