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尊重原著”到“戏说”再到“雷人”

(2010-05-09 10:43:39)
标签:

杂谈

《三国》风云再起,《杨贵妃秘史》再现,唐三藏领着徒儿们又一次奔赴西天取经……中国古装剧的发展经历了从尊重原著到戏说再到如今雷人的三个阶段。

并不是现在人们才对老剧新拍有意见,早些年,李少红重拍《雷雨》就承受了很大压力。我支持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观,都有每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时代的特色,革新和变化是正常的。不过有些戏离观众的预期太远了,造成了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也是“排异反应”:老版拍摄深入人心就会让很多人排异。

观众们之所以认为老版不可超越,是因为中国人很念旧,不像西方人那样,可以接受标新立异。那个时候看老版的人都成长起来了,他们成了话语权的拥有者,大多数成为社会的中坚,舆论的引领者,自然会把这种情感带入笔端,对新版有意见。

如果将《杨贵妃秘史》归为戏说一类,它不是没有前辈。早期的《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到至今依然在创作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都算戏说之列。但唯独《杨贵妃秘史》在网友的笔下就“死”得这么惨?原因就在于,杨贵妃戏说的成分太大了,特别是里面的台词,完全是个当代版的东西。比如郑少秋当年的《戏说乾隆》,主打的还是演员、演技,那时候大家可能会说这个戏不尊重历史,但很快就会被剧情的幽默风趣吸引住了,就转移了注意力。

这其实也跟观众的历史观在逐渐多元化发展有关系。早期的古装剧,由于大家接受信息的方式比较单向性,因此就把电视剧里讲述的历史认为是信史,后来加入一些民间流传的历史,也就是野史。到现在,观众的口味更重了,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不能满足了,于是加入了一些“当代史”。这并不能说就错了,因为好与坏都是相对的。过于尊重历史可能会使电视剧呆板不够轻灵,但“当代史”太多了可能又会娱乐至死。就算老版《三国演义》现在播出,依然板砖横飞,忠于原著是它的特点,但很多人对尊重原著已经不满足了,比如其中人物的脸谱化,对女性的忽视,这都是跟现代精神不相容的。

再比如金庸剧,香港已经很多年都没有改编金庸的古装剧了,原著太有名的话,很多人都看过原著再看电视剧就味同嚼蜡。金庸很严谨,谁改谁拍都要尊重他,所以导致很多人觉得麻烦,不敢也不愿意拍,包括张纪中也遭到唾骂。说到未来古装剧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一旦涉及到名著古装剧,第一还是要尊重人性,尊重现代观众的人性,以接受美学为前提来发展,一定要适合当时人的所思所想。其次改编一定要有个谱,一定要把握大多数人的想法。再者更轻松幽默的心态逐渐会占上风,沉重历史剧会慢慢淡出人的视野。

——谭飞(此文为《重庆商报》记者卢圆媛采访、记录、整理,载5月9日《重庆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二三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