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可乐0612
可乐061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17
  • 关注人气:18,7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我国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

(2008-03-21 17:25: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教学: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

  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

    近20年来,语文教育界可谓百花盛开、流派纷呈,其中“导读派”出类拔萃,生命力强、影响大,成效最为显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专家和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青睐。什么是“导读”呢?

    导,指教师的指导、引导、因势利导,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与“读”的统一,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合作又互相制约的双边关系。

    关于“导读”,张志公先生是这样阐释的:“导读”与“导演”、“导游”结构完全相同,都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一方面是“读”、“演”或“游”。这两方面中,后者是主体,导读的主体自然是学生,教师“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读得更好,最终脱离教师,自己去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更不能只管自己“导”,而不顾学生的阅读实际;要看学生呈现出的思维走向,要因势利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大小,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它直接决1981年12月钱梦龙先生应邀到浙江金华讲学,借班教鲁迅的《故乡》。在这次观摩课中,他用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节课令学生和听课教师耳目一新。课后评课的教师说:钱老师像个“导演”,把整个“演出”过程组织得很有特色,即使教学中的难点,也没有将现成结论“奉送”给学生,而是像“导演”启发“演员”体会角色一样,使学生自奋其力,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这节课后,钱先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正式提出。随后,他又写了不少文章具体介绍“语文导读法”。“三主思想”作为导读法的理论设计,体现于一个有规律的教学过程之中,必然外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式——“四式(自读式、讲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三主”与“四式”是他“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是“导读法”的指导思想,“四式”是具体的操作过程,它是“三主”思想的进一步体现,确定了学生读的成效。

    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特点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把语文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训练过程。钱梦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是主线。“何谓训练?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蔡澄清:“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钱梦龙在“三主”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式”课堂教学结构: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其中自读课是导读的主要课型。他构建了“导学五步教学法”: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代表作《导读的艺术》。
  2、情感派(于漪)

    情感派: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情感派的重点区域是上海、辽宁。

    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张志公曾对此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古稀之年,于漪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

  3、自学派(魏书生)

    自学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特点:将控制论、管理论运用与语文教育,把教育管理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教育能力。主张把“自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育人”,第三是“教书”。教学中主张民主和科学。魏书生认为,民主化主要是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科学化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教师科学地教,学生科学地学。教学结构上,构建了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张富提出了“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的“跳摘”理论。

    魏老师,魏校长,魏局长。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到后来“教”而优则仕被任命为校长、教育局局长,魏书生这个名字一直响亮着。有人说,魏书生是一本大书。虔敬地翻开,发现他的管理思想中蕴涵着朴素的哲学;掩卷琢磨,悟出他正是凭着这种人生哲学把各种关系——和学生的,和老师的,和校长的乃至和社会的……——处理得有序、和谐。魏书生,一个风靡中国教育界的教育改革家,人称当代孔子,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如何批评孩子)、教育子女德为先、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该不该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防止家教进误区……本书根据近七十种实际情况为众多家长答疑解难,魏书生的家教经验独树一帜,实在又实用。详细介绍怎么办?孩子不愿努力学习,孩子顶撞父母,孩子成绩上不去,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孩子……成千上万家长焦急地向一代名师魏书生求助。魏书生是一个神奇的班主任,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时他又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的儿子200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2002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本书从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如何批评孩子)、教育子女德为先、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该不该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防止家教进误区等几个方面的近七十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魏书生的家教经验角度独特,独树一帜,是从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实在又实用,言辞恳切,入情入理,令人心悦诚服,许多家长因此而获得及时有效的教育良方。

  4、得得派(陆继椿)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语文教师陆继椿,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实验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陆继椿已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流派“得得派”的核心代表,该流派在当时的中国语文教学界形成广泛的影响。重新审视陆继椿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语文教学策略和“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语文教学体系,我们不难体会到陆继椿追求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精神,以及为此做出的贡献。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陆继椿提出“训练点”与“得”的关系,既训练点就是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一个训练点的教学应追求学生有一“得”的收获。所谓“得”就是指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所得。教师为学生服务,不仅要使学生学懂,而且要学生学会。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只有懂了,会了,才算是“得”了,这就需要改变教师只管讲,不管用的教学。训练体系中序列化的108个训练点,就是初中三年语言训练总的“得”。每一个训练点的教学,要使学生“一练有一得”;每个课时的教学,要使学生“一课有一得”;完成每一次训练作业,也要使学生“一题有一得”。这样大“得”与小“得”,分“得”与总“得”,形成“得得相联系”的完整的和有特点的教学。“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就是陆继椿体现“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思想的教学策略。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续椿同志鉴于语文教学常常忽视教学效果的时弊,而决定以“教学效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于是他致力于“一堂课提一个具体要求,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点收获”的实验,提出了“得得相联系”的教学主张,并以此为中心,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的民族特点,创造性地总结出科学的教学体系——分类集中阶段进行语言训练。该训练体系以提高写的能力为主线,把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一系列的训练点,而无数个训练点便组成整个的教学系统。人们称这种教学为“得得派”,以其讲究实效、训练有序的风格特点风行于全国20多个省市。可见,陆继椿老师成为“得得派”的代表人物,就在于他紧紧围绕“教学效果”这个突破口,以“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为有力武器进行重点攻关的结果。
  5、茶馆派(段力佩)
  6、情境派(李吉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