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解释“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中说“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思是: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旨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这组诗的成功,首先是因为情感体验的真挚和热烈。先师与师母山中初识后,两情依依,但仓促间并未定情。分别初期,也还没有建立起鱼雁传书的情人关系,所以才有“风流云散新知别,草长莺飞故国愁”,“云海往来鱼雁渺,关山飞渡梦魂忙”这样的愁叹。所以这种热恋又带有苦涩的味道,所谓“莲子有心偏太苦,合欢少瓣总多情”,正是这种情形,而“清睡几回和泪熟,香醪一盏入肠柔”,也是当时相思情形的实录。
作者很自然地想起的陶潜的千古言情绝唱《闲情赋》,对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完全进入了赋中所写的境界,发出了“闲情醉续陶潜赋,意惑神飘欲白头”。而这组《无题》八首,艺术上虽然是较多地受到义山的影响,而情感的真挚热烈,实有过于义山,而更接近于陶公。历代有不少绮怀诗,都带的艳冶的色彩,近于流荡,厉樊榭、龚定庵之流,亦莫能外,至于王次回的《疑云》、《疑雨》,更是等而下之了。盖因士大夫的爱情体验,本来就缺乏真挚,何况古人的这类诗,常是中年之后的情事,不乏猎艳之的情份。先师这组在艺术尽管也借鉴了这类诗的修辞方式,但所表达的完全是现代爱情观念下的青年人纯真而热烈的初恋情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