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虽然现在很多东西都在智能化,但是鲜有成功的案例,尤其是被市场接受的案例。很多的东西只是极客或者大众好奇的玩物,最终还是很难成为真正的需求。
我一直在用麦开的智能水杯,我也不知道是谁送给我的,是他们本人或者是硬件媒体。当我拿到这个杯子的时候,同事都来问我说,这是什么啊。我说目测是个智能水杯。同事说,智能水杯能干嘛啊。我说估计是提醒我喝水吧。同事说,哦,和我家的狗狗的自动喂食器差不多吧。。。。好吧。。这就是用户对这个产品的理解。
不过这个杯子质量还不错,我一直用它来喝水,至于亮灯的含义我现在也没搞明白,至于app我也没下载,因为扔掉包装后我找不到下载的二维码了。我觉得让一个杯子决定我怎么喝水是对我智力的一种蔑视,但至少麦开智能水杯,做为一个杯子是合格的,但是这个智能,目前还没找到什么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麦开使用的是纽扣电池,而非内置锂电,不需要充电,总的来说,这个设计还是方便很多,但是没电之后呢?我估计不会为了这个事情再去买一对纽扣电池,那东西也蛮贵的,可以买一个普通杯子了。
所以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对这个产品的判断是,聊胜于无。反正我也需要一个杯子,他有点智能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或好或坏的影响,偶尔响一下我听见了,也会喝一点水,除此之外,也找不到什么其他的更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杯子一般是不会随身携带的,所以他能解决的问题就只在办公或者家庭场景,从这个角度说,实际作用又要打一个折扣。让我不太满意一点则是,这个杯子没有把。
所以我们可以回头来审视这个时代智能硬件设备的逻辑,到底是用户需要他们智能,还是开发者需要他们智能,包括谷歌眼镜在内,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产品,而仅仅是因为好玩才买这个产品,尝鲜过后,就立刻会扔到一旁束之高阁。显然,看到麦开创始人的自述他是针对后者的,他认为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只要覆盖足够高,还是可以有其商业价值的,但这未免显得过于乐观。
在当前社会,一个小众需求的满足还是很困难的,因为你很难找到这些人。在上一个时代,小众需求的解决困难主要取决于传播渠道较少较贵,比如在央视做广告为一个只有五十万用户的产品显然是不值得的。而现在的情况则是,传播渠道碎片化虽然单价降低了,但总价却变得更贵。所以有五十万用户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找到和告诉这五十万用户并让他们购买,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大众产品当前的核心是靠口碑传播,于是有了很多互动和话题,而小众产品当前主要靠圈子传播,比如在烟斗圈子里面卖烟丝。从这个角度来看,水杯这个产品是一个大众产品,而智能水杯这个产品则是一个小众需求,二者结合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决定大众产品销量的一定是价格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决定小众需求的一定是需求足够强的满足特定人群需要的需求。遗憾的是,智能水杯既不便宜,也没有什么强需求的满足,如果我真的需要提醒自己喝水的话,我在手机上设置八个闹钟,一样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而且手机是随身携带的,走到哪里都可以完整的执行这个喝水计划,再极端一点,我开发一个喝水提醒的app好了,对用户来说成本更低。
从这个角度引申开,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你根本没有必要弄个杯子,还不如做个手环,或者一个带提示灯的夹子就可以,反正你需要的就是一个亮灯和传感器,用杯子外设的方法一样可以解决,就不太有必要非弄出一个杯子来限制用户使用。我觉得最好的形态其实目前还是充电宝 的解决方案,用一个充电宝来增加一个提醒喝水的功能即可。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供电问题,而且人们也会随身带着充电宝。其实当前的智能设备,能在充电宝上做实现的就靠谱很多,毕竟供电问题还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人们宁可接受充电也不会去换电池的尤其是很贵的纽扣电池,尤其是在看不到明显功能的情况下。
笔者曾经负责过目前大概是最成功的智能硬件之一360随身wifi的营销,之后也负责过一段时间360儿童卫士手表的营销,总销售额数亿,用户过两千万。最大的感触实际上还是,智能设备一定是要从广大用户的切身需求出发,解决实际痛点问题,而且不要增加用户的麻烦,才有可能普及成为一个大众产品。而像智能手表,如果没有安全强需求推动,用户也不会接受,主要是懒得每天充电。所以,我跟inwatch的小彬说,首先你要做的像一块表,然后我们再来谈智能,只要你把自己当表卖,附赠智能的功能大家是会接受的,就算大家不用智能的功能,单纯做为表也可以存在。
曲高和寡的智能遥控硬件只能归为玩具序列,不断的做一些玩具出来,不断的有一小搓人在玩,其实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推动作用,毕竟在硬件技术方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和发展,仅仅是在产品的形态上做了一些变化,比如从手环到手表到鞋子,传感器还是一样的传感器,只是载体形态变化了,看似是多个产品,实质不过是几种传感器的应用变形而已。这样的智能硬件尝试,商业上的意义还是很小,更多还是心理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