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产生的科学哲学意义

标签:
系统科学哲学科学思维 |
分类: 哲学思维 |
系统科学产生的科学、哲学意义
(一)
1.
古代的生产系统是:人->简单工具->对象->产品,商品
近代,工具有所发展:人->(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这是工具的发展)->对象->产品,商品
现代:人->(信息控制机)->机械工具-对象->产品,商品,信息控制机对于人和对象都有所反馈。
2.
3.
4.
战争中也存在组织性,复杂性,非线性。海湾战争可以说是硅片打败了钢铁。
组织性,复杂性,非线性的特点是:因素众多,涉及面广;联系紧密,结构复杂;动态多变,随机性强;非线性,非加和性;因果关系的反直观性;滞后效应影响深远。
(二)
什么是系统科学?就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是系统理论和技术的总称。
与自然科学类似,包含三个层次:系统学,系统技术基础和系统工程。如下图所示:
http://s10/mw690/001c9Y6tzy73qty99xv79&690自然科学结构图如下:
http://s4/mw690/001c9Y6tzy73qtAbQrxc3&690
组织理论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LV贝塔胡菲提出系统概念,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复合体(结合体),并用数学语言进行了概括。
dQ1/dt=f1(Q1,Q2……Qs)
dQ1/dt=f2(Q1,Q2……Qs)
……
dQ1/dt=fs(Q1,Q2……Qs)
推出一般理论。生长规律:Q=Q0eat
提出了开放系统的概念,并运用到生物学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超循环理论,回答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认为系统是一种自组织。耗散结构由热力学形成。协同学由物理光学形成。超循环理论由生物学引入。
http://s4/mw690/001c9Y6tzy73qtFAKlRd3&690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了混沌理论。混沌状态宏观上无序,但在微观上有序。是有确定性的随机性。对于初始条件有极大的敏感性。可以说是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从相对论,到量子论,再到混沌论是三次飞跃。菲根鲍姆得到从有序到混沌的常数。μ=4.669201690。
有伸缩对称性而无法用几何描述的客体称为分形(分维)。M(λL)=λM(L)=KM(L)
这就是分形几何维数的求法。
(三)
1.
2.
系统思维立足整体;要素的整体具有不同于要素的新功能。把要考察的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系统思维方式是借助模型认识和模拟对象,解释对象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
http://s16/mw690/001c9Y6tzy73qtNmkmH8f&690
3.
4.
文/范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