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教材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2018-08-05 16:54: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考专题 |
【转载】教材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姓名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出自九上《雨说》)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出自九下《愚公移山》)
3.垂髫: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出自八上《桃花源记》)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6.及笄(j):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3~7出自八下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8.而立:指人30岁。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9.不惑:指人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天命:指人50岁。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1.耳顺:指人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8~11出自七上《〈论语〉十二章》)
12.中岁:指中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出自八下《终南别业》)
13.黄发:指老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出自八上《桃花源记》)
二、科举文化
1.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出自八下《过零丁洋》)
2.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
3.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4.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
5.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6.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7.房师:科举时代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 (2~7出自九上《范进中举》)
8.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现指考试不及格。(出自八下《藤野先生》)
9.进学: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出自九下《孔乙己》)
10.殿试: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出自八上《故宫博物院》)
三、戏曲文化
1.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出自七上《天净沙•秋思》)
2.老生:戏曲中扮演中年以上男子的角色。
3.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4.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5.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2~5出自七下《社戏》)
6.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这种表演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 (出自九下《变脸》)
四、祭祀文化
1.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作“赛会”。 (出自七下《社戏》)
2.大祭祀的值年:大祭祀,指旧社会大家族全族对祖先的祭典。值年,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 (出自九上《故乡》)
3.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出自九上《陈涉世家》)
五、对联文化
1.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也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等。(出自八下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 名联举例: 药王山: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 烂柯山:数千年弈理根追石室;几十处仙踪源遡飞梁。 孔庙: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2.对联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性相对、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但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如: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则符合。 总之,写对联一定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练,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是同样的意思,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对联的大忌。
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贴门神、贴春联、接灶、贴福祈福、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花朝节。 时间:旧时阴历二月十二日,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出自八下《满井游记》)
4.春社日。 时间:立春后,清明前。 习俗: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出自九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5.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习俗: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传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的。
6.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左右。 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7.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8.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赏菊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10.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 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出自八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1.腊八节。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 习俗:喝腊八粥。
七、二十四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出自八上《大自然的语言》)
2.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出自八上《大自然的语言》)
3.你还记得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出自八下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八、古代的称谓
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出自七上《陈太丘与友期》)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出自七下《孙权劝学》)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臣本布衣。 (出自九上《出师表》)
4.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 (出自九上《范进中举》) 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5.其他谦辞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 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出自九上《范进中举》) 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二)尊称(敬称)
1.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出自七上《陈太丘与友期》)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天子”“陛下”等。
(1)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自七下《木兰诗》)
(3)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自九上《出师表》)
3.君对臣或对朋友的敬称是“爱卿”或“卿”。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出自七下《孙权劝学》) 4.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1)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出自七下《伤仲永》)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自九上《出师表》)
5.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出自七下《孙权劝学》)
6.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相公”“足下”“夫子”“先生”等。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出自八上《湖心亭看雪》)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然足下卜之鬼乎!(出自九上《陈涉世家》) 足下:对于别人的敬称。
(3)夫子何命焉为? (出自九下《公输》)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出自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佝偻丈人承蜩。(出自九上《敬业与乐业》)
8.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如“世先生”“世兄弟”。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出自九上《范进中举》)
9.“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 (出自九上《范进中举》) (三)贱称 这厮不值得便骂人!(出自九上《智取生辰纲》) 这厮:对人轻蔑的称呼。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白丁”“黔首”“黎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1)往来无白丁。 (出自八上《陋室铭》)
(2)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出自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2.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樵夫”是称呼砍柴的,“舟子”是称呼船夫。
(1)舟子喃喃曰。 (出自八上《湖心亭看雪》)
(2)送东阳马生序。 (出自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3.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适庖官进鸡汤。 (出自九上《杨修之死》) “庖”指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