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飞
谭飞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815,730
  • 关注人气:204,6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斯卡脸上爬满老人斑

(2012-02-28 11:31:03)
标签:

杂谈

5675名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会员投票选出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奖项,给了向好莱坞默片黄金时期致敬的《艺术家》,这太符合逻辑了。以下数据足以佐证:在学院的会员中94%是白人,77%是男性。这些投票者的平均年龄高达62岁,而只有14%的学院成员不到50岁。——奥斯卡评委主要是白人、老人、男人,在一群“白老男”的操纵下,203040后的集体回忆战胜了后面所有代的回忆,黑白片跟大熊猫的主要符号终于成功合体了,奥斯卡脸上爬满老年斑。

 

我真不是嘲讽,《艺术家》当然不错,但其实好几部入围最佳影片奖的都不错。《点球成金》《雨果》《后人》都不错,可为什么是《艺术家》?如此设问我无法回答,列举完评委构成之后,这个问题似乎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了。也许在老年评委眼中,《艺术家》就是他们自己的《艺术人生》,选择它,相当于在老帮菜们执手相望泪眼婆娑中,完成一次“感动好莱坞”的大型自娱自乐游戏。

 

奥斯卡越来越没有锦标属性,尽管数千里外的张艺谋们还卯着劲儿冲击,它的吊诡在于很难谈得上客观两字。刘翔非得拿到接近于1290的佳绩才能奥运夺冠,而奥斯卡夺冠基本不讲成绩,只讲口味,最好的也可能输。这就造成了很多悬案、冤案。客观里的“客”字很可玩味,这5675人里面,有几个人想到的是“客”,而不是“主”?判断难度非常大。

 

以撞线为目的,而不是以娱乐精神对待,更接近我们看奥斯卡的角度。把奥斯卡跟奥运会这两个其实八竿子打不着的文体盛事爱放一起类比,媒体总想从赛果里看出个子丑寅卯未来走向流行趋势,凡此种种,恰恰忽略了奥斯卡的Party属性。我觉得奥斯卡与同一时间在奥兰多进行的NBA全明星赛更像,它是一场全明星的年度聚会,是打着竞争旗号的以片会友。太强调结果,会让参与者不爽。看到科比没得MVP却面带着的笑容吗?真谛是:参与,即意味胜利。

 

当然,上述泼冷水判断并不妨碍我真心祝贺梅丽尔-斯特里普以及伊朗的《一次别离》,这几乎是最无争议的两次颁奖。梅丽尔-斯特里普演什么是什么,她为表演艺术而生,神经十分强大。主观地说:我愿意梅姑每年都拿影后,只要她不停演。《一次别离》符合人性的世界性主题,特别是来自一个目前敏感的国度,这种鼓励方式,符合奥斯卡的价值判断。

 

在谈论奥斯卡的时候,我们往往有种不太好的表现:“装”,不深谈它似乎就意味着不时髦不专业不高端,还有人愿意为结果找一大堆说辞,好像不能证明评委们选择的正确,不能说明某电影为何拿,就跟电影离得很远,跟艺术离得很远,跟权威离得很远。我觉得这不是自信,而是自卑。一切的奖项都是有个性的,它不是一次命题作文,而是好多人不同选择后得出的最大公约数,这些结果,并不以正确为目的。它不是以某一种口味的选择否定、拉低另一种选择。正确态度是:你喜欢一部电影,一个演员,它还在那里,他还在那里,不因为得奥斯卡与否而改变。

 

谭飞/文(载2月28日《京华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