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阳能发电真的无经济可行性吗?---与葛伟民研究
(2011-12-24 12:56: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新能源产业 |
( 续前文)
[注:以下文内的楷体字部分为葛伟民先生的原文。]
(三) 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
随后,葛先生俨然以专家的身份探讨了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还太高
经济问题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不解决,在经济上就没有可行性。
1、关于能源回收问题
有人说太阳能光伏发电能源回收需要20多年,也有人说是2.5年——这是不考虑综合成本和整套设备能耗的说法。
业内人士说:一套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20多万元,加上维修、维护费用,还有蓄电池更换,即使不算这笔钱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回报并考虑到电费上涨的可能性,回收成本也要50~100年。有的人提出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使用寿命是20~25年,此后添加20%费用就能再用20年。然而,常年在太阳下暴晒、遭受风吹雨淋的设备,能用多少年?用40年是神话。这也构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一定要并网”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这条路径,太阳能光伏发电才能“获利”——从电力部门取得回报。完全走市场化道路,是很少有消费者愿意接受的。 ”
[分析]:
首先,光伏发电的能源回收期目前为2.5年,这是经过完全测算的,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所于2009年联合对当时的光伏电站成本的生产过程中耗能进行了全面测算,包括从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组件、逆变系统以及全部的辅料如银浆、玻璃、铝合金、电缆以及所有的设备,甚至连运输过程的能耗都考虑了进来,这个项目所得出的结论是2.49年,这还是考虑现有的西门子法多晶硅技术。如果采用冶金法多晶硅生产技术,这个时间仅为1.5年,这个数据在国际光伏界上也早已得到了公认。葛先生所说的“这是不考虑综合成本和整套设备能耗的说法”,不知又是从哪里道听途说的呢?
关于光伏发电能用多少年的问题,可以举出的实际例证是,本人所知的我国最早装机的光伏电站是1986年,在兰州和海南的东方市,目前都有已经运行超过25年的光伏电站。这些电站的发电量相比25年前,仅仅下降了10%。葛研究员如果有兴趣,笔者可以安排他到现场去实地亲眼见识一下。“常年在太阳下暴晒、遭受风吹雨淋的设备,能用多少年?用40年是神话。”,这句话本身才是罔顾事实,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呓语。
而随后葛研究员说“完全走市场化道路,是很少有消费者愿意接受的。”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而政府补贴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我国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从2007年的8元/度,到2008年的4元/度,到2009年的1.09元/度,到2010年的0.72元/度,持续地下降。而且,现在整个光伏产业都在致力于“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向,预计到2013年,光伏发电成本可以降到0.5元/度。而德国的光伏发电补贴,从2005年的0.57欧元一度,已经降到了现在的0.22欧元一度,这个下降,恰恰是德国政府有远见的补贴的结果。政府补贴是为了大规模应用,而大规模应用是为了降低成本,最终达到不补贴的结果。这样的见识,即便不算高瞻远瞩,但远比那些看到光伏成本高,就嚷嚷不能用的人要高尚和高明得多。等到光伏电价低于火力发电的那一天,难道还会有消费者不愿意接受吗?实际上,现在的德国、美国,就有许多消费者,即便没有拿到政府补贴,也愿意以高于火力的电价来安装光伏电站,这是对地球和全人类的一种十分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同样也为光伏产业市场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2、关于上网电价和成本
有的人提出敦煌2009年竞标是1.09元/千瓦时,这个价格是把20元/千瓦时的财政补贴算进去计算出来的。竞价低,主要原因是那些竞标公司看好市场前景,现在是“抢资质”的时期,众所周知,政府采购项目,资质就是资本。当然中标后,企业还有望从国际上拿到低碳补贴。
崇明的当时国内最大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上海市电力公司2007年表示,发电成本约为每度7元。世博会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大约在每度4元以上。火力发电,一般每度仅为0.35~0.60元。如果要讨论经济可行性,一般都是在两者相差百分之几最多是百分之几十的情况下讨论的,如果是相差10倍,又要财政补贴,又要电力部门亏本收购,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当然因为技术进步很快,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也可能大幅度下降。但是这需要市场检验。”
[分析]:
上面已经说过,现在不计任何补贴,如果按照20年投资回报期计算的话,发电成本已经下降到了0.7元/度,这是笔者所在的上海普罗公司在宁夏投资建设1MW光伏电站的实际数字,不是想象,也不是虚拟。崇明岛的电价到2008年12月才批,但他们申请这个电价到批下来花了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是2006年开始建设的。世博会的光伏发电项目,也是在2006年就开始设计和订货的,那时候,每瓦的装机成本超过70元,而现在,装机成本已经不到20元(正是这样的成本下降,使得财政部2009年3月份的每瓦20元补贴成为业内笑柄,而导致无法实施,不得不在2009年8月修订为的按照装机成本的50%~70%的补贴,就是所谓的“金太阳”计划)。而随着光伏各项产能的释放,到2014年前后,光伏发电的装机成本完全有可能降到每瓦12元以下,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低于0.5元/度,过去几年光伏发电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个趋势。光伏发电与火力发电成本相差10倍的情况,两年前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关于蓄电池
到目前为止,蓄电池性能和成本问题仍然是新能源应用的一大瓶颈,如果蓄电池过关,至少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就能给蓄电池充电,用于新能源汽车,这可以大大降低石油消耗。可是迄今为止所有类型蓄电池的价格都不低,使用寿命也很有限。这个软肋,很多人根本不愿意提起。”
[分析]:
蓄电池的技术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开发。正如前文所述,蓄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是保证风力和光伏的稳定发电的前提。钒流体、钠流、锂铁,都是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大容量、大功率蓄能技术。但也正如前文所说,光伏和风力发电对于蓄能电池的真正需要,是风力和光伏装机容量占到电网容量的15%以上时,才是迫切的,但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不到装机容量的万分之一,要达到15%,还有1500倍的发展空间,这至少也需要十年后才能达到,而目前,美国已经在采用钒流体电池建设12万千瓦的蓄能电站了。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许多人在致力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绝对不存在“这个软肋,很多人根本不愿意提起”的问题。钒流体的成本下降的空间非常大,价格当然也会在大规模使用后大幅下降,与光伏发电相似,同样也绝对不能以现在的价格去探讨十年后的价格。
(四) 国际阴谋论
接着,葛先生摇身一变,又成了国际战略问题专家: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转移过程隐含国际阴谋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看,从国际战略来看,还有很多问题。郎咸平的观点是:“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在忽悠我们,是想向我们征税,气候变暖数据是英国五流大学捏造的。通过碳减排的议题阻挠中国的发展。
勾红洋著的《低碳阴谋》主要是说: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借力环保问题企图扼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让发展中国家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此次金融危机买单,继续牵制和盘剥发展中国家,以维持两极世界的格局。”
[分析]:
又是阴谋论。近来我国不少学者似乎很喜欢将国外的一些说法用“阴谋论”来表达,很有些怨妇的滋味。
首先,将低碳阴谋与光伏发电等同起来,其实是偷换概念。实际上,各国鼓励光伏发电发展的主要动因,并非是由于气候变化,而是能源枯竭。我国的石油和煤炭还能用多少年,见仁见智,但石油不会超过三十年,煤炭不会超过五十年,即便是核能,铀矿石也不到四十年的时间,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就算我们不考虑三五十年以后的子孙后代的能源问题,现在,随着易开采的能源越来越少,开采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多,石油和煤炭价格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电价,是在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加剧拼了老命打压电煤价格,同时让全国电厂集体亏损的状况下才勉强维持的。如果火力发电的电价真正按市场化放开,现在的电价估计涨50%也不止。但是,这种状况能够维持多久呢?目前,全国的电厂已经没有几家还有余力在现有的电价下继续支撑下去了,电价的上涨已经不可避免。所以,即便没有气候变暖,没有国际环保压力,中国的新能源依然是必须发展的,这是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绝对不是为了缓解外国政府的压力,或者被人忽悠后使出的昏招。
实际上,美国政府从来没有鼓励中国发展光伏,恰恰相反,美国政府屡屡指责中国政府对光伏企业补贴过多,去年的301法案,就是试图阻击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动作之一,而这是在美国政府大规模启动国内的光伏补贴的同时进行的。继欧洲之后,美国、加拿大也宣布要对光伏进行大规模补贴,澳大利亚刚刚宣布到2020年前向光伏产业拨款360亿元资助,共建设9GW光伏电站。美国政府为什么在大力为本国光伏发电提供补贴的同时,却不希望中国政府补贴光伏产业呢?相信葛先生作为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员不会弱智到想不出答案的地步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