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硅薄膜最便于安装,赚补贴成本最低

标签:
薄膜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非晶硅pecvd |
分类: 新能源产业 |
注:薄膜盛行的话PECVD一定大幅增加
非晶硅电池也是硅,是无定形硅,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硅基电池和薄膜电池,硅基电池就是多晶电池和单晶电池了。
薄膜电池那就多了。现在效率最高的是砷化镓电池。不过用稀有的镓来做廉价的电池,长远看不值得,而且毒性及污染也不容忽视。
由于反应温度低,可在200℃左右的温度下制造,因此可以在玻璃、不锈钢板、陶瓷板、柔性塑料片上淀积薄膜,易于大面积化生产,成本较低。单节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目前可降到1.2美元/Wp。叠层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成本可降至1美元/Wp以下。
转换效率为6%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其生产用电约1.9度电/瓦,由它发电后返回上述能量的时间仅为1.5-2年。
在制造方法方面有电子回旋共振法、光化学气相沉积法、直流辉光放电法、射频辉光放电法、溅谢法和热丝法等。特别是射频辉光放电法由于其低温过程(~200℃),易于实现大面积和大批量连续生产,现成为国际公认的成熟技术。
当太阳能电池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测试温度25℃时,其最佳输出功率会有所下降;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受温度的影响比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要小得多。
非晶硅材料的吸收系数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在实际使用中对低光强光有较好的适应。
薄膜电池在民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光伏建筑一体化、大规模低成本发电站、太阳能照明光源。
业内之前曾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持有疑虑,主要原因在于其电池转化效率较低(5%-9%),而且衰减特别快,使用寿命只有有限的2-3年。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主流的非晶硅薄膜电池使用寿命已在10年以上。这使得非晶硅薄膜电池成为目前最被看好的薄膜电池技术之一。
目前国内市场当中,涉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上市公司不少。由于非晶硅行业需求迅速扩充,纯粹靠购置设备并开展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生产,当然也能够获得行业扩容带来的高成长,但长期来看,毕竟只能够分享到制造业的合理利润,目前国内如赣能股份的薄膜电池为OEM模式,获得的就是产业链中端的制造业利润。而一旦行业上了规模,行业的利润必然向行业的关键性瓶颈转移,例如掌握关键技术的配件生产商和设备提供商。
屋顶电站将遍布神州 薄膜电池崛起千亿市场
|
2011年09月01日 09:15:4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
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5年内屋顶太阳能装机规模目标为300万千瓦,到2020年规模可达2500万千瓦,在目前30万千瓦基础上增长80多倍,占太阳能发电中长期目标的半壁江山。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未来屋顶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开建,相对更适用于屋顶电站的薄膜太阳能组件市场有望迎来发展良机,而这一市场未来10年的规模或可达1000亿元以上。此前普遍不被看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商有望进入业绩大幅增长通道。 或迎发展良机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国内光伏发电装机达50万千瓦。其中应用晶硅电池组件的电站占比95%,薄膜太阳能电池仅占5%。在近两次光伏特许权招标中,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商中标比例偏低。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光转换效率等技术指标上的劣势使得其在国内应用的市场一直偏小。 对此,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李胜茂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一现状有望因为屋顶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开建而改变。他表示,建设屋顶电站需要设备组件能更好地与建筑物结合,而薄膜太阳能由于自身的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能更好满足这一需求。并且,屋顶电站一般单体规模小,且偏向用户自发自用,因此对于光电转换效率的要求没有地面电站那么高。因此,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更适合在屋顶电站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指出,尽管从长远来看,薄膜电池有望全面替代晶硅电池,成为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晶硅电池由于在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等核心技术指标上的优势,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占据市场主流。但李胜茂认为,除上述自然属性优势外,薄膜电池平均造价比晶硅电池低,且由于不同于晶硅电池会因为硅片材料的市场波动而引起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薄膜电池产业链短,且上游原材料市场稳定,项目投资收益比较稳定。 千亿级市场启动 李胜茂表示,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渐渐成为未来政策上的鼓励重点。因此,屋顶光伏规模的大幅扩容将有望享受长期的政策优惠。经中投顾问测算,如果以5元/瓦的薄膜电池基础成本测算,2500万屋顶电站装机规模,将有望带动1000-1300亿元的薄膜电池市场崛起。这一数字比业界此前预期的800亿元进一步提高。 而市场的规模化启动也有望带动薄膜电池度电成本的快速降低。中证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季巍认为,薄膜电池发电的成本理论极限在0.6元/度,而晶硅电池发电成本极限在0.9元/度左右。一旦光伏屋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规模启动,将使得薄膜电池厂家投入更多的研发以改善生产工艺,度电成本也将由此快速下降,进而形成超过晶硅电池的电价竞争力。 目前,国内众多厂商已看准市场趋势,在发展薄膜太阳能技术上跃跃欲试。综合各券商分析报告,工业电池龙头企业风帆股份(600482)此前募资1亿元投建的5MW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已逐步达产,未来产能有望达7MW。综艺股份(600770)也称,公司与韩国合资生产薄膜电池转换率有望由6%提高至10%以上,综艺股份在光伏系统集成方面也逐渐异军突起。此外,金晶科技(600586)和南玻A(000012)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开始广泛涉足薄膜电池的白玻璃材料,东材科技(601208)的聚酯薄膜已投入量产,有望填补国产光伏级薄膜的市场空白。 李胜茂表示,市场大规模开启下,这些“先尝螃蟹”者有望率先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