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情闺怨诗(翁佳怡、拜章婷整理)

(2021-10-11 16:04:57)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一、《无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内涵: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标志:标题直接为“无题”。

意象:“东风”“百花”“春蚕”“蜡炬”“月光”“青鸟”“云鬓”“晓镜”。

3、内容情感: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4、常用技法:(1)借景抒情:“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对仗: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对“身”(名词对名词),“有”对“无”(动词对动词),“灵犀”对“彩凤”(走兽对飞禽),“一点通”对“双飞翼”(联组相对),构撰极妙,对仗极工,堪称天衣无缝。这些对仗的运用,使诗的形式对仗和谐,而且还在互相对仗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3)比兴:先从自然之物“东风”“百花”等写起,进而引发诗人对爱情离别之际的慨叹。

(4)象征:春蚕丝尽与蜡炬泪干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5)隐喻:彩凤双飞翼隐喻心有灵犀。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内涵: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

2、标志:内容中有 “思”“忧伤”

意象:“江”“芙蓉”“兰泽”“芳草”“远道”“旧乡”“长路”

3、内容情感:对全诗意境的营造的作用一是在于芙蓉花属于非常美好的东西,在含义上,“芙蓉”双关为“夫容”,“莲”谐音“怜”,在古代为象征爱情的花,采了但无法送给远方的心上人,美好的东西无法与心上人共享,实则是一种痛苦;二是在于以美好的愿望开始,以没有希望的叹息结尾,先扬后抑,营造了一种很茫然的意境.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常用技法:(1)以乐景写哀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荷图,表现主人公的欢快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笔锋一转转喜化悲,倍增其哀伤。

虚实结合:一个借采莲来表达思想的女子,想象自己的爱人也在远方回望故乡,思念自己。本词前四句为实写,5、6句为虚写。

对写:善于捕捉刹那间感触的特点,以触景生情。从思念对象的角度落笔,来衬写诗人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往往宛转含蓄,意境深邃,虚实相生,别有韵致,可谓颇具匠心。

《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内涵:这是一首闺情词,书写了夫妻离别、人居两地的愁苦之情。

标志:内容中含有“愁”“相思”

意象:“红藕”“秋”“罗裳”“兰舟”“锦书”“雁”“月”“西楼”“花”“眉头”“心头”

3、内容: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上阕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4、常用技法:(1)情景交融:“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用触觉直观感受,暑退秋来,竹席凉了,也表达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夫妻将分离,自己内心的悲凉。

(2)借景抒情:“花自飘零水自流”表达韶华易逝、年华逝去、青春难再。体现词人的愁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