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段时间去参加了央视《对话》栏目的录制,主题是《另类刘强东》,访谈的人物就是刘强东了。这大概是刘强东最高调的一次曝光和最深度的一次访谈,其实全场看下来,刘强东并不是另类,只是更加的务实,而这种务实在当下浮躁的互联网环境中,反而显得有些另类。
草根逆袭的典范
刘强东自己最喜欢的标签其实是草根,不过嘉宾其实并不同意,牛文文就认为他是人大毕业,其实已经算是精英了。这大概是判断标准的不同,刘强东觉得自己是草根,是因为他自己出身农村,家庭贫困。而牛文文的角度,则是他大学也是名校出身,其实算不上一穷二白。其实我觉得刘强东的说法还是更合理的,毕竟考上人民大学也是他努力逆袭路上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大的学习经历,恐怕也不会有后续的京东。所以知识改变命运总是对的,不过也要考虑到,人大学子千千万,刘强东只有一个,知识只是一个基本必要条件,也并不充分。
刘强东在中关村打工的经历,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京东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刘强东是传统的零售商出身转型电商,身上的零售渠道思维非常浓厚,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商中,京东首要选择了物流建设,而且不惜重金和压力,也要把这个事情进行到底的原因。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物流对于零售通路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物流最终成为了京东的护城河,成为其他电商拍马也追不上的巨大优势,这都是和刘强东的草根经历有着相当的关系。草根其实就是地气,从草根走过来的刘强东,更接地气和更加务实,这让他在众多技术出身的互联网创业者中,显得比较另类。
刘强东表示,京东覆盖了2600个区县,62万个行政村庄乡镇,我们现在已经覆盖了540多万个乡镇了。整个物流投资基本上结束。五年之后,京东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拥有快递、大件物流网络和冷链、冷藏三个物流体系的公司。
虚拟经济中的实体者
电商是一个虚拟经济,互联网也是一个虚拟经济,但刘强东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相同的观点也出自谷歌的董事长,他们都认为互联网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在缺乏实体支撑的情况下,互联网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刘强东一直不认为京东是一个虚拟经济,所以一开始的设计思路,包括物流建设,电商建设,都是按照实体经济去做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去深思。互联网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的业务做得更轻一些,从短期看,是对财务指标有帮助的,但从长期看,往往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结局。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则,京东从一开始就是做自营的,这一点不管多困难,都没有动摇过。这不同于平台电商,也不同于销售渠道,和淘宝平台以及国美、苏宁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模式。这一模式看似很重,但也是京东得以从电商领域突围的重要选择。良好的用户体验往往是靠自营才能真正实现的,而自营的模式,也让京东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才能从大渠道林立的家电3C领域突围,避开多方的围剿,高速发展,从而成为互联网最大的零售渠道。
最高的追求,最好的用户体验
我写了一本书《格局逆袭》,核心思想是,成就的差别往往是格局导致的。反过来,格局往往也会造成结局的不同。在这次节目中,我最大的感受也是如此,在和大佬的对话中,你最容易感觉到的,其实就是格局的差距,对项目的看法,对业务的看法,对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不同,导致了行动的不同,也导致了结局的不同。刘强东曾经因为钱的问题痛苦,一夜白头,但从来没有因为钱的问题动摇,一直都在坚持做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当时被认为是错误的,但事后看来,其实是正确的,当初的人只是缺乏那么一点远见。
我之前那篇被刘强东夸奖的文章中,说到,烧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要正确的烧钱。这一点刘强东在现场也再三的阐述,烧钱的结果是要建立起最好的用户体验,建立起无法超越的壁垒,而不是很多企业的补贴用户,拉动财务指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看到了大家格局的不同,和方向的不同,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如何从更高的层面去设计自己的公司和业务,去更好的调配手中的资源,建设自己的壁垒。
很多事情到最后其实才能看到结果,但很多时候,我们看过去还是可以找到很多规律。创始人的发言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看到这个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最重要的则是看到他成功的格局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