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景”武夷山PK“暗器”张家界

(2010-01-30 21:27:44)
标签:

武夷山

张家界

谭飞

看法

杂谈

武夷山是山,张家界也是山,武夷山搞了《印象-大红袍》,张家界也给人留了印象,它把自己的骄傲南天一柱(这名词不知贩黄不?)改成了“哈利路亚山”,因为《阿凡达》提到此山,张家界赶时髦,就把自己“狠心”地从中国山改籍成外星山。这种举动跟祖国大江南北的豪宅爱取名“莱茵”“温莎”“丽都”一样,企图给人以洋气的想象,制造某种上山便离开地球开始梦游的感觉。

 

武夷山实景剧《印象-大红袍》我去看了,很难说它很牛逼,当然,它里面的360度舞台和全景电影的呈现还是很震撼,这种震撼真实又不真实。不真实在五颜六色灯光打在山水间,好像已经不在武夷山了,而是在别的什么所在;真实在当地演员大声说:“我没有钱,但是我很幸福。”这的确是武夷山部分纯朴茶农的写实。在武夷山期间,恰巧就听到张家界改名的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炒作,因为这件事一上来就很陡,一中国山,贸然改名,还那么怪,多半是有人策划。这种操作路径大抵是:先提出创意,社会各界必然强烈反对,然后解释,最后应广大观众要求,改回原名。诸如此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相机而动,基本跟娱乐圈模式近似。

 

我得承认这是个相当机灵的策划,操盘者估计是民航杂志上那些密密麻麻广告里的策划大师。沸沸扬扬纷纷扰扰之后,至少,“张家界”之名得到高密度曝光,这对旅游地来讲,当然是一大免费广告。能抓住《阿凡达》这个热点,借力打力,也说明策划者相当敏锐,因为,他至少知道,《阿凡达》热,很热。但这种机灵归根到底仍只是“小机灵”,总体来说,这样的策划比较小儿科,只能算哗众取宠的噱头。因为,名字对一座山来说,应该是恒定的无形资产,轻易改名是大忌。《阿凡达》再热,它都是一个空间内的热度,有时限,有局限,一旦《阿凡达》热度消失后,这个新的,中国人看来不大理解的名字就会变成障碍。相对电影来说,山的名字更久远,更有历史沉淀,如果为了一件热门作品、一次热点事件就改名,那几百年后的南天一柱是否会旁注:该地在历史上曾改名哈利路亚山、花果山、王宝山等等,那,实在太可笑太没档次了。

 

对比张家界主动改名的“鸡贼”,武夷山推实景剧《印象-大红袍》好像过于老实,砸钱,请名导,然后做大场面,招徕游客来看。这些东西硬桥硬马都需要培育,比起张家界的“一二三买单”式立竿见影似乎笨了些。但我倒不这么认为。旅游营销一定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张家界在是次炒作中知名度增加,但这种增加跟旅游客源的增加并不是一回事,很多人知道了张家界,不代表很多人有了去张家界旅游的欲望。从长远看,改名一事会有负面影响,就算最后如策划所愿“碍于民意,没改成”,也会增加大众的反感。从网络意见已可看出,很多人反感改名行为,大多数人认为“可笑,可叹”。同样在旅游市场中居于第二梯队的武夷山,把精力放在增加旅游项目、旅游热点上,会显得更“实”。《印象-大红袍》跟当地风景、物产、人文的结合,会让旅游者有更多选择,会让武夷山有更多吸引点。这些“坐实”的东西,费劲是费劲点,但比虚头巴脑的凭空改名显得眼光长远。

 

如果这是场发生在同级别旅游区的PK,武夷山所用的招数,打比方说,是先练好内功,扎好马步,然后,组合拳出招,攻势绵长。而张家界也仅是会使暗器,如果不能一掷封喉,将陷入自爆其短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这事倒并不是让《印象-大红袍》打《阿凡达》,我完全不认同该实景剧宣传的“其效果不亚于《阿凡达》”,但我相信,认真操练的人文旅游新项目,一定能战胜仅仅从好莱坞大片拷贝来的洋山名。

 

谭飞/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