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声谭飞影评杂谈 |
坦白讲,我对麦家原著的《风声》并不怎么喜欢,它有点虚与委蛇故弄玄虚,跟《故事会》里的“中篇奇情传奇”也就是50步跟100步的分别。在从小说的文字意境改成电影影像之后,《风声》更大的矛盾在于:如电视剧般舒展的空间承载这部处处暗码的小说,基本能做到悬念的铺陈和解密都有留白,不会急吼吼硬邦邦紧巴巴。但电影的长度有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让观众既体会到脑力激荡,又能在心里留出相当空间,释放解疑后仍存的疑窦,达到平衡、舒缓?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还有一个待解之题,今年初我也向高群书导演提过:一部谍战片最忌讳的是“跳戏”,当观众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突然看到好几个熟透的脸,会不会笑出声?会不会不再跟紧编导步伐,思维岔路,导致谍战片呈现出虚假感而不被观众接纳?我当时真有疑虑,因为,我一直怀疑:明星制跟影片的真实性是天敌,在《风声》这样最需要真实的作品里,有稍微扯眼的假、大、空,都会让电影整体立不住。
从成片看,《风声》在上述两点上都解决得比较好。李星文拿《保密局的枪声》这样的谍战传统片来说事,这般对比很有意思,但此种类型片发展到《风声》,其实智力取向已经大变了。许多人把《风声》形容成豪华版“杀人游戏”,这说到了事实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即人性的此消彼长动态平衡,是更有意思更当下的地方。形象点说,《风声》在跳高,是裸跳而非撑杆跳,它测试的除了观者的智商,还有每个人内心对人性的解读,它跳跃的高度是全国纪录甚至亚洲纪录。每个人物的变化,配合人性的侧叙,在情绪的饱满与释放之间豁然开朗。观众不会在“杀人游戏”的巧局中因迷失而遗憾,而是随着情节的演进体会到刺激、满足,以及对人性的叹息、反思。
看看《风声》结构,其实就是铺垫、城堡解迷、彻底揭秘三部分,三部分的节奏、比重划分相当科学,好莱坞式的快慢感轻重感,让观众始终处在猜测和讶异两种心绪里,不能自拔(当然,肯定还有部分压抑感)。举个例子,对院校背景出来的导演来说,选择在张涵予饰演的吴大队杀掉武田后,镜头拉起,大全景,吴大队背影渐渐远去,是很自然出来的收束,这种留白作为电影的范儿很足。但《风声》没有,它充分尊重了中国电影观众的普遍判断标准,最后抽丝剥茧将真相完全“原音重现”。这种处理,作为一部电影,兴许显得冗长、传统,但却最大程度的让观众平衡、舒缓,让观众的智力游戏参与感得到完全释放。高群书长期操练的电视剧里的真实与朴实,以及陈国富文艺而不抛弃观众的调调,在《风声》里科学结合、统一。
至于演员是否有跳戏感的问题,我认为唯一有点疑似的是英达,那种世家子弟的优越感英达在《风声》里稍稍没有压住。其他演员,包括以前一直认为较青涩的黄晓明,正份儿的李冰冰,周迅,张涵予、苏有朋等都表现得比较理想。这种理想化,第一当然是创作心态的周正,所谓明星完全把自己角色化了,认真分析角色,投入、努力。次要原因则是整个氛围营造的逼真,有评论拿《色,戒》与之对比,这应该主要赞扬其时代感、造型、服饰、细小道具甚至黄晓明日本配音的真实。第三个原因,也是我认为不可或缺的是,导演在安排角色的时候,充分体认了每个演员的特点。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物跟演员的搭配基本在可控范围内,我不认为他们挑战感很强,包括黄晓明饰演的武田,高智商而阴鸷,苏有朋饰演的白小年,阴柔而固执,这些性格特质,都在他们可以达到的范围。一部谍战片如果要求主演强努着演,为达到而达到,一定会有造作感,《风声》可信来源于:几乎每个演员都找到了让自己舒服的路子。
当然,还可以这么评价,《风声》是划分中学生智商和大学生智商的标准电影。逻辑推进,用沙盘推演很容易获得正确答案,但这个答案出现过程裹挟了太多“功夫之外”的志趣,同时考验的是“情商”这个词。《风声》是近几年最人性化的智商型、结构型电影,它在讨论60多年前一幕虚拟的城堡迷局时,顺带把一些依然能用于现实的规则公之于众。如果观众能从角色重要程度倒推投资方力捧的明星排位,那很好,说明你正式进入了游戏规则。如果观众从明星跟上市公司嫁接的轻疏程度倒推投资方力捧的明星排位,那很坏,说明你被游戏规则迷惑了双眼。
谭飞/文