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时代三》不是时代小三

(2014-07-19 18:01:01)
标签:

娱乐

一、早上从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大意是:看完《小时代三》出来见到熟人就跟嫖娼被抓一样。照例,下面点赞声一片,我以前大概会转这么一条,因为这很符合我这年龄、学养该有的逼格,但现在,我不想传播,因为觉得这个段子已经落伍了,换句话说:段子还在说着很多人面对郭敬明天然会产生的高贵感、优越感,这是滥调,我反而生出耻感。

二、 《小时代三》作为一部电影好吗?不好。艺术上当然说不上好,但我觉得比一有进步,至少不再是PPT,有些地方情绪还挺饱满。更重要的是,郭敬明的中性视角让时代姐妹花以及围绕她们身边的中外混帅男们呈现出了中国电影过去完全见不到的如同雪花撒进浴缸变浴泡的意象。有人说:哪有什么意象,有的只是意淫。对了,意淫。意淫上极其成功。从《南方周末》访谈看到,郭敬明对他想取悦的那群观众服务意识到了顶,乔装去电影院分析她们每次笑、泪、GC的原因,然后在三里面精心布局。

三、从郭敬明下的工夫看,国内导演还真没有如他那样尊重观众的,当然,他只尊重目标观众,目标外观众一不小心看了,对不起,这些排异反应是你丫自找的,我负不了责。郭敬明深知帅哥、闺蜜情和腐女视角是青少年电影的利器,所以他花大力气只捯饬这三件事就够了,从现场反应看,真够了,周崇光每次出场引发的惊叹,两帅男同撑一伞引发的艳羡,唐宛如腋毛侠引发的爆笑……这些都是郭敬明要的,他要到了。现场一些九零后甚至九五后女孩笑得花枝乱颤,那个颤,是即时反应。

四、  郭敬明不认为他的电影是粉丝电影,而将《小时代》纳入的是青少年电影范畴,我认同这个观点。粉丝电影在中国其实都是营销的聪明脑袋们想出来的噱头,中国没有真正的粉丝电影,第一、粉丝几乎没有只迷一个人的;第二、中国还没有巨偶,大家伙傻了痴狂着掏钱就为看丫。文革有很多粉丝电影,全是毛的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的《THIS IS IT》也是。现在,你聚一堆偶像,拍个电影就能赚到钱,叫粉丝电影?事实远非如此。

五、《小时代三》在商业上的成功是可以预测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基础是:整个产品完全是按照郭敬明的审美取向及标准打造的,他是整个《小时代》产品链的塑造人,然后团队按照已经被设定好的气质生产、执行、推广,想、行不悖。有很多人说周崇光是放大版郭敬明,这里面的确有郭的某些个人因素,但郭敬明就能让他自己的审美在周崇光这个人物身上放量,他就能让周崇光从演员自身到角色成为聚焦中心,这是大本事。郭敬明完整掌握了《小时代》的审美决策,并按自己的眼光打造一切,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审美标准能被很多他要的那些目标受众认同,他很明白自己,也很清楚银幕前黑压压的那一群。

六、《小时代三》不是时代小三,这样的一群人需要被这个时代正视,而非一直用戏谑的余光打量、嘲讽。从《小时代》票房体量估算,今后,小时代观众群甚至会成为中国社会主流观众群,进而影响到更多领域。有人又会质问:票房成功就对吗?我觉得是这样的:任何花钱的投入,第一步应该解决的不该是其他而是回收,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另,市场经济是符合民主法则的。

七、《后会无期》快上了,我还没看过,但今后一定会出现关于它跟《小时代》艺术、票房孰高孰低的争吵。我觉得这很无聊,它俩不会有高低,有的只是看待世界的两种维度,不同,存异,无它。

八、 好几年前了,看过一篇外媒报道,说中国在年轻人中树立了两个八零后偶像,一个是韩寒,一个叫郭敬明,他们都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消费主义”中的重要角色(大意),现在,时时还会想起“消费主义”这四个字。

 

谭飞/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