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读苏轼诗《洗儿》有感

(2011-03-15 15:31:30)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日记

随笔:读苏轼诗《洗儿》有感----做人不要太聪明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且鲁,无忧无虑到公卿。(苏轼《洗儿》)

----------题记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苏轼出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释放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后,读这首诗《洗儿》,我们就不会感觉到苏轼真正希望孩儿“愚且鲁”,而是借对孩儿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借希望孩儿“无灾无难到公卿”,讽刺当时“愚且鲁”的公卿们。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苏轼的《洗儿》是我这一生不会忘记的。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年少的我,比较好强,也有点自傲,深刻检讨反省之余,我就以苏轼的这首《洗儿》来自勉。时隔几十年,这首诗词已深深印入脑海,不能遗忘。尽管苏轼一生命途多舛,但饱受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熏陶的他,却以其一生的经历,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后辈始终受益无穷。加上最近看《曾国藩》,深为曾国藩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功夫所折服。所以在此,我也想借此谈谈关于一个人应不应该聪明的问题。

我们知道,曾国藩涉足官场较早,对那些结党营私、苟且求生、贪图享乐的庸官俗僚了如指掌,他想做点利国利民的事情,但也不想得罪他人,以免招来闲话和灾祸。特别是清王室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排挤,使得他不得不小心翼翼、惟恐不测。曾国藩才华不及当时的左宗堂、李鸿章,他前期在与捻军、太平军抵抗中,每次大都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曾想过自杀。正是这样,他把自己看成是愚鲁笨拙之人,以“勤奋”修身、处事,加上他坚忍不拔、遇挫弥坚的精神,不已物喜、不已己悲的胸襟,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个性,成就了他当时无人能及的功绩。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智商和情商都算是超常的。他自称“愚拙”,不事张杨,甚至不与朝中贵人交往,其实是一种子自身保护。他一个汉人能在满人掌政时期“出人头地”,而没被“枪打出头鸟”算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典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有才干的人,特别是一些做官的人,包括身边一些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有的“销声匿迹”甚至落得命不保身的下场,就是因为“锋芒毕露”。司马迁有《报任安书》传世,欧阳修有《醉翁亭记》留名,大诗仙李白还有《将进酒》言说其中酸苦心声。所以,从古到今,哲人们都告诫人们要“大智若愚”。比如《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还有宋苏轼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等等,就是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身藏不露,低调做人,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不要向人炫耀自己抬高自己,否则会引来嫉妒、排挤甚至杀身之祸。当然,并不是要我们生活或是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而是要厚积薄发、宁静致远,巧妙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把事做好。

于是,这就不得不谈到一个与聪明相近的一个词:智慧!

在我看来,其实,聪明是一种天性,而智慧,则是一种理性。聪明多来自先天,而智慧多源自阅历,聪明对人未必是有福,但智慧对人绝对是有利。一个人不应该奢望自己很聪明,但是,人人都应该力求让自己在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智慧。事实上,前者一般源自遗传,后者一般源自学习,前者往往是事业的双刃剑,后者却经常是人生的润滑剂!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聪明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聪明”前面通常冠以“小”字,而“智慧”前面则通常冠以“大”字。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聪明多半在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表现出来,而智慧则表现在总体上的、整体上的或综合的表现出来。

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应该或没必要让自己显得太聪明,尤其是让别人觉得你有许多小聪明,而应该更让别人觉得你有智慧。大智大慧是一个人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般来说,作为领导,应该要求自己富有智慧,而下属则聪明能干,聪明能干的下属加上智慧型的领导,这是比较理想而融洽的组合。而作为一个领导,切忌把智慧要求当作聪明要求。如果哪位领导在下属面前经常有意识的展示或显示自己的聪明,必定会毁了自己的领导形象。因为表现得过于聪明的人,往往缺乏智慧,有道是大智若愚。有时候,富有智慧的人反而会显得有些笨拙,而有些笨拙的领导有时还恰恰讨人(下属)的喜爱。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再进一步来说,聪明与智慧和才华与学问具有相似的关系。

才华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而学问则纯粹是后天形成的。才华是相对表面的东西,而学问是相对内在的东西。华即花,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表露出来,显露出来。学问是关于事物、人物内在的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的探讨,是深藏于内的东西。

聪明与智慧也是这样。聪明既有天生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而智慧则纯粹是后天形成的。聪明同样相对表面一些,智慧则相对深沉一些。

先天不足,后天补,少才华不要紧,可以增加学问,缺聪明不要紧,可以增强智慧。

有学问、有智慧,当然可以从许许多多个方面、许许多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有一点无疑是共同的,那就是思想。有思想的人,不一定很有才华或很聪明,但一定是有学问或富有智慧的。

做人不要太聪明,不要太有才,还是多一点思想,多一点智慧的好。

只要不是天生智障,每个人应都会被赞过“聪明”。赞扬声有些是出于客套,有些是灵光一现,有些是真心的夸奖,还有些只是说说而已。

然而,年轻的时候,我是不懂得这些的。巴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夸我聪明,于是不管因果情境,也不理语气里的阴晴圆缺,喜滋滋地一味照单全收。年岁渐长,方才明白聪明未必是好事。

就智力而言,人与人之间是差不多的;一个博士生和一个扫地的工人,智商未必能分伯仲。形成差距的是机缘和选择,以及能否坚持。

曾经有一个朋友,他自认不够聪明,譬如说学英语总是磕磕绊绊。于是他就不理旁人的嘲笑,背啊背啊,背下了几乎一本字典的单词,背下了所有课本上的课文。突然有一天,他说自己开窍了,英文已似中文一样流利舒畅。那时候他即将大学毕业,此后因之得到了更多机会。他一点不开玩笑地说:“我是笨鸟先飞。”一直到如今,他的英文写作也强过一些英文专业毕业的人。

生活就是这样,不以此刻的天分定江山。徐志摩聪明绝顶,又有好的机遇。幼时即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国学功底,15岁就写出了引起各方关注的长篇议论文,思想激荡、文采斐然。但他对待一生的事业,总是难“持”,又因情事牵掣太多精力,如今人们已经忘却他是美国名校经济学、英国名校哲学专业出身的高材生,只记得他写过几首新诗,只记得他确实是个“聪明人”。

太聪明,就会以为世界就在自己手里。谁知青春和锐气,是最容易在指缝间流走的,最后只剩下一把哀怨和蹉跎岁月的追悔。

顿悟和坚持,都是修炼的法门。如可兼得,实为造化。如不能,还是“持”吧,总有一日,天眼忽开。

附文1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苏轼降生

1054娶王弗

1057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举家前往京都

1061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任职史馆

1065妻丧

1066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娶王闰之

1069返京;任职史馆

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1076任徐州太守

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谪居黄州

1084往常州

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北宋亡

附文2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个天才的作家,一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月下漫步的浪漫词人……他是一位谪仙人,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发出质朴而睿智的声音。

他的一生真的是如他的《定风波》中所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首《定风波》所写,原是生活中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七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但,这其中蕴藏了苏轼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理,那便是:处变不惊,任天而动。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三岁参加制科考试,得到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可谓春风得意。可是他上台伊始就遇到了王安石变法,他的儒家思想,使他对新法颇有微词,因此遭到新党排挤。可是当新法完全被废,他又真诚地提出新法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因此他又成了旧党眼中的新党,再次受到排挤。

就这样,他成为历次党争中受迫害的对象,屡遭贬谪。然而,他能很好地对待命运给他的一切,即便是当他被贬到当时不适合人居住的海南岛,他依然能娱乐自己。他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草木果蔬,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所以这位文冠天下的大学士,在儋州却可以“负大瓢行歌于田间”,多么可爱。

他能以变幻的思想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平凡甚至是苦难的生活中寻求乐趣,任天而动,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苏轼一生充满了浩然之气,心灵是无比丰富强大的,所以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的灵魂,他的精神穿过了时空的距离,就如跳动的火焰,给人以生命的温暖,心灵的力量,这就是苏轼的魅力。

附文3

苏轼佛印两世情缘

可能大多数人一看到“情”字,都会不自觉地往“爱情”上想,可事实上,情的范围是很广的,母子情、父女情、手足情、同事/同学情、朋友情、男女间的爱情等等,都是情。所以,一个人,他所拥有的情感是有很多种的,其中,友情当是必不可少的,他可能没有爱情,也可能是个孤儿,享受不到亲情,但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会少了友情。

今天,我就说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故事内容可能有点神乎其神,却很有趣,且还透射着因果循环的道理,您不妨听听?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浙江路宁海军(宋时的叫法,也就是现在的杭州)钱塘门外南山上,有一座古寺名刹,叫做净慈孝光禅寺,里面有两位得道高僧,一个名唤五戒禅师,一个唤作明悟禅师。但这两位高僧都不是在本寺出家的。

咱且先说说这五戒禅师。五戒禅师俗姓金,西京洛阳人,年三十一岁,样子很是古怪,身高不满五尺,左眼还是盲的。虽然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五戒和尚却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举笔成文不说,还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因对佛教极其迷醉,后出家做了和尚,法名五戒,哪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淫声美色,戒酒荤,戒妄言造语。因为五戒和尚天资聪颖,极有慧根,入得佛门不多时,即悟得了禅宗要髓,于是开始云游四海,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识。

一日,五戒云游至孝光禅寺,拜访了本寺方丈大行禅师,通过谈佛说法,大行禅师极其欣赏五戒,把留他在寺中做了上色徒弟。没几年,大行圆寂,寺内众僧推立五戒做了寺院的住持。五戒做了住持后,仍每日打坐参禅,从不懈怠。

另一高僧明悟禅师,籍贯河南太原府人,俗姓王。年纪更轻,才二十九岁,他圆头阔面,耳大口方,横眉炯目,体棒腰圆,活脱脱的罗汉模样!明悟亦是聪明异秉,笔走龙蛇之人,在沙陀寺出家,一日云游至宁海军,见了五戒和尚。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明悟被五戒主持留在了寺中,被五戒唤作师弟。两个人日日不是吟诗作对,对奕抚琴,就是谈经说法,相亲相爱至极,好得就像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一般。

这一年,冬尽春初的某天,下了多日的雪,终于雪霁天晴了,五戒禅师清早正在方丈禅椅上打坐,忽然耳内远远地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于是唤来当值的、还未剃度的服伺老僧清一出到山门外看看。

清一出去没一会儿转身抱来了一婴孩儿,打开包婴儿的包裹看到一张字条,条上写明了这女婴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并述之其小名唤作红莲。五戒慈悲,口中念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清一,你就把她抱回你房,好生喂养,待到五六岁时,把她送个好人家吧,也算是她的造化!”

清一把婴孩儿抱回房后,精心喂养,当亲生女儿一般呵护。待到她五六岁时,越发的乖巧可爱,清一哪舍得把她送人!可又怕闲话传到主持处,于是把红莲打扮成小头陀的模样,出门即锁上他的房门。

清一本是个不打眼的粗使准僧人,而红莲又性本文静,所以,长到十六岁上,竟无人知道寺里还藏着她这么一个青春女子。清一只门心思地想给红莲觅个好人家嫁了,他也好老有所依。

早把此事忘到了脑后的五戒住持,一日在寺内游逛,忽然想起了十多年前山门前拾得婴孩儿的一事,随即来到清一门前唤出清一,寻问女婴下落。清一不敢再隐瞒,请五戒进屋见了红莲。

这时的红莲已经亭亭玉立,娇美可人,如花一般,五戒一见,淫欲骤起,吩咐清一午夜时分将红莲送至他的屋内,并交待说,不要让人看到。

一向把红莲当女儿一般看待的清一怎能把她往火坑里推,然而又不敢忤逆五戒的意思。五戒看出了他的犹豫,把清一拉到了他的禅房,给了他十两银子,还许他不日给他请一道度牒(宋时想要做和尚,也不是说做就做的,是要经官府批准才能剃度的),为他剃度,以后不会薄待他等等。

清一无奈,只得回房对红莲说了,让她好生服候住持。入夜,清一将红莲送到了五戒房内,于第二日晚将红莲领出。

这一系列的事,很快就被明悟慧眼堪透,心里替五戒可惜:多年的修行付之流水了!他打算点醒五戒,使他尽快回头。

这时正是六月,寺内池中红白莲花正盛开,明悟折了一支白莲插入瓶中,叫随伺的小僧请五戒住持来禅房一叙。

五戒进屋后,明悟指着瓶中白莲说:“师兄啊,我见今日莲花盛开,美不胜收,折了一支在瓶中,特请师兄你吟诗请话。”

五戒回礼,小僧棒茶至,茶罢,明悟请小僧取来文房四宝,言以莲花为题请五戒赐诗,五戒笔走龙蛇,写下一诗:一枝菡萏瓣初张,相伴葵榴花下芳。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

看着五戒的诗,明悟说道:“师兄有诗,小僧岂能无语?”于是,也提笔依着五戒的韵回一首:春来桃杏尽舒张,万蕊千花斗艳芳。夏赏芰荷真可爱,红莲争似白莲香?

明悟写罢,哈哈大笑。

五戒看了诗句,立马明白了,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回到自己禅房后,忙唤下僧烧水,他要沐浴净身。洗浴完毕,五戒换了一身新衣服,取来纸笔,留下八句《辞世颂》: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只为一念差,今朝去得急。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逼?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随即在几缕炉香中坐化。

这可吓坏了随伺的僧人,急忙跑去告知明悟禅师,明悟大惊,到得方丈房中看时,五戒已去,再看他留下的诗句,急得直跺脚,道,你这世明白是明白了,却恨上了佛法僧三宝,转世必然灭佛谤僧,后世要堕落苦海不能皈依佛道了,这多让人痛惜啊!我得赶上你,下世好好引导你,不上歧途。

于是吩咐僧人烧水,接着,他也沐浴更衣,紧随着五戒坐化而去。

一天内两位高僧接连圆寂,在当地掀起不小的影响。前来烧香拜佛,布施的香客络绎不绝,如此热热闹闹的持续了三个多月才渐渐平静下来,而清一也趁着这个闹势,请人给红莲说了个人家嫁了,他自己也脱离了孝光禅寺,由红莲俸养服伺,照顾着后半生,享尽了晚年清福,这也是好心有了好报回罢!

且说明悟的灵性追赶着五戒的魂魄,来到四川眉州眉山县时,五戒已然托生到一户苏姓人家,取名苏轼,字子瞻,其父苏洵在当时的文坛已小有影响。

于是明悟也就近托生到一户姓谢的人家,取名为谢瑞卿。

因两家都是书香门第,且相距很近,故有所往来,于是,两小儿也自小就玩在了一起,亲如兄弟,到得上学后,二人又有了同窗之谊,感情更加深厚。

他二人皆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又因诗词歌赋随口即来,琴棋书画举手成就,于是渐渐的在当地的文人圈子小有名气。然而,二人的志趣却大不相同,瑞卿自小不吃酒荤,不杀生,喜看诸经内典,人一与他谈论功名,他总是笑而不答,而与僧人谈经说法时,就滔滔不绝了,无人能及他,他只一门心思地要出家,只苦于父母干涉不能遂愿。而子瞻却志在功名,偏偏不信佛法,且最恼的就是和尚,常说,哪天他管了军民,定要灭了和尚这一门!看到瑞卿戒酒荤,就取笑他,你不杀生不吃肉,那猪羊鸡鸭不都阻满的了街巷,人都没处安身了吗?况且酒也是米做的,有什么理由不能吃啊?所以二人一见面,往往因这方面的意见相佐,而争论个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到得宋仁宗嘉祐年,朝庭举行科举考试,子瞻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决定赴京应试,欲拉着瑞卿同往,瑞卿没去。谁想子瞻真的一举成名了,被皇帝御笔亲点为翰林学士,锦衣玉食,前呼后拥,好不富贵!

可热闹之后,子瞻感到了孤独,也更加的恩念同窗好友谢瑞卿了!心想,瑞卿的才华与我不相上下,却淹没在常人之中实在是可惜,不如把他叫到东京来感受一下我的富贵,以激起他的名利之心。于是修书一封,差人去接瑞卿。

瑞卿也怕子瞻长久地沉醉在富贵温柔乡中,渐渐地失了本性,更怕他随着职位权级的晋升,越来越目空一切,甚至谤佛秽僧那就糟了,心道,有我在旁劝导劝导也好,他也不至误入歧途。于是跟着差人来到了东京。

二人相见自是亲热,终日有说不完的话,可一提到佛法道理,二人就如从前一样争论不休,始终达不成一致的意见。

事有凑巧,物有偶然。

那一年恰好东京大旱,千里土地干裂,人蓄饮水困难,眼看农作物就要颗粒无收了,宋仁宗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决定做场大法事,为万民祈雨,并要求所有官员一律素服,参与这场祈雨活动。

这样的盛事可是难得一见,但是没有功名的人是不能观看的,子瞻不想让瑞卿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于是说服瑞卿假扮道士混入僧道之中。子瞻因有官位,要随班效劳,所以不能陪伴瑞聊。

仁宗驾到,众官迎接,法事开始。

也是天缘注定,当仁宗拈香下拜时,瑞卿为了看清圣颜,上前迈了一步,恰被宋仁宗看个正着。仁宗立时被这个仪态出众的道人吸引,心道,好个长相!于是指着他问是何人。吓得子瞻急忙出班禀奏,他急中生智,告诉皇上说,这是大相国寺新来的道人,因为深通经典,所以请来做这个法事。仁宗随口道,既然深通经典,那就赐你一道度牒,剃度为僧吧!瑞卿早就有心向佛,皇上这金口一开,正中下怀,于是上前谢恩,并请皇上御赐法号。有官员递上度牒,仁宗在牒上书了两字:佛印。

从此后,尘世少了一个俗人谢瑞卿,佛家则多了一位高僧佛印!

大相国寺的众僧们,见佛印是奉旨剃度,又是苏大学士的乡亲好友,且其本人也对佛法参悟甚深,哪个敢怠慢?哪个不服他!于是都称其为“禅师”。

本来要瑞卿来东京是想说服他从仕,谁想因了看一场佛事却惹出了这样的事,子瞻心里极其过意不去。瑞卿,现在的佛印看出了他的内疚,于是也假装埋怨他害得自己以后只能陪伴青灯古佛,寂寞无比了。听了这话,子瞻越发的感到对他不住,不停地谢罪,佛印见机话锋一转,对子瞻说,既然已成事实了,我也只能做和尚了,可我一个人太孤单了,你得时常来陪我才行!子瞻哪还敢说不呢?

从此以后,子瞻常常来寺里陪伴佛印,少不得也要听他讲经说法。初时子瞻很是不耐烦,可又不敢发作,只能忍着。天长日久,子瞻对佛僧的怨恨渐渐地没那么强烈了,还常常陪着佛印一起吃斋念佛,佛印看到他的转变,趁势劝他弃官修行,可子瞻仍功名心重,对佛印说:“等我功成名就后,再筑室寺东与你同隐吧!”因此苏轼又多了一别号:东坡居士。

到了神宗熙宁年,苏轼特被皇帝委任为贡举考试的主考官,因他出的考题有讥讽当朝宰相王安石之意,被王安石在天子前面说了他的短话,于是被贬为了杭州通判。与佛印作别后,苏轼去杭州赴任了。

一日苏轼在府中闲坐,忽然门吏报说门外有一和尚求见,自报是灵隐寺的住持。苏轼让门吏问他因何求见,和尚见问二话没说,问门吏要了纸笔写了四字:诗僧谒见。苏轼见了,取笔批了一句:诗僧焉敢谒王侯?和尚看了苏轼的回复,写了四句诗讽笑他:大海尚容蛟龙隐,高山也许凤凰游。笑却小人无度量,诗僧焉敢谒王侯!

苏轼这才恍然,知是佛印到了,笑着出门迎他。

原来苏轼谪官到杭州后,佛印牵挂不止,放心不下,随即也辞了大相国寺住持之职,来到了灵隐寺,因其修为甚高而被众僧推为灵隐寺住持。从此后,佛印又与苏轼朝夕往来,谈古论今,修佛念道。后来,苏轼又迁任徐州,湖州,佛印也紧紧相随。

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偶感时事,写了几首小诗,大有讥讽之意,结果被其对立派利用妄解,上奏弹劾,污蔑他诽谤朝政,天子大怒,把苏轼下了大狱,并命王安石的门生李定审理此案。

苏轼心想这下完了,正栽在死对头的手里那还有得活吗?于是想起了佛印时时劝他戒杀持斋的话,悔自己当初不听其言。悲悲凄凄中正昏昏欲睡时,忽听得一声“阿弥托佛”,睁眼一看,竟是佛印,苏轼也忘了自己身处之所,起身迎他,佛印来到他面前,邀他去一个好去所,苏轼不由自主地随行,远远地看见了一座名为“净慈孝光禅寺”的寺院,看着寺名甚为眼熟,入了山门后一路行来也仿佛也是旧地重游,一切景物熟烂于心。行着行着,忽然从千佛殿后走出一年轻漂亮的女子,向他深深地道了个万福,抬眼间,子瞻也看着眼熟得很,却想不起在何处见过。女子从怀中取出一幅花笺请东坡提字,佛印早准备支笔递了过来,东坡未加思索地提了四句:四十七年一念错,贪却红莲甘堕落。孝光禅寺晓钟鸣,这回抱定如来脚。

女子看了诗,气愤得撕了个粉碎,指着东坡骂他忘恩负义,东坡正不知所措时,佛印突然劈掌过来推开女子,东坡惊出一身冷汗,却原来是南柯一梦。其时正好天光,远处寺钟鸣响,苏轼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梦里是自己的前世宿缘!因色而堕落,所以今生要受些苦处。心中暗暗发誓:若得佛力庇佑,定当一心向佛,苦心修行。

自从苏轼下狱后,佛印也辞去了灵隐住持,为苏轼呼号奔走,并得到很多官员的鼎力相助,在天子面前竭力保奏,而太皇太后曹氏因爱惜苏轼才华,也在宫中劝解皇帝,于是神宗回心转意,赦了苏轼的罪,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出狱后,东坡再见佛印,就仿佛是再世重逢一样,喜极而泣,说起梦境时,佛印竟也做了同样的梦,二人始知前世有缘。在东坡去黄州赴任前,他二人迂路先来到了孝光禅寺,果然和梦中景象无二,又寻问寺僧寺中前事,知道了五戒奸污红莲之事,明白了梦中女子的来历,再看五戒圆寂前留下的诗句,正与东坡梦里提的诗句暗合。东坡佛印这回才彻底明白前世今生的纠葛,东坡立时决定出家,佛印阻拦说,你还尘缘未了,了了缘尘再说吧。

于是,东坡依旧到黄州任职,并且从此之后,不再杀生,每日还看经礼佛,而佛印也朝夕相随,随时点拨。

三年后,东坡官复原职,重又做回翰林学士,没几年,又升做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而佛印也跟紧他重又回到东京,做回大相国寺住持,依旧是往来不断。

可是好景不长,章惇做了宰相后,又行王安石的新政,把苏东坡贬到了定州(河北定州,隶属保定市)。苏轼来向佛印辞行时,佛印说,学士今番太过跋涉,贫僧不能相随了。并送给苏轼两句畿语:逢永而返,逢玉而终。苏轼不无失落,只得一人独行。

果然,苏轼到定州没有半年,又被贬到了英州(今广东英德),接着又是惠州(今广东惠阳),没几年,又去了儋州(今海南儋县),廉州(广西合浦县廉洲镇),永州(今湖南永州),这时,苏轼才明白佛印说的“跋涉”的真正意思。

到永洲没多久,苏轼就收到了皇帝的赦书,提举成都玉局观(当时著名的道观),苏轼至此彻底明白了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对佛理也大彻大悟,更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急速回京见了佛印。

两个好友,久别重逢后,有说不完的话题,一论起佛理经典更是滔滔不绝,直至天明才依依不舍的道别。不多久,佛印在相国寺圆寂,而东坡回到家中后没几日,也无疾而终。

后来有方士言道,东坡之所以没有堕落,多亏了佛印一生相随点化。

似苏轼佛印这样的两世友情,有多少爱情不会失色?前世缘今生续,不光爱情会刻骨铭心,友情也一样!

作者:梦蝶

附文5

三分春色一分愁白首相看拟奈何——苏轼在密州的思想与创作

摘 要:公元1074年至1076年是苏轼的密州时期。在这两年中,苏轼思想进一步杂糅佛老,形成超然观与仕途进取心态并行不悖的现象;与思想变化同时出现的是,苏轼此间的诗词文创作开始形成明显的风格,创作已经臻于成熟,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已经显现了他后期诗文创作的一般内容。

关键词:苏轼;密州;思想;创作;超然;进取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苏轼受诏移知密州,秋末离杭,历湖州、苏州、楚州等地,于是年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任,至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移知河中府,离开密州,①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在苏轼一生中,对其思想、创作的成熟与定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之前的杭州时期、之后的徐州时期,共同组成了苏轼思想创作转变的关键。

苏轼生平分期:

一、家居读书

二、中举应制及初入仕途(监官告院、直史馆)

三、出为地方官(通判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四、人生的重大转折(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移汝、居常、赴登州出守杭、颍、扬、定四州)

五、人生最为淡泊平定之时,达到人生智慧的巅峰(贬逐惠州、儋州以及北归、逝世)

可见,知密、徐、湖三州是苏轼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驿站:初出茅庐,既开始对官场有所了解,又还未经历后来的官场剧痛;才华开始尽情释放,思想开始日渐成熟。在密州的生活,总体而言是平淡的,正是这份“平淡”所蕴含的“东武遗风”给苏轼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苏轼,也让这股遗风吹得更响。

一、从容而来,淡然而居

1.带着淡淡的幽怨而来。苏轼来密州上任时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仅仅“知密州军州事”一职是实职。

苏轼知密州,正是人生“不惑”之年,又是在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初尝官场险恶(新旧党争)之后,②故而其思想出现较大变化是正常的。这时期,苏轼很大时间与精力放在了论禅、谈庄和交游上。

但是,苏轼并不以沦落人自居,而是积极地上书言事。勤政爱民,很多时候冒着风险为民请命,这正是苏轼的伟大之处。虽然思想受到儒道释的复杂影响,但他并未因佛而消极,因道而隐世,因儒而消沉。苏轼之天才,在于他很好的柔和喝了这三种思想,为自己所用,所以能在密州当时那样的环境中,一边称职的作者政务,一边享受生活,获得精神上的安适与愉悦。

2.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与和谐的同事关系,周围许多仰慕苏轼文才与人品的郡中贤才。苏轼的上级京东东路转运使腾元发、京东东路转运判官李察,京东路提刑段绎,同级密州通判刘庭式,下级诸城县令赵昶,诸城州学教授赵明叔、章传道、陈开以及诸城乡老、士子等等,都对苏轼抱有好感,苏轼与他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有大量的诗文酬唱之作。③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遂有名篇《超然台记》,在这篇散文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仕途的坎坷不平,使他的思开始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密州的生活,可谓是“以苦为乐”的,这种矛盾,也构成了苏轼以后生活创作的基础。可以说,仕与隐地矛盾,儒与道的矛盾,贯穿苏轼生活的始终。在密州的这段还算平静的日子,广泛的交游酬唱,思索人生,写作的风格渐趋成熟。

二、豪放成型,婉约动人

苏轼在密州,思乡、思亲、思旧、思用之情交织,写出了很多传统的婉约之作,同时开创了豪放词派。豪放词风初成,婉约之作已臻完美,创作题材非常丰富,写景、记事、酬唱、赠别、婉词、祭文都有较为可观的数量。可以说,此时苏轼的文风已经基本定型,少了前期的书生气和那种宋人身上普遍的的酸雅之气,而在其后的黄州惠州儋州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成熟。下面以其此时创作在其一生中所占之地位分述词、诗、文创作。首先,这一时期最大的成就是豪放词的首先出现笔端。如历来被视作苏轼也是北宋第一首豪放之作的江城子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熙宁八年六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可谓豪放之至,然与后期(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豪放词相比,更过之而无不及。念奴娇词,豪则豪矣,然稍有人生不如意之消极,流露出一份自嘲的悲凉,这首词中,透出的全是豪放,进取。

然而此时豪放词并不占据苏轼全部创作的主流。更多的还是传统的婉约之作,内容多是写景、记游、赠友、怀亲等。

在此期间,苏轼创作数量最大的是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的一类词,姑且称之为“旷词”。这类词可以理解为是婉约像豪放的转变,但是这类词只有苏轼能写,苏轼在密州写得最好。譬如: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赓,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山城人老也”,苏轼在密州,却是寂寞的。没有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用武之地,没有朝中大臣的尤其是皇帝的理解。这样就不觉要感叹“人老也”,也就只能偶尔“聊发少年狂”,而盼着“何日遣冯唐”了。而与当地士人的交往,以及与故旧亲朋的书信往来,还是让他看见了生活的一线希望,享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雨中花慢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苏轼在密州期间创作最多的是与友人之间的唱和酬答之作。如: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春光亭下

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雪中送文安国还朝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

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

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

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深惜今年正月暖。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就冰生砚。

这些小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轼“悠游”的生活。但是词作的背后,却是他深深的痛苦。也许,这些词仅仅是一种对生活中无奈的事情的排解吧。

苏轼此期的诗歌创作也是值得一提的。苏轼在任期间,几乎游遍了密州所有山川胜迹,又修建超然台,更多的则是与众多文人墨客交游,之间互相酬唱之作很多。这些诗歌,主要表现了苏轼的“超然”思想,以及思乡怀亲等思想。在艺术上达到了飘逸潇洒、文质俱佳的境界。这些诗歌多是表现苏轼在不被朝廷重用的情况下,寄情于山水,超然旷达地生活,寻求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其实苏轼是非常称职的,他的“超然”不等于逃避,而是在一种苦闷中的更和谐的进取方式)。在这些诗歌中,没有像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样直白表明进取的语言,全是显示自己无意入朝,安适于目前处境的,如:

卢山五咏

圣灯岩

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

何必露光芒,夜半惊童稚。

三泉

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

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

饮酒台

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

莫向骊山去,君王不喜儒。

卢敖洞

上界足官府,飞升亦何益。

还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识。

障日峰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

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④

除最后一首障日峰难以确定是思乡还是思君之作而外,另外四首都是表达无意仕进的。这是苏轼“超然”的一个表现,是道家、佛家影响的结果,这与苏轼的儒学思想并不矛盾。

这五首小诗,平淡自然,意境轻灵,颇得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五绝遗韵。而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则在唐人隐逸主题之外。苏轼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正如这些诗所表现出来的,既想到了“君王不喜儒”的悲哀,发出了“何必露光芒”“飞升亦何益”的苦叹,以及“还在此山中”的归隐思想;然而,苏轼还是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这与苏轼所受家教以及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少年读书时即有“范滂”之志了。苏轼的矛盾心理是不难理解的。

总之,苏轼一生流寓大半个中国,横历东西,纵览南北,他的身上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文化烙印,他的血液历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苏轼的思想与才华、人品与操守,他在各地为官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的思想与创作,既受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又反之深刻地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品格,发展了地方文化的内涵。苏轼与地域文化,是值得我们大力研究的一个课题。此文草率为之,拙劣有余,以为抛砖之作吧。还请方家指正。

注释:

①据孔凡礼《苏轼年谱》及苏轼诗文补充。

22岁:苏轼与苏辙同登进士第;四月,苏轼母亲程氏病终。

25岁: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初入官场。

30岁:妻子王氏卒于京师。

31岁:苏洵卒,时年58岁。英宗皇帝闻而伤之,命有司具舟载其丧,由苏轼扶护,归葬于蜀。

苏轼34岁丧除还朝之后,因“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在朝中饱受打击后,出判杭州,进而“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

③如《与元发第四简》,《送李公恕赴阙》,《除夜病中送段屯田》《书刘庭式事》等。这类诗文是苏轼在密期间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④以上诗词均选自孔凡礼编著《苏轼年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胡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附文6:

苏轼考科举中进士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形也。当尧之时,高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之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故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意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简单赏析:

这是嘉佑二年(1057)作者应礼部试的试卷。主考官欧阳修以为它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并非应付考试,苏轼没有刻意推测考官喜欢什么,而是把自己想说的当场说来,可以看出他当年便有极高的修养,思考的问题也相当深刻。本文也是在论法的精神,把“法”的两个方面“宽容与界限”“仁可过,义不可过”说得那般清楚明晰,不过区区六百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