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王君:学生对《孤独之旅》景物描写的解读
(2017-04-09 14:54:5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师课堂 |
学生的自主阅读到底可以走多远——以学生对《孤独之旅》景物描写的微型解读为例 |
[ 2008-11-18
23:31:00 | By: 王君 ]
|
|
这个话题是:
选择“景物描写”作为话题,原因有三:一、这个单元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不管是散点渲染还是浓墨重彩都丰姿独具。《故乡》和《于勒》二文中景物描写不多,但是精谨含蓄,耐人寻味,貌似轻描淡写,实却恢宏阔大,为文本增色不少。《孤独之旅》则是景物描写的“大户”,融叙事于景物描写中,叙描结合,自然天成。二、景物描写是提升学生记叙文写作层次的重要手段。或者干脆说,只有过了“景物渲染”这个关,初中生写记叙文才可能寻找到一条写出美感的捷径。学生到初三了,巧遇这么好的示范文本,错过了实在可惜。三、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一个经常让学生做题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但是一个经常钻研考试的老师 却是好老师。这话不一定全对,但是提醒我教学既要有美感质感,也要帮助孩子们拥有更多轻松考取好分数的成就感。既然考试重点和教学焦点天然契合,那为什么我们就不扔开镣铐快乐地跳一回呢? 于是就有了这次整合探究。 时间太紧,只挑选了几个孩子的作业留作纪念。从这些绝不幼稚的文字中,我又一次看到:孩儿们的自主阅读可以走多远?你给出多少信任,搭出多好的梯子,他们就可以走多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刚刚批改完了孩子们《那一刻,我 细细分析下来,善于巧妙利用景物描写进行渲染功不可没。 孩子们活学活用,真是绝了! 从《孤独之旅》看景物描写的作用 梁明媚 曹文轩的文字有一种朴实却震撼人心的美,他的很多作品都围绕着乡下的儿童写,以几个平常的故事叙述着孩子们和大人们之间纯净的情感,或细腻或粗旷的笔风让人不知不觉中从中闻到乡土间的清香的气息。他成就了又一种写作风格。《草房子》中的“孤独之旅”已不是第一次学习,今天着重从它的环境描写分析文本。 1、“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蒙蒙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当杜小康看不见油麻地时,他开始表达出心中的后悔,通过“向后眺望”看出他急切的,不舍的心情。形容词“朦朦胧胧”在此处不仅描绘了周边树烟的稀疏,说明景色的不真实,给人以生疏感,更描绘了年幼的杜小康心中的恐慌和不坚定。景色仿佛正是他的心理的写照:除了迷茫,他一无所有。 2、“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在《孤独之旅》中杜雍和对杜小康的“回家”置之不理而一意赶鸭子过程中,插入了一段鸭子流游动的描绘,它是别具匠心的。杜雍和是知道他此时不能选择回头,面对自己的儿子的哭喊,他只能下决心置若罔闻。作者从人写到鸭子,从鸭子写到水,都想表达杜雍和对自己的逼迫。“无论,还是,都很”写出了全体鸭子的执着,“急促有力”写出鸭子们(实际上是杜雍和心情)的速度快和力量大,表达了杜雍和的一意孤行。一心一意,只为逼迫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退缩的念头。“均匀的,永恒的”则说明杜雍和这样的心理状态已经有一些时间了,而后面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时间。他们的开始就注定着这一行程的持久与艰辛。 3、“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是一个过渡段,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一个关键性,标志性的提示:杜家父子所处的环境已经空旷,预示着后面尚未知的一切事情都无可依靠,能靠的只有他们自己。 4、“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一片浮云”这是天空的寂寞,也是杜家父子心中的沉静。“浩浩荡荡”以大衬小,衬出杜家父子一天从早到晚都只能面对大海一样浩荡的芦苇,“一缕炊烟”描绘的是两人的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生活,单单只有一缕啊!这三样景色,就是一个大人,一个小孩长期以来的生存状态的表现。“不再忽然地”是两人在这样环境中的渐趋的习惯。孤独于他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了。 5、“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黑是一个形容词,在文学中用它来表现心情,显得直接,纯粹,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失去了光彩,那他的心情也可想而知。风是没有色彩的,可是因为杜小康的意识发生转变,他所见的一切也变了色了。当然,此处的黑是暗示着环境不同于寻常的阴沉,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时候里将会有让人心急的事情发生。压抑的恐怖的“黑”是铺垫是渲染。这一笔与文章结尾部分一段景色描写相似。“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当杜小康承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他感受到自己坚强了,这也如雨后的天晴,一切事物都从黑暗变为明亮,尽管现在才是真正的夜晚。这两句景色的呼应和对比为文章增加了不少联想空间。 景语衬人心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尤其是散文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绝对必不可少的。短短几句景物描写勾勒出人的心境,烘托出文章需要的气氛,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当然,作文时绝不能死搬一段景色描写,而是不刻意的,在自然而然的淡淡不经意间融入景色,情景交融,产生和谐的美。 曹文轩的《草房子》充满了雨后泥土的芳香气息,课文中的选段能算是以景衬情的代表。众多对河上景色的描写穿插其中,也正是这些,见证了一个少年了心灵上变得坚强的过程。 从最开始,杜小康父子赶着鸭群离家漂于河上“他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熟悉的一切渐渐远离,模糊不清,心中的茫然与恐惧应是巨大的吧。“朦朦胧胧”把杜小康此时的心境展现出来,那该是一个少年人怎样的愁绪呢,只是淡淡的,船越来越远,四周的景物也变更,“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从那一刻开始,孤独开始弥漫上心头。“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在水面,慢慢飘去”“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一段关于烟的描写,在那样一个空旷的环境中更显得朦胧,它们宛如杜小康心中的凝雾,缭绕不绝。“惟一”更体现出此时的荒凉。细致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安静的场面。 磨难终于来临,杜小康遇到恶劣的天气: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这几句话中,光是“黑”字就出现了四次,这样写目的何在?我们说,一个内心纯净的人,看到的一切便都是美好的,如果前三个黑,是客观描写的话,最后一个黑就是写杜小康此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了。景物描写又何尝不是一种侧面的心理描写呢? 我看《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 叶申田 虽说看曹文轩的小说已经有些腻了,可就此文章本身来说,仍有许多可圈点之处的。 如“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初读此文字,很容易联想到“风雨之后才会有彩色阳光”一类较为励志的歌词,强调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的坚持不懈与最终成功的自豪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了主人公杜小康的命运。暴雨中,被芦苇划伤仍不得不去寻找失散的鸭群,这样无情到了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他;小说开头那个家境优越,有些目空一切的杜小康已经不见了,那个会因为想家、想母亲而号啕大哭的杜小康也消失了,现在,他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孤独的磨练与恶劣现实的锻造,他应该是看清生活的真面目了吧。他不可避免地成长为了小小的男子汉。无论如何,这对他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因艰难困苦而成长,这该是比这雨过天晴的明月更加美好吧? 其次,这句景物描写也蕴藏了另一种微妙的情感。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在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场听见了考试结束的铃声,除了会有命运已定的感觉(题外话),更多的是所有压力都被放下后的轻松感。深蓝甚至发亮的夜空,也许还有繁星的吧?至于玉盘般的明月,更是杜小康之前从未见过的。这些景象在作家的笔下向来是象征闲适的。我不敢说杜小康此时是闲适的(毕竟他将继续承受孤独),但他必会有如释重负之感。就他已经能感觉到累这点来说,他的精神是放松状态的,再怎么说也该比追受惊的鸭子们时要轻松。这大概与我们考完试想好好睡一觉有相似之处了。 景物描写,应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是相同的,且起着对情节的烘托作用,不要 “信手拈来”的话,所谓景物描写还有何价值?
孤独之景
“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离开了油麻地,离开了大红门,离开了母亲,离开了伙伴,杜小康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这段旅程,没有任何陪伴,朝来的方向望去,什么都没有,而朦胧的树烟,也都幻化得似有似无。家变得不见踪影,家的记忆亦变得朦胧。 “黄昏……飘起第一缕炊烟……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炊烟,就连这么常见的炊烟,也成了惟一,惟一可以象征人迹的东西,炊烟自由地飘呀飘,与水面共舞,再慢慢飘去。杜小康又何尝不想这样,如炊烟一般的,可以那么自在、轻盈。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绿色的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似乎可以轻易地将渺小的杜小康吞没,甚至,一点都不用犹豫。无限的芦苇,将他重重包围,他已透不出气,他已失去自我。环境越庞大,他自己就越显得小,越孤单。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居然能把水面照亮……” 渐渐习惯了这里,习惯了孤独,开始欣赏那些小生命的美丽,小生命的多彩。景物色调变得明丽正说明人物情感的变化,所以,此刻的杜小康,大概已经不再那么惧怕孤独了,所以,他会有心去观察萤火虫,水鸟一类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