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下午七点发的帖子现在500多回复留言热议,在现在这个人气低迷的时候蛮有意思,头条的噱头吸睛文远远不如这篇帖子的回复多。今天另外一个报道是杨饭同学这个吐槽贴的引子,全文如下:
无意中在管我财的回复中知道雪球著名的价值投资者@耐力投资(人称“耐力哥”)的私募基金一季度亏损30%。刚过去的三月股市行情不赚钱的人太少了,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大涨。估计耐力哥在大涨前账面亏损下没能顶住压力,在黎明前大力减仓或者清仓了。输给了自己的心魔。
很多人回复,管财主和梁大湿的其中一个对话我觉得很有代表性。
管我财:回复@梁宏: $管我财关注的票(ZH687075)$
靠选股跑赢指数并盈利是可以并存的。[笑]//@梁宏:回复@fxz61:说的真轻巧。又要跑赢指数,又要盈利,熊市又要清仓。那我问你现在是牛市还是熊市?接下来要涨还是要跌?涨了要跑赢指数你必须满仓吧。跌了你不能亏必须空仓吧。你告诉我现在是满仓还是空仓?...
热议的人中很多人觉得自己比这些基金经理聪明。可想而知很多大咖或者基金经理看完会不屑一顾:“自己和他们不一样”。人性真的是世上最有意思的风景,有意思在自己是风景的一部分而不自觉。
很久以前自己随口说的那个警句是最好的诠释:“投资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干的傻事少”。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谁也打不破一赢二平七亏的概率。
关于投资的所有的问题,其实前人智者大师们都根据自己经验早已给出明确解释,只是愿意看书的人少而已。下面的文字是最好的描述,节选自查尔斯埃利斯名著的前言部分,有删节。(分割线以下)
######################################################################################
绩效评估公司总是公布一些让人失望的数据。这些数据和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共同基金绩效不佳,并不能击败市场。偶尔高出平均水平的结果让人们提高了期望,但这种期望很快就被证明只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和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目标相反,投资经理们并没有战胜市场,反而是被市场击败。
在遇到和自己的信念冲突的信息时,人们倾向于做出两种回应。一部分人忽略新的信息,继续保持旧有观念;另一部分人则选择接受新的信息,把这些信息作为评估现实时的考虑因素,并加以利用。大多数投资经理和个人投资者都属于第一种人,处在故步自封的状态中,在市场环境历尽变迁的时代依然坚守着一套浪漫主义的信仰。他们幻想存在“投资机会”的观点被反复证明是代价高昂的。
传统的投资管理基于一个简单的基本假设:投资者可以战胜市场。但市场随着时代而改变,现在看来即便是对专业投资经理来说,战胜市场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在大部分年份里,大多数股票基金都被市场击败。从长期来看情况更加糟糕,譬如,10年内被市场击败的股票基金占比达到68%。
1989~2008年,只有32%的股票基金击败了标普500指数
如果能够战胜市场的假设是真的,那么如何去做以便获取成功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首先,由于总体市场可以由一些公开挂牌指数,如威尔希尔5000指数来代表,一个成功的投资经理只需要考虑如何安排一个比“没有头脑”的指数更有成效的股票组合。他们的操作可以更加多样化,精选个股,板块轮动投资,波段操作以及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
其次,由于进取型的投资经理想要做出尽可能多的“正确”决定,他们会组建一个高智商、有良好教育背景、充满激情、异常勤奋的专业团体。这个团体的目的就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通过机智地战胜他人来击败市场。
然而,不幸的是,认为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能击败市场的假设是错误的。因为市场就是由这些机构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投资机构不可能超出自己的表现。事实上,由于积极的投资管理需要支付很多成本(如各种费用、佣金、大额交易对市场的影响等)从长期来看,85%的投资经理已经并且一直都会被市场击败。
由于投资机构数目众多,且都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决心为客户获取超额利润,所以专业的投资管理并不是一场“赢家游戏”。这就是绝大多数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及慈善基金都不成功的原因——专业投资已经变成了一种“输家游戏”。
单干的个人投资者表现更差,平均来看,比机构投资者差远了。(短线交易最糟,是傻瓜的游戏,绝不要参与。)
如今的金钱游戏赛局里充斥着成群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几千个投资机构——包括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其他类型的机构——在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夜以继日地在市场中博弈。在50家最大最活跃的机构里,即便是最小的一家,每年都要花费1亿美元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的龙头券商那里购买服务。可以想象,这些难以应付的竞争者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重要消息。因此,一半的时间在买股票,另一半时间无非是在卖股票的个人投资者,所要面对的对手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灵通的信息和各种分析资源的专业巨头。
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关键的问题是——进取型的投资经理绩效高出多少才能抵消积极投资管理带来的成本?答案让人望而生畏。如果我们假设投资组合的周转率是100%(说明基金经理连续12个月持有一个特定股票,比共同基金行业的平均持有时间略久),假设总交易成本(佣金以及大额交易对市场的影响)包括以下部分:在买进时成本为1%,卖出时成本也是1%(平均水平),加上1
25%的服务费和积极管理的费用,那么基金每年的操作成本就是3.25%。
进取型基金经理必须要抵消每年3.25%的操作成本,因此,如果想要实现扣除成本后每年10%的收益率,就必须达到13.25%的收益率。也就是说,仅让你的收益达到市场平均水平,你的基金经理就必须超越大盘近1/3,也就是32.5%!这一点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沃伦·巴菲特,和耶鲁基金的大卫·史云生的优异表现显得格外令人震惊。
这就是导致大多数基金经理及其客户均未能赢得“金钱游戏”这个残酷结局出现的原因。他们一直在输。历史记录表明,从长期来看,专业管理的共同基金中,超过3/4都落后于标普500指数。对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这个记录甚至更差。因此,那些声称“我是个赢家,我能够赢得金钱游戏”的人需要拿出证据。
对于管理着大多数领先的共同基金或者投资管理机构的投资经理们来说,投资转变成输家游戏的原因是,这些专业人士为击败市场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相反,它们已经变成最大的问题所在。正如我们在游戏理论中所提到的,每个玩家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和预知对手的策略、行为的基础上。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中,每个投资经理都试图努力找到解决方法,而正是众多竞争对手的不懈努力变成了进取型投资经理所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最难的部分并不是制定最好的投资策略,而是不管牛市熊市,都始终坚持合理的投资方法,正如迪斯雷利(Disraeli)所说的,“目标坚定”。但在市场高涨或低迷的时候,始终坚持长期目标极其困难。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市场行为似乎都在迫切地要求你做出改变,眼前明显的“事实”也最具说服力,此时冲动是最强烈的。因此,在情绪化的环境下保持理性决不容易。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合理的策略极其困难,但也极其重要。这就是投资者能从发展和坚持合理的投资策略及实践中受益的原因。不能持之以恒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进取型投资经理的表现如此令人失望,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错。50年间,他们工作所处的竞争性环境已经由很容易赚钱的市场变为很难赚钱的市场——而且还会越来越糟糕。
在考量投资环境的变化之前,我们要提醒自己,无论如何,积极的投资永远都是一场负和博弈(negative sum
game)。投资者之间的投资交易本身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 sum
game),但要扣除所有成本,如佣金、业务费用以及市场影响,这些成本每年的总量能达到数千亿。因此,积极投资其实是一种负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