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之孟懿子问孝
(2011-04-06 21:55: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语 |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孟孙:指孟懿子。
(2). 无违:不要违背。从下文看,是指礼制。
(3).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懿子问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于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以后要按礼祭祀他们。”
【解读】
有些人认为“无违”就是不违抗父命,从孔子另一句说孝的话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孔子强调的是“无违礼”。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孝生于礼,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才是孝,不能本末倒置。
这一节是孔子第一次回答学生关于孝的问题。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
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左传昭公七年》载:孟僖子死的时候,嘱咐孟懿子师事孔子。有论者以为孔子回答孟懿子“无违”,是暗示孟孙不要违背其父僖子临终时的遗言。如此解圣人之言,则孔子即一俗人也。
孔子对孟大夫的提问简单地回答‘无违’,东汉王充在《问孔》一文中对此做法颇有非议。王充认为孔子回答“无违”过于含糊其辞,如果樊迟不是追问“何谓也”,简直不知所云。所以王充怀疑孟懿子本人都根本不知道孔子在说什么。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既然他来问,不能因为自己对他有看法就不把道理说明白。
我们还应该看看孟懿子其人其事才能理解孟懿子问孝,夫子何以答曰“无违”。
孟懿子在鲁国权势很大,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里,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行为。身为大夫,有庭院多处,孔子54岁时,是鲁国大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大,没有实行得了。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子很生气。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孙氏家臣救季氏。孟懿子见势不好,倒戈一击,三家合伙把昭公赶到齐国,从此昭公客居齐国、晋国长达七年之久,最后客死异乡。这么长时间,鲁国国内一直处在没有国君的状态下。其间,孟懿子还率兵攻打过昭公。在齐国的干预下,鲁昭公几次有机会回到国内,都被季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昭公的灵柩运回鲁国后,季氏甚至不让葬在鲁国国君的寝陵里面。直到若干年之后,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昭公的寝陵才得以迁葬。所以,整个事件,孟懿子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由此看来,孟懿子可谓不忠矣,有什么资格问“孝”?!对于昭公生时不能“事之以礼”,死后又做不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违”的真正用意。以孟懿子其人他会很清楚孔子“无违”的意思,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又怎么会自讨没趣再往下问呢?
我们读《论语》决不可妄自臆断,孔子的话都有背景、对象、前提和语境。主观猜测,不借助史料则会谬于圣贤之意。
【附录】
王充非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毋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问曰:孔子之言“毋违”,毋违者,礼也。孝子亦当先意承志,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无违志乎。樊迟问何谓,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故《论语》篇中不见言行。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哉?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武伯忧亲,懿子违礼。攻其短,答武伯云“父母,唯其疾之忧”,对懿子亦宜言难水火之变乃违礼。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才也,告之反略。违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难,何哉?如以懿子权尊,不敢极言,则其对武伯亦宜但言毋忧而已。(但)〔俱〕孟氏子也,权尊钧同,(形)〔敕〕武伯而略懿子,未晓其故也。使孔子对懿子极言毋违礼,何害之有?专鲁莫过季氏,讥八佾之舞庭,刺太山之旅祭,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懿子极言之罪,何哉?且问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对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迟。
—————王充《问孔》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中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