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app领域的朋友和我谈一个事情,大概的意思是想去做小贷以及一些类电商的东西,目的是增加一个收入源,目前他搞的垂直领域的app还是不错的,都是实体老板在投入支撑,不炒概念,踏实做事,很棒的团队。聊得感觉就是,app这个领域目前还是比较苦逼的,资本进入很慎重了,先期做的成果无论好坏,盈利都很堪忧,当初预想的先圈地再搞盈利模式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而目前已经超过五十万种的应用,已经让这个领域庞大到了消费者无从筛选的地步。
对于用户而言,五十万应用和五百应用的差别并不大,核心变成了推广,而不是app本身的质量,这种情况和我之前写的《宗宁: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目前还是远被高估》《宗宁:移动互联网的趋势陷阱》里面有比较清晰的阐述和预估。现实的发展并没有超出想象,依旧没有特别好的模式出现,所以这个行业资本冷却的速度可能超过了团购,而由于门槛较低,行业冷却的速度可能会慢一点。
虽然不恰当,但这让我想起了房地产,于是突然就引发了一个想法,在app领域是否可以采用金融领域的一些办法进行拓展,而我认为这可能也会成为一个主流。这个我称之为app金融化圈地模式,不管以前怎么样,现在是我的知识产权了,引用一定要标注哦。嘿嘿。
app这个东西之前的分析是用网站进行分析的,其运营类似当年的站长推广。但其实,app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可以发掘并从金融角度可以加以应用。比如,app是装机量概念的,这个和网站的浏览量还不是一个概念,他是实实在在装在机器里面的,而且一般不会删除,而且可以推送更新。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圈地概念要比互联网的圈地概念更贴切一些,第一只要你装进手机了,就算圈了。第二其其他人装进去了,也不影响你圈的效果,可以友好共存。而互联网的圈地,更多的是希望独占用户的,不然也就无所谓圈了。
app的盈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是基于流量和推送的,所以装机量是一个最大的指标。所以,app的发展方向就是怎么提升装机量。
现在的方式和推广软件差不多,尽可能的广告,吸引大家下载,这个方式成本比较高,效果看天吃饭。
如果换个思路,《异形》系列电影我很喜欢,也很出名,异形的繁殖方式很有意思,他需要人来做寄主,然后幼虫长大了,就从人体里面出来,就是冬虫夏草的意思。那么这就带来一个可能,一个应用,通过它的升级,是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应用的,至少可以是一个特别版本。
于是,收购app就变的可能,而且是最有效的增加装机量的办法,要记得,这个增加,增加的都是有效客户,可以说是十分精准的。从金融的角度去说,可以成立一个app的并购基金。
然后我们来看下一步的模式。
当装机量到了足够大,那么推送和广告就有了真正的价值,而如果收购的成本太高,完全可以采取换股的方式,而利益分配则采用cps的方式,按照效果付费。这从两个方面对被并购方进行了保障,一个是事业上的保障,一个是收入上的保障。
这个和广告平台有点类似,差别主要在一个强大应用的主导能力上,就是对技术研发,版本改良以及推送控制方面的优势,人性化的地方则是,除了cps,还可以用股权交换的方式带来更多的优秀团队加入,成为一个真正的app帝国。
这种合并其实可以从同类型的应用合并开始,数据库的合并,用户的合并等等,市场份额和价值都会成倍增加。所以,如果大家都无法做到很强,那就不如合作。这里面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就是并购方是不是足够强力,有没有能力去主导这件事情,中国人一向不太擅长做这种合作的事情,更擅长做大了分家的形式。
ps:以上观点不包括游戏类ap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