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贵阳日报》“方韩之战”问
(2012-03-13 16:04:22)
标签:
杂谈 |
记者:在不同阶段看待“方韩大战”,您有观点、立场上的变化么?方韩大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谭飞:方舟子此次的表现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给人的感觉是打着科学精神的旗号行使他的迫害欲:他打了这么多人的假,当他夫人涉嫌抄袭时,方舟子就不那么坚持科学了,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他提出了那么多质疑的证据,却没有一条直接证据,对“挺韩派”的证据也装作没看见,这带有选择性的科学求证方式,没有想象中的客观;没有直接证据,断言说一个作家“代笔”,这有泼脏水构陷的嫌疑吧;再就是,不为国计民生的事去争,质疑对象都很有选择性。方舟子选择韩寒作为质疑对象,我认为是有很大私心的。
谭飞:公众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位要重新认识。以韩寒为例,我们处在一个向公民社会迈进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兴起后。时代需要有“韩寒式”的公民形象,即便没有韩寒,也会有李寒。所以,公众对韩寒期待很高,把他抬得也很高。现在要质疑他,可以,但得遵从程序正义,不能用构陷、语言暴力等方式一脚把他踩在地上。
记者:参战群体的面虽然大,但有没有本应在场却缺席了的群体呢?如有人指出传统文学界基本上缺席了论战。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谭飞: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文学界不再被视为这个社会的精英。在人们眼中,他们是被“圈养”了,没有独立意见的群体。所以,即便他们发言也欠缺公信力,没多少人听。
载3月13日《贵阳日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