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简析
(2015-05-24 09:43:18)
标签:
现代诗学美学特征诗歌鉴赏诗歌技巧诗美营造 |
分类: 网海采撷 |
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简析
简单地说,现代诗具有隐喻化、陌生化、跨跳性和义象美的特点。
一、隐喻化
鉴赏诗,终极目的就要缘诗取义。赏诗难也就难在怎样把握诗的含义。诗人作诗以诗思构筑,而诗思的直捷手段就是“远取譬”,也就是隐喻化。
现代诗的隐喻与古诗以及散文的隐喻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诗采用隐喻带有约定俗成或延续性。譬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传颂千古的诗行里,杨柳便与人间的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咏柳诗中有借柳抒写离愁别恨的。李商隐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诗人咏柳而抒别情,笔下柳条亦多情依依,并由折柳相送而生出折柳“迎归”的联想。前后两个“柳”是同质架构的。散文隐喻虽说没有古诗那种写法,但它只是表现手法,而不是构思方法或思维方式,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也用了许许多多比喻或隐喻,即,“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里的“酣眠”“小睡”是隐喻,它仅仅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淡淡的朦胧美,与文章的整体意义还相去甚远。
然而,现代诗则不然,它撷取的隐喻十分讲究“陌生化”,决不跟前人相同,也不与他人或自己雷同,必须是本文的“阿堵”,并且跟整体意义相关联。如,食指的《相信未来》中,别的不说,单说前三层用三个隐喻写下“相信未来”:
1.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2.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3.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可以用如下几种技巧技巧解诗,即,1.知人论世法,它是指要了解诗人的兴趣爱好、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2.文本互文法,是指文本以外的其他文本表现的内容及形式;3.等价替代或平行对照法,有诗句与诗句平行对照的,也有诗句与其他文本对照的,或者说字词,形、音、义相互替代的。第一句,承接着前句“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他仍然希望“灰烬”复燃,但当时黑暗势力猖獗,时势仍处冬天,然而诗人以“远取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诗人自明雪是要化掉的,写下的“相信未来”可能成泡影,但他又连续写下两个。孩子的笔体是稚嫩的,显得力量不够,但写在大地上,厚实的大地总能承载“希望”。诗人用腾挪笔法,隐喻兼长。这连续写下三个“相信未来”,颠覆恶势力虽显底气不足,但已完全表明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只要同全诗联接起来,尤其最后四句: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稚嫩的声音立马变得铿锵有力,成了战斗的号角。
二、陌生化
有位诗评家说,诗美常常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P29) 现代诗人对于陌生化这个美学特征已经成了审美的追求,也是现代诗一个突出的恒定的美学标准。
要了解陌生化诗学的两个内容,一是诗的内容陌生化,写出来的内容令人震惊,以改变原有的观念;二是诗的语言陌生化,让人完全陌生感,如,采用变形、换位、荒诞、梦幻、远取譬、反讽等手法。所以,鉴赏现代诗,一定要去理解诗人陌生化诗学的用意。
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开头一节: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诗人一连串用了六个贬词“破旧”“疲惫”“熏黑”“蜗行”“干瘪”“失修”,自有她的用意。其实,诗人采悖论反讽或者叫反将法的陌生化手法,既表达出多数人责怪、贬罚的牢骚话,又表达儿不嫌母丑的爱意,要改变贫穷落后,只有奉献。唤醒人们迷惘而痛苦的心,并且昭告人们,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这是诗人用陌生化诗句的用意所在,也是诗的主题所在。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所以,下文写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
如果这一例还不够“陌生化”的话,再来举一例罗门的《流浪人》,其中一节:
椅子与他坐成它与椅子/坐到长短针指出酒是一种路/空酒瓶是一座荒岛/他向楼梯取回鞋声
“椅子与他坐成它与椅子”,这看似是个文字游戏,其实不然,从这句中我们会发现流浪人在此地逗留了很长时间。“坐到长短针指出酒是一种路”,空空的酒瓶比喻成孤岛:一是喝的酒多,二是“荒岛”孤独之感强。最有趣的是,“他向楼梯取回鞋声”,可以想象他来的时候,哒哒的鞋声叩击着上楼的台阶,上楼后把鞋声藏了起来,而此时,要走了,所以取回鞋声。虽然只是来去这两个动作,诗人却又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审美的享受。
三、跨跳性
杨匡汉在《中国新诗学》里说,“我们现在所研讨的诗性时空运动方式中的‘张力’结构,就是中西共有与汇通的一种结构形态。用提出“诗歌张力说”的阿伦·泰特的话来解释,“诗的意义,全在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一切外延力(extension)和内涵力(intension)的完整有机体。”诗的张力美已经成为诗特出的美学特征。它与散文、小说追求的美学不同。
散文的美,在于松弛散淡美,而不在于爆发张力,要是有,也没有像诗那样具有爆炸力;小说的美,全在追求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下人的个性形象的内在美,要是小说有张力也就于此。诗的张力具有诗的“核聚变力”或者说拥有极大的吸附力。诗的张力结构,杨匡汉先生概括为五种常见类型,即,相克型,反射型,戏剧型,对照型,连锁型等。
如,顾成《远与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属于反射型,具有繁复多义的张力美。可以看成情诗,也可以视作非情诗。有着多层蕴义。该诗都是从我的角度去写,一层是写我的眼里你在观察“我”与“云”,而又显得那样的娴静,这可以说是情诗的表现;而另外,它表露出人与人保持一定空间,会显得那样清丽,当人与自然也保持一定距离,各自都能自由自在。这一层“你、我、云”已经道出了远与近多义张力,赋予哲理美。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理解。二层写出“我”对“你”的观察的评判,“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里的“我”可以看成普遍性的我,与“你”可能是两代人,所以,这一远一近又有新的内涵力。
再如顾成的《雨》:
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
诗有四个意象,其中三个实象“雨”、“人们”、“盾牌”,一个抽象“悲哀”,以构成矛盾对抗张力。“雨”,是物象,绵绵阴雨,淅淅小雨,滂沱大雨,连日下雨,也是虚象隐喻,时势阴霾,给人造成“阴雨”把人逼仄在家,鸟死笼中;或有人悲悲切切,泪如雨注。然而,诗人召唤拒绝悲哀,举起盾牌向老天发出阵阵抗争的呐喊声,向着雨力示威。
四、义象美
说到底,诗是内涵繁复的耐读品,诗意含蓄而不直露。诗的义象美也不是专指其深刻,而是指有隐晦曲折而多变的,有婉转流水的,有多层立体影现的,也有别出心裁表现的,等等。如顾城的《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这首诗共有四个画面,即四个意象,它却用几何形的“弧线”画成一个形态各异的线条美的图画。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个完全可以各人驰骋在想象的太空,说说各自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人说,“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但是,诗的蕴义繁复而丰赡,含义有层次之分,有主次之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人说“少年弯腰去捡一枚分币是最不美的举动”,是一种嘲讽。但实际上,此诗展现的是意象的舞动美,诗中的人、动物、自然物各自都在弹奏为自己畅想自由的旋律,显示出自由自在的自然美。诗中这些隐喻意象,昭示着只要在大原则不受影响下,只要国格人格不受辱没,足可以能屈能伸,伸展自如。
因此,这首小诗的美学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弧线”的形式美,更在于它把形式美的弧线融入到诗歌的表现内容里,从而使诗的内涵更加丰腴,使诗的义象美得到多侧面的展示,从而吸引了不同喜好的读者。正是如此,这首小诗有着不容小觑的美学价值。
本文摘自:《把握现代诗美学特征 提升高中生诗歌鉴赏水平》
原文作者:邵友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