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卢安克的幸与不幸(转连鹏《卢安克的幸与不幸》)
(2010-05-24 14:56:43)
标签:
转载 |
有时候,精神的力量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因“没有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也不想被媒体打扰,卢安克关闭了自己的博客。
去年年末央视《面对面》节目播出了关于他的访谈,并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电视画面中的他,普通话虽然不是很熟练,但却简洁清晰,自然真诚。我们也从访谈中看到他默默的奉献和孩子们对他真实的爱戴。
卢安克第一次到中国是旅游,1992年到南京的东南大学留学,因想跟中国学生同住,又转往广西的农业大学。在看到中国广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尤其看了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他下定决心要去中国最落后的农村做教育志愿者。
为了能让教师的身份合法化,卢安克1999年成立了一个办事处。2006年,卢安克因为签证到期不得不又一次离开中国,他希望加入中国国籍而未获批准。而在2007年,执著的他又回到了广西板烈,继续以志愿者身份做他的乡村教师。
卢安克是幸福的。他初到落后的山村支教,不为名不为利,开始并不被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所信任,大家认为他肯定别有所图。中国山区落后、愚昧,也充满很多苦难,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们留守在家,没人照顾。卢安克用自己真诚的付出,与孩子们自然、友爱、平等地像朋友一般相处。而赢得孩子们的信任,想必对于卢安克来说,才是最大的认可和幸福。
卢安克又是不幸的。10年来,他总是试图躲避媒体的报道,担心出名后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但媒体的追逐报道,使他广为人知。出名的背后,则是当地公安机关的警告,即他没有在中国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言下之意,是希望他不要再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了。政府的相关管理固然没错,但对于在山区农村默默耕耘十年的卢安克来说,的确有些残酷了。
虽然卢安克说“不想感动别人”,无数中国人还是被他的真诚和纯粹感动了。媒体和网友称他为“活雷锋”、“现代版白求恩”。卢安克的故事之所以引起国人的巨大反响和心灵震撼,是因为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领域却越加匮乏。他仿佛一面明亮的镜子,折射出中国人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混乱。
中国人越来越容易感动,总为一些本来自然、朴实、纯净、简单的故事“泪流满面”,这也体现出社会缺乏人性的关怀和纯朴的真挚。而一个经常被感动的社会绝不是个健康的社会。更让人难过的是,我们总是在“围观”,轻易地感动,又迅速地遗忘,忘记把善良和关怀传递出去。
有人总是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做辩解,认为当代中国人还没有解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个最低层次的需要,而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达,许多人已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最高层次,所以才能实现个人理想,活出自我。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也如卢安克般善良,也有着纯朴的理想,但却总以“为了生存,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作为借口。对于追求人生的自由和理想,仍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念。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也充满了功利性,它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而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做人上人。并把“不计成本”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人视为理想主义的“傻瓜”。
卢安克不仅仅是中国山区一名伟大的支教者,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观。人生的最大乐趣或许并非金钱的多寡或地位的高低,而是是否能自由地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原文地址:卢安克的幸与不幸(转连鹏《卢安克的幸与不幸》)作者:木土家人
“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最终还有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这是卢安克博客自序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个德国支教者的心声。
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已经在广西山区义务支教了10年。10年来,他上课不用课本,也不要任何报酬,每年的生活费用是已退休的父母从德国寄来的5000元人民币。即使是这么一点钱,他也感觉远远超过了自己生活所需;在孩子们心里,他是最好的朋友和老师。10年来卢安克一直躲着记者,他说不想感动别人,更担心出名后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前一篇:[转载]最近翻到围脖上的一些名句
后一篇:[转载]亚太地区游艇产业的情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