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的十大谬误(缩略版)
(2013-09-21 15:31:21)第一, 主流经济学个体本位的方法论传统,将单独的厂商和个人作为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单元,这是对商品经济的扭曲。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它至少要涉及两个行为主体,两种商品和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商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应当以一个完整交换体系的二元结构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我们称之为交换单元。只考察一个厂商,一种商品和一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不可能得出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经济学原理。个体本位的一元结构,是正统经济学所有错误理论的源头。我们看到,沿着这个源头,正统经济学与经济现实的距离渐行渐远,直到完全背离。
第二, 经济学的许多基本假定,如自利原则、理性原则、最大化原则、边际效用递减、完全信息与完全预期等等,并不是科学实验的结果,用西尼尔的话说,“这些命题乃是由观察或内省获得的,”④L·罗宾斯则把经济学命题看成是一些无需通过受控实验来建立其有效性的“自明的假定”。⑤问题在于,这些假定从来就没有得到普遍的公认,而且现代心理学试验表明,这些假定还真不是“自明的”,它们完全有必要接受重新的检验。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进行实验室检验,试验结果绝大多数与经济学假定不符。经济学的重新构造已经势在必行。
第三, 由于经济学的假定带有太多想当然的成分,所以,不同的假定放在同一个分析系统内,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果。例如:边际效用递减表明,一种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是随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逐步减少的,最终会趋向于零或负值。换句话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有限的,当边际效用下降为负数时,消费者就会停止消费。可是,供求法则却告诉我们,需求是价格的函数,只要价格降得足够低,需求就会无限膨胀,而且,这种需求对价格的完全弹性,还是一般均衡实现的前提,于是,我们在分析一般均衡模型时会看到一个二律背反的推论,要么是边际效用递减不成立,要么是一般均衡理论不成立。像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在正统经济教科书中随处可见。
第四, 作为经济学核心理论的最大化原则,其短期实现的条件,是假定其它因素不变,只考察一个生产要素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转变为现实的情况,最大化原则就演绎成老板如何决定餐桌与服务生的比例这样可笑的问题。在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中,最大化原则还会导致悖论。即一个人的最大化收益要以另一个人的收益最小化为前提。也就是说,最大化原则无法作为普遍性原则成立。
第五, 主流经济学通过忽略时间的因素或者是通过假定过去与未来时空等价的方式来回避不确定性问题。交易当事人的决策被定义为在既定的环境背景下,寻求收益最优解的过程。但如果未来确定,交易当事人的行为会趋向一致,利率和租金水平这类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将不复存在,否认不确定性的存在也不能使正统经济学自圆其说。况且,不确定性毕竟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假定厂商可以在未来预期的价格上售出他的全部产出,就等于假定股票投资者知道他买入的股票最高可以涨到多少,彩票买入者知道他会不会中彩票一样。这种天真加愚蠢的假定还是不要为好。
第六, 被主流经济学家推崇备至的价格调节机制,其实也没有那么神奇。当价格被投机性需求推高到行业的重置成本之上(或之下)时,价格对生产要素的指引往往是误导。泡沫和危机都是在价格引导下出现的。价格的本性是趋向于震荡而不是趋向于均衡。况且,经济学教科书中对于价格机制的形成,也是因果颠倒的。经济学定义需求与供给是价格的函数。即价格决定需求和供给的数量。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是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决定价格。供给与需求则取决于真实需求与价格的预期(注意不是价格本身)。
第七, 主流经济学忽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微观领域,生产函数只有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在宏观经济的增长模型中,技术仅仅作为常量来处理。技术进步的本质是提高资源转换的效率,它的功能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和资源节约型,在技术进步迅猛的领域,根本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率和边际成本递增率。有些科技产品,如电脑和数码产品,由于技术进步速率高,甚至可以抵消通货膨胀的速度。未来技术进步如果能在新能源、新材料和基因工程方面取得突破,人类有可能突破资源瓶颈,走上高增长低通胀的坦途。正统经济学忽略技术进步的作用,导致了一系列的推论错误。
第八, 在经济学教科书中,需求的增长进而经济的增长都仅仅表现为数量的增长,经济学家没有看到需求是分层级的,经济进步不仅仅表现为需求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需求层级的提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经济模型,无法解释需求变化的特点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意义。
第九, 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仍然是一元本位的方法论结构,它没有反映出商品交换的本质。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部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部分供给过剩,是服务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内部结构出现了不协调。这时,如果不加区别的刺激“总需求”,很可能是刺激了不该刺激的行业(如房地产),拯救了那些不负责任的企业,而真正需要发展的行业却得不到资源的配置。
第十,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如果不加限制,很可能会形成经济对政府支持的依赖,大量无效投入滞留在传统行业,为了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政府不得不通过透支未来的方式(大规模举债)使这种结构失衡继续维持。长此以往,经济体的活力越来越低,政府的负担却越来越重,当达到经济增长不足以弥补债务增长时,就会形成“凯恩斯死结”,减少政府开支会引起经济衰退,继续扩大政府开支将面临主权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