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问《新华字典》——“墙”里的“土”哪里去了?

(2023-06-09 15:54:22)
分类: 文字


武杰民

出于对文字的爱好,我会经常查《新华字典》。近日,我在2011年6月第11版(双色本)、2018年2月第73次印刷的《新华字典》第404页发现,该字典对“墙”字的解释不准确、不全面。请看《新华字典》:

墙(墻、*牆)qiáng   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连:墙壁):砖墙、城墙、院墙。

2020年7月第12版2023年1月第97次印刷《新华字典》双色本397页,依然沿袭了第11版“墙”字的解释,没有变化。

当我们看到“墙”字的时候,第一感觉它是“土”字旁,首先应该与“土”有关。然而,这两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在解释“墙”的时候都没有关于“土”的表述,而仅仅解释为“用砖、石等砌成的……建筑物”。尽管在“砖、石”后面又加了一个“等”字,但对“土”的“忽略”仍然是匪夷所思。我觉得,作为发行量大、使用范围广、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新华字典》对每一个汉字的解释都必须十分精当而且无可挑剔,包括对“墙”字的释义。面对《新华字典》对“墙”字的解释,我们不禁要问《新华字典》“墙”里的“土”让你弄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被钢筋混凝土给“吃”了吗?

请问《新华字典》——“墙”里的“土”哪里去了?

请问《新华字典》——“墙”里的“土”哪里去了?

从中国的建筑史来说,人们最早肯定是先用“泥土”筑墙的,所以才有“筑土为墙”之说。至于用“砖”砌墙那应该是后来的事了,因为早在“砖”产生之前,“墙”及其文字也就产生了。原来的“墙”字是由“爿”和“啬”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爿”字代表用泥土打墙的工具,即两片木板——在两片木板里面装上泥土,再用榔头等工具夯实在即为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依然可以见到这种较为原始的筑墙方式,后来才进步为用土脱坯垒墙。直到现在,偏远的农村依然可以看到用泥土堆砌的墙或土墙草房。我小时候住的就是泥巴茅草房——墙是用泥巴砌的。楷书被广泛应用以后,为了表明质地,逐步又将表意的“爿”旁改为“土”字,意在表明“墙”本来就是筑土而成的。所以我认为,在释义“墙”的时候不仅不应该把“土”字忽略,而且还要放在“砖、石”的前面也才符合逻辑和体现出“墙”字的本意。所以应该改成“用土、砖、石等砌成的……建筑物”,或者“用土木、砖、石等砌成的……建筑物”。这样也便于人们加深对“土”字旁“墙”字的理解与记忆。

再翻看其他工具书,有的与《新华字典》大同小异,没有关于“土”的表述;但是也有的工具书表述为“墙”是由“土、砖、石筑成的……建筑物”,里面是有“土”的。

为此建议:

《新华字典》以及其他忽略“土”字的工具书再版时,能够在“墙”字的释义中把“筑土为墙”的内容加上。


作为旁证与参考,现将我手头其他工具书对“墙”字的解释附后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第1068页对“墙”字的解释是:用砖石土木等砌成的房屋园囿之界城;门屏(如萧墙)——这里是包含“土木”的。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546页对“墙”字的解释为: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门屏——没有讲明“墙”的材料构成。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新编说文解字》第277页对“墙”字的解释为:会意。从 从土。”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说文》:“垣蔽也”。《尚书.五子之歌》:“峻宇雕墙”。——该辞书直接用了“垒土为墙”四个字,“墙”字那可是“无土不成席”了啊!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墙”字的解释:

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器物上像墙或起隔断作用的部分——这里也是有“土”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编辑的《新编学生字典》2016年第二版对“墙”字的解释也是包含“土”的:用砖、石、等砌成的支撑屋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2021年3月第3版《新华大字典》对墙字的解释:用砖、石或等筑成的屏障,起隔开内外或承架屋顶等作用;物体上的墙状部分——这里也有“土”。

商务印书馆《四角号码新词典》1962年5月第七次修订重排本对“墙”字的解释更为简洁:房屋的四壁(第299页)——既没有讲明“墙”的材质,对“墙”字内涵的界定也较为笼统,那么,木质的可以叫木墙,石质的叫石墙,水泥的叫水泥墙,篱笆扎的就叫篱笆墙……但给人的感觉是简洁明了。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60000词现代汉语大词典》2022年第三版对“墙”字的解释:用砖石等筑成的分隔内外的屏障——没有提“土”,但是增加了第二个个义项:形状或作用像墙的东西:松墙(成行栽种的松、柏)。还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电脑装上了防火墙以及人墙、铜墙铁壁等均属此类。

再看百度对“墙”字的搜索结果:

墙(拼音:qiá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前1600—前1046)甲骨文古字形由“啬”“爿”构成,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爿”也表音。本义指用土石或木板筑成的屏障。

而砖的起源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春秋战国距离商代至少相差将近一个世纪!可见,用砖垒墙比用土筑墙至少要晚将近一千年。

“墙”字的甲骨文(图1、图2)由“啬(,图A)”和“爿(pán,图B)”两部分组成。“啬”的古字形像藏谷于廪,作形旁,点明了筑墙保护的对象;“爿”作为声符,指示读音。有人认为,“爿”字兼有表意作用,它与中国古代的一种筑墙技术——版筑有关。“爿”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构筑墙体用的夯土夹板。它由立柱、板头、拉绳组成。筑土墙时,把两块木板并列排在一起,左右相夹,使木板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然后再在板外,用木柱把两块木板衬住,往里倒进泥土,用杵捣实,泥土凝固后,把木板、木柱拆除,一座土墙就筑好了。“啬”和“爿”两部分合起来会筑起围屏来收藏粮食之意。墙指用砖石土木等砌成的房屋园囿之界域。

“墙”的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同。籀文或将“啬”上改二“禾”为“来”,来为麦,与禾义类相通。战国秦简文字“啬”之下部“”变形为图C。篆文字形与战国文字相近,只是将变形的“图C”又省变作“回”,而为楷书之所本。《说文解字》另收有二籀文,一从二禾,一从二来。从二禾者,与甲、金文构形同意;从二来者,则与秦系文字构形同意。后为了表明质地,又将表意的“爿”旁改为“土”,

因为最早的墙都是垒土而筑。

 

     博主联系方式:13705586758(微信同号)

请问《新华字典》——“墙”里的“土”哪里去了?

请问《新华字典》——“墙”里的“土”哪里去了?

请问《新华字典》——“墙”里的“土”哪里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