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南蚂蟥线蕨叮咬青叶蜱虫草耙子杂谈 |
蜱虫(念pi,二声)俗称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虫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2010年夏天,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做蜱虫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当地2009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
http://a4.att.hudong.com/31/12/14300000835584128409121035346.jpg
我被蜱虫咬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臂,生拔下来,头就留在皮肤里,过一周,伤口处化脓,挤出来白色一团,疑似幼虫。
第二次是后背,刚开始几天以为是皮肤上起了包,没在意,后来发现是虫,也是生拔下来的,涂了点花露水。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他被蜱咬了以后是用热水淋浴烫下来的。之后就很注意类似问题:千万不要让蜱虫的头部留在体内。
今年小五,两位驴友被咬,用烟头烫下来的,然后用整支烟烟熏患处。本来他们是不抽烟的,那时候一人叼了一直烟,时不时的唑俩口后去熏患处,还挺好玩。
同类,叮咬了人之后容易将头部留在体内的还有蚂蟥。
水蛭,俗名蚂蟥、马鳖,属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水蛭科,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南方在1995年前后,开始捕捞自然苗种,首次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北方地区因苗种和技术原因一直未有养殖。
http://a3.att.hudong.com/33/13/14300000835584128409137848003.jpg
蚂蟥叮咬比蜱虫那处理的多,蜱虫不会留下太明显的伤口,蚂蟥不一样,一叮一腿一抓一把,蚂蟥也会把头留在身体,不能生拔,有人是拍,男人用手狠狠的拍打被叮咬的患处,女人则下不了这个手。也有别的方法:撒盐或者烟烫蚂蟥就会松口,但之后血流不止。击打和吸取蚂蟥体内水分的方法可以不让蚂蟥的头部留在体内,但都起不到治疗的作用。估计是蚂蟥素溶血性强的缘故。
被蚂蟥咬了若就地治疗,可注意周边植物,海南是三叉股,叶子揉碎涂在伤口。不处理会一直流血,流血时间长短跟个人体质有关。有个男驴友大腿根被咬,血从三亚留到海口,染红了档,跟来了大姨妈一样。
http://a2.att.hudong.com/64/97/16300000835584128408970715564.jpg
防蚂蟥独门秘方,是否防蜱,有待考证:青叶线蕨【别名】三枝枪、鸡骨树、三桠苦、小黄散、三丫苦、三叉虎。一种生长于海南北部的中草药对五指山区的山蚂蟥有非常显著的抗拒作用,用这种植物的新鲜叶子捣粹擦于下肢皮肤上,任你穿行在山蚂蟥再多的地方,也不必担心它会咬你。如果被蚂蟥钉上了,同样用新鲜叶子捣碎了涂抹到钉在身体上的蚂蟥,蚂蟥就会迅速剥离身体,吐血而亡。
我在海南,每次上山都是先被蚂蟥咬,然后用这种草涂在患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止血效果立竿见影,后期也无不良反应。每次扎营的时候,都往帐篷里扔几十片叶子,帐篷周围也会撒一些,还能防止蚊虫蚂蟥等入侵。而下山的时候涂抹了青叶线蕨,蚂蟥就不会沾身了。
http://a2.att.hudong.com/04/21/14300000835584128409214682407.jpg
所以不能先行涂抹,是因为青叶线蕨在海南岛生长线要高于蚂蟥的生长线(有资料说此草生长线是400-600米,我在海拔1000米见过多次,可能它的生长线和纬度还有关系)。只能先被咬后涂药。后来采摘了很多青叶线蕨的叶子准备做药,以待研究,但因为一场突发起来的长期事故作罢。
类似青叶线蕨这样的植物,既能防御又能治疗,具有双重属性的并不多见,常用的花露水,被叮咬后涂抹六神的治疗效果要好于金银花的,但是在防御上来讲,却不如金银花。
虽然我没用过青叶线蕨治疗过蜱虫叮咬,但青叶线蕨立竿见影防御并治疗蚂蟥叮咬和其他蚊虫的效果,也许它会具有治疗和防御蜱虫叮咬的效果,有待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