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是来自现场一线的电话通报,这个救助案例,可能会给后续的志愿行动模式带很一些借鉴,给大家整理一下会谈记录。
目前深山孤村情况比较悲惨,一般这些地方剩下都是老弱病残。救助车队只能照顾到靠路边的村庄,而很多深山孤村都没有救助团队进去,道路可通的地方大部分已经解决了物资问题,而这些地方,基本的帐篷、食物和药品,依然还是救命资源。
搜索团队在出发之前,有很大的争议,甚至有队员离队。到现场救助的队员有6人,全部是红十字会募集到的志愿者,领队的是来自河南的老黑,负责物资运输,搜索救援队员是天涯和绿野的救援队员,吴大夫来自重庆,小玲护士是成都人,还有一名来自北京的记者,出发场景还是颇为悲壮的。
跟村民口头统计,目前死亡人数10多名,幸存人员120多名,均为老弱病残,重伤人员1名,其他为常见外伤。过程如下:
1、上山搜索孤村,有搜索队员承担,也是最危险的任务。
2、找到孤村,调查伤亡、生存和紧缺物资情况。GPS打点作用不大,主要还是要熟记路线。
3、救助团队进村,就地实施紧急抢救和紧急物资发放,6个人的团队所能带的药品和物资资源十分有限。截至19日止救助包括一队和沿途的4个村庄。
4、搜索队员继续周边村落情况。登山队员负责运输物资。
5、救助团队成立救助点,辐射周围20个左右的村落。
6、搜索团队17日早8点开始上山,到19日晚下山,往返两趟,现撤离开始开始新的搜索。而救助点留有2名大夫、2名医护和2名登山队员,分两组在实施救助。
经验总结:
一、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病情
1、最近的车卡是否有人可出入
2、封锁线站岗人员服装是否为特殊的防疫服
3、跟山民了解情况
二、要对危险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余震和山体滑坡一路伴随着你8小时,才搜索到罐滩一队,在路上就碰到4个被滑坡压住的尸体。
三、志愿者可能受到灾民攻击,但需要说明一下,这不全是本次救援遭遇的情况,总体而言本次救援灾民很配合。
四、现场十分紧缺的资源
1、居住的帐篷
2、防雨防潮的帆布,放救援物资和安置伤员。
3、食品,运输力量有限,十分紧缺(不过地里的庄稼熟了,但是收割后缺乏防雨设备)
4、创伤、消炎、感冒、消化类药品多带。
五、团队组合和配合
1、救助点团队最好的组合:2名大夫、4名护士、1名搜索队员、2名登山队员。精悍些可以2名大夫,2名护士,1名搜索队员和1名登山队员。
2、搜索工作十分危险,要有献身的精神和心路准备。摸清详细情况后团队才行动,包括路线信息、村庄信息和伤亡信息。
3、建立医疗救助点,以救助点位中心,辐射周围村庄,主动调查周围村庄情况,上门救助。
4、大夫和护士负载能力有限,均靠搜索队员和登山队员背负救灾和自我生存物资。需要登山队员2、3天往来救助点一次运输生存物品。
救助模式总结:这次救助,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志愿者组合模式,通过短小精悍的团队组合,实施定向救助,而后续的志愿者和物资,可以实施定向募集和募捐。
1、前线志愿者:搜索队员、登山队员、大夫、护士
2、物资:常备药物和食品,其他根据救助点反馈定向募集
3、募捐:可标明该资源用于哪些物资或者用途,定向使用。
4、运输通道或者运输费用:把募集到的物资和志愿者送往成都。
5、后方志愿者:志愿者或物资登记、分配、分发,辅助运输到公路可通的最近汇集点等。
搜索和统计到罐滩一队孤村信息后,第一时间通报给部队和红十字会,但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派人和派物资。目前到现场救助的志愿者团队,都是拥有红十字通行证的志愿者自发组合的。昨天新闻报导,军队已经组织80个小分队深入各孤村,情况可能会改善很多,但是缺口依然还很大,不能照顾到的方面还很多,志愿者的力量和作用,还是不能忽视。
朋友前线说碰到一个朋友,被打得头碰血流,但他理解灾区,不怪灾民,反省自己,还是希望能够继续为灾区出一份力。
提醒志愿者,部份重灾区现场情况是既艰难,又危险,还很复杂。灾区十分需要你们的支持,但也需要你们有足够的坚强、宽容和专业。还记得那个被10岁小姑娘咬了并且还用针扎伤的战士么,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灾民打志愿者或者救援人员应该很少,起码朋友反馈从15日进到灾区,到目前为止只亲眼见过一例,而且是路上碰到的,但倒是听说了一些。这里摆出来也只是提醒志愿者,要充分关注灾区这么一个特殊场景,充分理解某些场合下的激愤心情,并且要十分有意识地避免激化这种情绪,安抚也是志愿者的首要任务之一,比如不要一到灾难现场首先先拿出相机出来,分配物资时候不要大声吆喝等等,这也是基本的基本的人文关怀素养之一。
目前深山孤村情况比较悲惨,一般这些地方剩下都是老弱病残。救助车队只能照顾到靠路边的村庄,而很多深山孤村都没有救助团队进去,道路可通的地方大部分已经解决了物资问题,而这些地方,基本的帐篷、食物和药品,依然还是救命资源。
搜索团队在出发之前,有很大的争议,甚至有队员离队。到现场救助的队员有6人,全部是红十字会募集到的志愿者,领队的是来自河南的老黑,负责物资运输,搜索救援队员是天涯和绿野的救援队员,吴大夫来自重庆,小玲护士是成都人,还有一名来自北京的记者,出发场景还是颇为悲壮的。
跟村民口头统计,目前死亡人数10多名,幸存人员120多名,均为老弱病残,重伤人员1名,其他为常见外伤。过程如下:
1、上山搜索孤村,有搜索队员承担,也是最危险的任务。
2、找到孤村,调查伤亡、生存和紧缺物资情况。GPS打点作用不大,主要还是要熟记路线。
3、救助团队进村,就地实施紧急抢救和紧急物资发放,6个人的团队所能带的药品和物资资源十分有限。截至19日止救助包括一队和沿途的4个村庄。
4、搜索队员继续周边村落情况。登山队员负责运输物资。
5、救助团队成立救助点,辐射周围20个左右的村落。
6、搜索团队17日早8点开始上山,到19日晚下山,往返两趟,现撤离开始开始新的搜索。而救助点留有2名大夫、2名医护和2名登山队员,分两组在实施救助。
经验总结:
一、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病情
1、最近的车卡是否有人可出入
2、封锁线站岗人员服装是否为特殊的防疫服
3、跟山民了解情况
二、要对危险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余震和山体滑坡一路伴随着你8小时,才搜索到罐滩一队,在路上就碰到4个被滑坡压住的尸体。
三、志愿者可能受到灾民攻击,但需要说明一下,这不全是本次救援遭遇的情况,总体而言本次救援灾民很配合。
四、现场十分紧缺的资源
1、居住的帐篷
2、防雨防潮的帆布,放救援物资和安置伤员。
3、食品,运输力量有限,十分紧缺(不过地里的庄稼熟了,但是收割后缺乏防雨设备)
4、创伤、消炎、感冒、消化类药品多带。
五、团队组合和配合
1、救助点团队最好的组合:2名大夫、4名护士、1名搜索队员、2名登山队员。精悍些可以2名大夫,2名护士,1名搜索队员和1名登山队员。
2、搜索工作十分危险,要有献身的精神和心路准备。摸清详细情况后团队才行动,包括路线信息、村庄信息和伤亡信息。
3、建立医疗救助点,以救助点位中心,辐射周围村庄,主动调查周围村庄情况,上门救助。
4、大夫和护士负载能力有限,均靠搜索队员和登山队员背负救灾和自我生存物资。需要登山队员2、3天往来救助点一次运输生存物品。
救助模式总结:这次救助,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志愿者组合模式,通过短小精悍的团队组合,实施定向救助,而后续的志愿者和物资,可以实施定向募集和募捐。
1、前线志愿者:搜索队员、登山队员、大夫、护士
2、物资:常备药物和食品,其他根据救助点反馈定向募集
3、募捐:可标明该资源用于哪些物资或者用途,定向使用。
4、运输通道或者运输费用:把募集到的物资和志愿者送往成都。
5、后方志愿者:志愿者或物资登记、分配、分发,辅助运输到公路可通的最近汇集点等。
|
|
|
|
提醒志愿者,部份重灾区现场情况是既艰难,又危险,还很复杂。灾区十分需要你们的支持,但也需要你们有足够的坚强、宽容和专业。还记得那个被10岁小姑娘咬了并且还用针扎伤的战士么,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