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与《诗》的故事

(2015-01-10 11:56:12)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篇》

“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的名言,此话来自一段经典故事,那是就“庭训”。

有一天,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呀。”孔子便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回去就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儿子问:“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便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回去就学礼。

孔子对《诗》非常重视。除了教导自己的孩子学诗,他还对他的学生谈学《诗》的价值。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SPAN>诗经>呢?<诗经>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王夫之曾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学习《诗经》一可以抒发情感(兴),二是可以了解社会(观),三是可以与人交流(群),四是可以表达诉求(怨)。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孔子还将《诗》置于其教化天下的重要基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诗》即是《诗经》,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孔在《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即理也,或者法也。《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贤达之人所奏之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乐是人性的最好的体现。所以《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题目无内容,故余305篇。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孔子这么重视诗经,又不遗余力进行推介,那他是怎样评价诗经的?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孔子所讲的典雅的文言,像诗经、书经和如何执守礼制,都是雅言。就是说,诗经的语言,是孔子非常欣赏的,认为很典雅,很文明。不知谁问到《诗经》中的关雎那手诗,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关雎诗篇,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痛。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关雎的风格,比较平和,恰到好处。孔子向来主张中庸,对关雎如此评价,应该是很高了。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首,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虚假”。关于思无邪,现多解作思想纯正。其实,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一首咏马诗,“思”是语气词,不做“思想”解。至于“邪”,古注多认为同“徐”。思无邪者,诚也;就是不虚假,换句话说,就是感情真挚的意思。这个总体评价,除了一些“颂”之外,真的还是恰如其分的。

《诗经》[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诗经》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孔子教学生诵诗,有乐器配乐,唱诗,还配以舞蹈。《墨子公孟》篇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对诗的参悟远超乎一般人的理解。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熟读诗经三百首,交他政治,不会搞;让他出使各国,不能独立应对;读得再多,又有何用?原来孔子反对读死书,吊书袋,强调学以致用。应该说,他的这个看法,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倡导起来就有了效果。

有一次,孔子和子贡谈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贫而陷是自卑的体现,富而骄是傲慢的表露,无论自卑还是傲慢都是错误。子贡说: “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富有却不傲慢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呢?”你有钱,我不羡慕。你有地位,我不巴结。说这话的人似乎很清高。自己有钱,也不骄傲自大,不会看不起穷人。孔子只是说“还可以”。但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通过这番问答,可见孔子的高明。子贡想到诗上说的,加工骨角玉器,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人是在不断的修炼中提升自己的认识的。

又一次,孔子和子夏在一起交谈。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这些道理都是从诗中悟得的。

《诗经》不但在先秦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中也享有很高地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也是当时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



[1]孔子确实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但孔子是否删过《诗》却是一个悬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