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支学科何以可能
(2021-01-14 09:34:17)
标签:
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社会学分支关系社会学中国话语 |
分类: 交流探讨 |
关系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支学科何以可能
关系社会学是边燕杰倡导建立的新型社会学知识门类。2009年7月,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边燕杰宣读论文《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正式向学界推出“关系社会学”这一社会学分支学科。 2009年10月,边燕杰又在西安交通大学组织召开“关系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多位社会学名家出席会议,并围绕关系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进一步将关系社会学推向世界范围。
关系社会学是在中华文化的特殊场域中提出的,主要是以中国的关系主义现象作为思想源泉、知识 触媒和话语实践的。边燕杰对关系社会学的界定是:以关系主义现象尤其是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人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是一套关于伦理本位、关系导向、以熟亲信为特征的关系主义现象的系统理论知识。从基本内容来说,关系社会学是关于关系主义现象的本质、内在变动规律及社会影响作用的社会学研究专题;从研究方法论而言,关系社会学是一种从联系性、嵌入性视角出发来探索分析社会行为模式的思维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论;从思想文化内核来看,关系社会学是一种由关系、面子、人情、熟、亲、信、缘、报、义等本土概念织成的中国话语体系。
关系社会学的学术目标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经验目标。关系社会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中国关系主 义现象的文化本土性,因此必须揭示中国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关系的运作逻辑是怎样的。虽然东西方人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不过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的关系网络更为复杂、关系运作更为微妙,关系对于 中国社会运行、对于中国人的行动之影响更为深刻。二是理论目标。关系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不是描述性的而是理论性的,是用抽象的概念来把握和分析关系主义现象。理论的功能主要是总结概括与推论解释。通过研究复杂微妙的中国社会中的关系,生成关于关系的一般理论,不仅能够解释中国社会中那些 新生的、未知的关系现象,也可以分析其他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关系现象。三是学科目标。关系社会学要最大限度地容纳、按学科规范去改造使用社会学的相关概念,以保证关系研究的社会学属性与既有社会 学知识系统的一致性,其理论、概念和话语不只是被关系社会学研究者接受,还要被不研究关系社会学的研究者认同,也要得到对中国没有研究的国际社会学者的承认。
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模型目前主要有三种:其一,认为关系的本质是家族亲情和伦理义务的社会延伸,亲缘关系与类亲缘关系是社会互动的基础,在关系互动中遵循伦理规范、履行义务会使个人赢得社会声望,进而有助于目标达成。其二,认为关系的本质是特殊主义的工具性纽带,建立关系是为了获取收益,关系互动的基础在于资源掌控和交换能力,因而关系的建构可以突破亲缘范围,发生在任何需要 资源交换的场域。其三,认为关系的本质是非对称性的社会交换,关系的建构和维持本身是人际交往的终极目的,即只要能够维持和延续非对称的社会资源交换,亲缘、类亲缘乃至非亲缘都可以成为以情感 为纽带来建构关系的基础。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基于扎实的学术储备和知识累积。关系社会学也不例外,在整合为一门新型分支学科之前,海内外学者对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相关研究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主要有胡先晋的脸面逻辑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杨庆堃的关系帮扶论、弗莱德的组织经纬论等开拓性研究,研究者侧重于对关 系模式的概念提炼;二是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有金耀基的关系建构论、黄光国的人情权变论、魏昂德的杂 糅关系论、杨美惠的礼物交换论、阎云翔的礼物流动论、翟学伟的人缘人情人伦三位一体论、林南的人情声誉非对称交换论、边燕杰的关系纽带差异论,这些研究重视理论框架的 建构以及跨国界和跨学科的学术对话。上述关于中国关系主义现象的知识积累为关系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关系社会学之所以成为可能,除了众多中外学者对中国关系主义现象研究的丰厚知识积累之外,也与既有社会学研究实践的关系视角或关系思维等知识传统密不可分。社会学的关系视角或关系思维源 远流长,在古典社会学思想中就已蕴含着一种关系分析进路。而在现代社会学中,关系、社会关系与人 际关系已经成为重要的学科议题,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兴起之后,进一步从理论视角和方法技术上推动了关系研究不断深入。这些关系(Relation/Connection)研究形成的 知识传统,同样使中外学者的中国关系主义现象研究受益良多,借助这些理论视角与方法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揭示人情关系的学理特征,而且能够将人情关系研究切实纳入社会学既有知识体系,从而保证了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属性是名实相副的。
然而,关系研究的知识传统在成就关系社会学的同时,也可能对关系社会学的学科自性造成消极影响,需要我们审慎明辨。随着关系研究的深化发展,一些国外学者提出,社会学思想的最一般预设是 “太初即关系”,关系才是最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实在,所以社会学必须以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克服个体与整体、行动与结构等二元对立困境的中庸道路,也是以此修正并振兴社会学学科的恰当道路。这一重构社会学学科范畴的思想学说,英文命名为 Relational Sociology,中文将其翻译为“关系社会学”。如此就出现一个问题,如果以“万物始于关系”的普遍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Relational Sociology 占据“关系社会学”这一中文名称,那么以中国社会文化特殊性的人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分支 学科还能被称为“关系社会学”吗?如若可以,如何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牵涉关系社会学合法性的重大问题,必须作出切合情理的分析判定。
毫无疑问,以文化特殊性关系为对象的关系社会学,与以客观普遍性关系为中心的 Relational Sociology,二者密切关联且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源于中文概念关系与英语词汇 Relation/Connection 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表征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关系,并不能与Relation/Connection 精准对译, 所以英语世界直接使用汉语拼音Guanxi。虽然关系社会学的关系概念侧重于指称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人情交换,但是关系(Guanxi)概念本身的意涵却是广谱的,包含着从最普遍的客观联结纽带意涵,到人 情交换甚至资源交易等文化特殊性意涵,即关系(Guanxi)既可指称人情交换这种文化特殊性意涵,也包含着 Relation/Connection 所指涉的普遍性意涵。也就是说,关系(Guanxi)与 Relation/Connection 是同位概念,只不过在语言应用实践中,我们侧重关系(Guanxi)的人情交换这种特 殊性联系,而作为交换展开前提的普遍性联系这部分意涵是隐而不彰的,对于 Relation/Connection 则 是侧重普遍性联系,而普遍性联系当中包含的西方社会中也存在的人情交换这种特殊性联系却未被显 明。正是因为如此,Relation/Connection 研究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可以被运用于关系(Guanxi) 研究之中。这也表明,以关系(Guanxi)为对象的关系社会学,大体能够兼容 Relational Sociology,而 Relational Sociology 非但不会消解关系社会学的学科自性,反而能够在知识、方法甚至话语等诸多方面 提供有力支持。
当然 Relational Sociology 的拥趸者并不一定属意以关系(Guanxi)为对象的关系社会学,他们经 营 Relational Sociology 其实别有用意,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关系社会学的旨趣和关怀。从理论预设来看, Relational Sociology 秉持社会即关系、关系即社会的立场,其关系是具有客观普遍性的联结纽带,而 关系社会学所关注的关系,是万千社会现象中一种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人情交换现象;从学科宗旨来看,Relational Sociology 旨在用新范式替代旧知识,意欲从根本上再造社会学学科,而关系社会学的抱负则 是创立一门分支学科,在社会学原有体系中增加一种新知识;从实践目标来看,Relational Sociology 意 在创立社会研究的关系范式,本质上是“社会的关系理论”,而关系社会学的目的则是希望准确认识一种具有文化特殊性的社会现象。概而言之,Relational Sociology 与关系社会学之间既有共相又有殊相,二者在深度关联的同时又彼此独立,Relational Sociology 不能独占“关系社会学”,更不能替代关系社会学。关系(Guanxi)不能与 Relation/Connection 精准对译,实际上也表明 Relational Sociology 不能与关系社会学等量齐观。二 者的差异凸显出关系社会学的独特自性,而二者的联系则强化了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合法性。特别是对于国外学者来说,Relational Sociology 的知识和原理具有积极的前导作用,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纳关系社会学及其话语实践。
本文选自:《关系社会学:迈向国际化的中国话语》
资料来源:社会学吧﹤《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本文作者:胡翼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社会学中国化、社会分层与流动。
相关链接:
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
-----------------------------------------
何光友律师,1995年转行专职律师至今
疑难诉讼、风险管理、法律顾问、私人律师
侧重于民事、商事法律实务操作
服务手机:151 9819 4255
微信公众号:绿叶儿荷(lawyerhgy)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awyerh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