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双反中国光伏

(2011-11-09 08:13:13)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能源产业

喧嚣了一个多月,今天却迟迟未出消息,应该是避免不了的,在历史中这是件大事件,记录一下。

短期是坏事,长期是好事,早就应该结束低价恶性竞争了,一个占全球主导地位的行业居然自相残杀让外人坐收渔利,就该让那些低价倾销的公司破产倒闭。

 

 

  按照规定,美国商务部将于北京时间今日凌晨决定是否对中国光伏业展开“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尽管中国光伏企业和相关协会的抗议声不断,但由于“双反”调查是一种单边诉讼,从过往经历来看,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单边诉讼,中方几乎都难逃败诉的命运,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所言,美国商务部对双反案立案的可能性为100%。

  “双反”立案或难避

  业内人士此前就普遍预言,一旦美国启动双反调查,对中美双方光伏产业而言都将是双输的结局。受美国太阳能企业对中国发起双反申请的影响,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建设投资和运营商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搁置了在美国超过36亿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计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家光伏企业都表示,他们高度关注立案动向,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双反”调查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早在去年10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就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出申请,要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进行“301”调查(根据这项条款,美国可以对它认为是“不公平”的其他国家的贸易做法进行调查,并可与有关国家政府协商,最后由总统决定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停止有关协定等报复措施)。不过,由于“补贴证据缺乏”,这一调查最后不了了之。

 

  今年10月19日,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 C )提起贸易申诉,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面板施加限制,并征收超过100%的反倾销关税。这是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业首次提出“双反”调查申请。按照规定,美国商务部将在美国时间8日、北京时间今日凌晨决定是否立案。

  中投顾问研究员李胜茂指出,由于美国目前正是大选临近的敏感阶段,使此次双反调查成为一个政治筹码,立案的可能性很高。近期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多次公开表态称,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的许多竞争性贸易行为存在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光伏企业。他表示支持美国太阳能公司要求政府向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诉求。

  宁波鑫能光电实业公司基础业务部主管孙振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悲观地指出,美国商务部“双反”立案几乎是板上钉钉,尽管中方企业和机构不断向美方施压,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很难起到什么效果。

  中国光伏业在美投资放缓

  作为全球第四大光伏市场,在欧洲市场增长放缓之后,很多中国光伏企业都加大了对美国市场的拓展和投资力度,以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无锡尚德电力为例,据其二季报显示,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占其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今年以来不断增加,预计2011年全年,美国市场销售收入将占到总销售收入的22%。英利绿色新能源、赛维L D K等企业此前也纷纷表示,将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投入。

  然而,一旦美国祭出“双反”大棒,美国很有可能限制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并征收100%的反倾销税。业内人士指出,即使最终中国政府出面据理力争,大幅降低美方的反倾销税,中国企业也难以承受重压。毕竟,目前中国的光伏组件平均利润率只有10%左右,只要美国开出的税率超过10%,中国企业就无利可图。

  美国酝酿双反调查带来的双输局面已经初步显现。本周一,中节能太阳能总经理曹华斌在接受多家媒体群访时就透露,中节能太阳能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因“双反”提议被搁置。“我们与美国合作伙伴谈了一年多,包括美国M E M C公司等几家企业,原计划在美国加州、新泽西州及德州建设太阳能发电站,2011年投资40M W项目,2012年投资200MW项目,年发电量约2 .6亿度,并给美国带来2000多个工作岗位。但随着此次‘双反’事件的发生,整个投资计划暂时搁置。”

  曹华斌指出,之所以搁置投资,是因为一旦美国实施反倾销制裁,光伏组件价格势必大涨,中节能太阳能在美建光伏电站,成本最少要上涨30%。“即使不涨价,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光伏电站目前都很难盈利;成本上涨30%,哪里还能做?”

  半数中小企业停工

  作为最大市场的欧洲,因为受欧债危机冲击需求大幅放缓;市场增速较快的美国市场,又半路杀出了“双反”调查这一突发事件,使得95%产品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制造业陷入巨大危机之中。仅仅以光伏组件为例,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达到了30G W,而今年全球需求只有20G W。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三分之一的光伏组件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多数企业库存高企,亏损累累,度日维艰。

  宁波鑫能光电业务主管孙振理就向本报记者透露,欧洲市场的萎缩和美国的双反调查对鑫能光电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现在没订单做了。目前,我们对市场持一种观望态度。作为小企业,面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也没有什么应对措施。”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除了抱团取暖,中小企业很难有其他办法过冬。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70%-80%。

 

 

另: 

  11月8日,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14家中国光伏企业将联合抗辩美国双反,并委托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为代理应辩事宜。

  这14家光伏企业分别为:无锡尚德、常州天合、韩华新能源、CSI阿特斯、英利、中盛光电、东营光伏、辉伦太阳能、晶澳、特变电工、昱辉阳光、欧贝黎新能源、日地太阳能、保利协鑫光伏。

  “如果美国‘双反’不能打赢,那么欧洲市场也会受到影响。”11月8日,中盛光电执行总裁佘海峰对记者坦言,应对美国“双反”,应在两个方面予以充分证明:中国光伏企业基本为民营企业,产品价格是充分竞争的结果;“双反”只是美国极少数企业提出申请,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企业,亦会让美国90%以上光伏企业利益受损。

  依照市场预测,美国时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将决定是否对中国光伏“双反”立案,而此项立案由美国Solar World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于10月19日提出。

  其中一家应诉企业的高管称,中国光伏组件已占据世界80%的市场份额,产量90%销往欧美,“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光伏发电成本能下降如此之快吗?”

  不过,一位接近中国机电商会的知情人士表示,由于中国光伏企业提出集体诉求,是否立案或会延迟数日,或于14日拍案。

  立案将是中美“双输”

  德国拜尔光伏公司(以下简称拜尔光伏)已帮助中国客户在美国启动近30MW的电站项目,同时决定年内50MW在12月底前开工,以获得美国联邦政府30%的补贴。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资金要进入美国市场,不是做投机,是投向为美国家庭提供更加清洁能源的光伏电站上。”拜尔光伏董事长王学军表示。

  对中国清洁能源领域发起的首起“双反”调查,被诉中国公司总计75家,包括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晶科能源等,甚至光伏制造并非其主业的正泰太阳能及杉杉公司此次也一并被纳入申诉对象中。

  据美方申诉文件,尚德等75家中资企业涉嫌从中国政府获得大量补贴,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太阳能电池板,构成不公平竞争,因此要求美国向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关税。

  关于倾销的指控,同样也受到了国内光伏企业的否认。“如果翻开2009、2010年的数据,会发现我们卖的价格比国内的高很多。”佘海峰说,中国光伏企业90%市场在外,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价格极为透明。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亦表示:“中国国家发展银行给我们的利率与国内一致,大致在6%~7%之间,这甚至高于美国政府给予加州的光伏企业Solyndra平均5%的利率。”

  事实上,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8月研究显示,2010年美国进口14亿美元中国太阳能产品,同时向我国出口20多亿美元太阳能设备及材料,美方处于顺差地位。

  王学军认为,“双反”立案后一旦获得通过,“伤害的是美国设备商和下游厂商的利益”。

  联合抗辩

  “双反”如若立案,中国光伏企业倾销行为是否成立还有待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美国商务部等通过问卷、实地调查后方能判定,但光伏企业的共识是,立案已是板上钉钉的结果。

  一位光伏企业人员表示,先前国内有一行业协会发出声明,但语气措辞强硬,并提出反制措施。“这样的态度反而会激怒美国政府和ITC,从而在进行判决前就已形成倾向。”

  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在申诉文件中指出,由于中国光伏组件价格过低,美国流失了数以千计的工作机会。美方估计美国大约会有1600名光伏行业工人为此失业。

  “但我们为美国创造了更多工作岗位。”佘海峰说,中盛光电江苏总部有美国技术专家,美国公司亦有雇员,如若再加上分销商雇员,共计上百人。

  佘海峰同时表示,“双反”提案的上交,仅有德国SolarWorld在美的分支机构,还有数家美国小企业,“但是大部分的美国光伏企业都没有参与这个提案,因为美国光伏企业的优势并不在制造一块”,故此需要设备商和下游EPC厂商的支持。

  目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学会已先后与多家美国企业进行沟通,试图通过与First solar等美国大型太阳能企业、美国太阳工业联盟等行业组织沟通,来影响美国政府阻止“双反”的通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